蓝玉死后,67岁冯胜随即被逼自尽,朱元璋:我不杀他,他就造反了

分享至

1395年2月,曾横扫漠北、为大明王朝打下半壁江山的“开国六公”之一的冯胜,被朱元璋赐死,家族爵位被削,子孙不得袭爵。

更令人唏嘘的是,冯胜的死没有任何明确的罪名,史书仅以“赐死,诸子皆不得嗣”寥寥数字记载。

仿佛,曾与徐达、常遇春齐名的“战神”,只是朱元璋翻手间可以随意丢弃的棋子。

然而,冯胜的一生,却是极其辉煌的。

他出身草莽却智勇双全,从郭子兴麾下的普通士卒起步,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破陈友谅、灭张士诚、北伐蒙古,每一场硬仗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他曾手握重兵、荣宠至极,被封为宋国公,位列“开国六公爵”之一,朱元璋甚至将女儿临安公主嫁给其子冯继茂,亲上加亲。

可就是这样功勋卓著的名将,为何落得个“鸟尽弓藏”的结局呢?他与朱元璋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濠州猛将

1352年,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已腐朽不堪,黄河决堤、瘟疫横行,加上苛捐杂税的压榨,底层百姓苦不堪言。

当郭子兴在濠州揭竿而起时,无数流民争相投奔,其中就有一对来自定远的兄弟,冯国用和冯胜。

他们并非普通农民,祖上曾是书香门第,只是到了元朝末年家道中落,被迫以耕田为生。

不过,冯氏兄弟自幼习武,且熟读兵书,尤其是冯胜,不仅力气过人,更擅长谋略,在乡邻间颇有声望。

起初,冯氏兄弟投奔郭子兴,本是想寻一条反抗暴政的出路。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郭子兴胸无大志,麾下将领多为贪图享乐之辈,唯有郭子兴的女婿朱元璋,行事沉稳、目光长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冯国用向朱元璋献策:“金陵龙蟠虎踞,乃帝王之都,若先取金陵作为根基,而后扫除群雄,北伐中原,必能成就大业。”

此言正中朱元璋下怀,也让他意识到冯氏兄弟绝非等闲之辈。此后,冯国用、冯胜兄弟便转投朱元璋麾下。



不过,冯胜的军旅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1359年,兄长冯国用在攻打绍兴时病逝,这对冯胜是巨大的打击,也让他不得不独自扛起兄长留下的重担。

当时,朱元璋麾下已聚集了徐达、常遇春等猛将,常遇春以勇猛著称,徐达以稳健见长,冯胜则另辟蹊径。

他既有着常遇春般的冲锋陷阵之勇,又有着徐达般的战略眼光,尤其擅长“以奇制胜”,这让他在众多将领中逐渐崭露头角。

不久后,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顺江而下,直扑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龙湾之战”爆发。

当时,朱元璋麾下兵力不足十万,诸将多主张退守,唯有冯胜与常遇春力主反击。冯胜向朱元璋建议:“陈友谅水师船只庞大,不利于浅滩作战。可在龙湾设伏,诱敌深入,再以火攻破敌。”

朱元璋采纳了他的计策,命冯胜率领一部兵力驻守石灰山,负责截断陈友谅的退路。

战斗打响后,陈友谅果然中了朱元璋的埋伏,水师在浅滩陷入混乱。冯胜见状,亲率精锐骑兵冲锋,不仅击溃了陈友谅的后卫部队,还缴获了数百艘战船。

经此一役,朱元璋彻底扭转了与陈友谅的力量对比,而冯胜也凭借此战,从“将领”晋升为“大将”。

此后数年,冯胜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在灭陈友谅、平张士诚的战役中屡立奇功。

1364年,朱元璋率军攻打陈友谅的残余势力于武昌,冯胜亲率敢死队登城,攻破武昌城门,迫使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

而在朱元璋讨伐张士诚时,冯胜又负责攻打高邮,他佯装撤退,诱敌出城,后回师猛攻,一举攻破高邮,为攻克平江扫清了障碍。

可以说,每一场战役,冯胜都以“敢打硬仗、善打巧仗”著称,他的名字,也逐渐成为敌军闻风丧胆的存在。



北伐蒙元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然而,此时的天下并未完全统一。元朝的残余势力仍盘踞在蒙古草原,手握数十万大军,时刻威胁着大明的北疆。

为了彻底扫除北元威胁,朱元璋决定发动北伐,而冯胜则成为了北伐军中的重要将领。

不过,洪武初年的北伐,主角更多是徐达与常遇春。徐达作为北伐军主帅,负责统筹全局,常遇春作为先锋,负责冲锋陷阵,冯胜则多以“副将”身份辅佐二人。

即便如此,冯胜仍在北伐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

当时,徐达率军攻打庆阳,元将张良臣据城坚守,明军久攻不下。冯胜则主动请缨,一边派兵继续围困庆阳,切断城内粮草,另一边却亲率精锐在庆阳外围设伏,击溃了北元派来的援军。

随着常遇春在北伐途中病逝,冯胜的地位开始逐渐上升。

不久后,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冯胜为左副将军,李文忠为右副将军,兵分两路讨伐北元。

冯胜与徐达率领西路军,攻打北元太尉扩廓帖木儿。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