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人中间流行一句话:“三无人员”。
就是说没房贷,没孩子,没结婚,就是最最幸福的人生。
不仅恐婚,现在大家对生孩子更是抗拒,丁克家族越来越多,新生人口越来越少。
![]()
为了鼓励大家生孩子,又是开放二胎,三胎,什么育儿补贴,生娃补贴等等。
但还是改变不了大家不想生孩子的想法。
假设大家都不生孩子,10年后人口直接砍半剩下5亿人口,那场面我们真的能应对得过来吗?
![]()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人口负增与困局
大家嘴上说着“三无幸福”,但人口下降的实际数据和困境已经摆到了眼前。
从2022年到2024年,中国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2024年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0,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需要的2.1。
![]()
这个数字跟生育率全球垫底的韩国已经相差无几。
更直观的对比是,现在的新生人口比2016年少了四成还多。
以前幼儿园报名要连夜排队,现在不少幼儿园连一个班都凑不齐。
![]()
各地政府也在为人口下降想办法,青岛给二孩家庭补5万、三孩补10万,其他城市推出育儿补贴、购房优惠,但效果并不明显。
原因很简单,在一线城市,把一个孩子从出生养到大学毕业,60万都算少的。
这点补贴对于巨大的养育成本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
有人觉得人口少了反而是好事,毕竟中国现在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资源更是只有27%。
人少了,资源不就多了?
地铁不用挤了,医院看病不用排半天队,房价说不定还能像鹤岗那样,几万块就能买套房。
![]()
然而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
山东聊城有个小区,2019年开盘时大家抢着买,现在二手房挂牌价直接砍半,挂了半年都没人问。
![]()
东北某县更夸张,过去五年关了23所村小,不少任教多年的老师要么被分流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学校,要么直接被辞退。
农村的医院也在慢慢消失,村里老人看病得跑几十公里去县城。
所谓的“资源红利”还没等到,城市收缩、配套崩塌的问题倒先来了。
![]()
人口骤降危机多
局部问题还只是开始,如果真像大家担心的那样人口骤降到5亿,我们要面对的危机可就更深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养老问题。
现在是2.8个劳动力养1个老人,到2055年,这个比例可能变成1个劳动力养2个老人。
![]()
养老金基金预计那时候就快耗尽了,延迟退休到70岁可能不是开玩笑。
不光养老难,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也在下降。
独生子女婚后将面临照顾双方父母和两边的爷爷奶奶。
![]()
要是家里有长辈生病住院,年轻人得每天白天上班,晚上赶医院,周末还要跑养老院。
更可怕的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尤为脆弱,一旦子女遭遇意外,整个家庭的养老体系就塌了。
![]()
家庭扛不住,医疗系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目前,儿科医生转行率已经超过30%,上海有家三甲医院2024年把产科改成了认知障碍病房,因为孕妇少了、老人多了。
![]()
此外,教育领域的萎缩和非遗传承的困境也将加速。
民办高职院校倒闭率可能会超过60%,非遗传承更是面临断档。
陕西华县的皮影戏,整个县里能完整唱完一出戏的,连10个人都凑不齐。
剪纸、木偶戏这些老手艺,以后可能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了。
![]()
除了社会服务,经济活力的下降更是肉眼可见。
深圳龙华的电子厂,今年把普工工资涨到了一万二,还是招不到人。
老板说以前车间里全是20多岁的年轻人,现在能招到35岁以上的都算好的。
制造业外迁东南亚的速度在加快,家电、汽车的新品研发周期比以前长了50%。
![]()
消费市场也在收缩。
小区对面的早教中心,2024年改成了银发旅行社。
老板说现在家长带娃来报名的越来越少,反而老人报名旅游的多。
![]()
韩低生育和我国困境
其实低生育不是我国独有的问题,韩国早就踩过坑。
2022年韩国的总和生育率只有0.78,牛津大学的教授预测,如果生育率没改善,韩国2070年可能会“功能性消失”。
![]()
韩国街头,不少幼儿园改成了养老院,宠物推车的销量比婴儿车还高。
首尔江南区的房价卖到15万一平米,年轻人别说买房,连租房都要花掉工资的一半。
韩国政府16年里砸了280万亿韩元刺激生育,公务员生两个孩子还能在评优时加分,可生育率反而越来越低。
![]()
问题的根源还是住房、教育成本太高,加上职场性别歧视严重。
韩国女性生完孩子再找工作,工资要比之前少三成,谁还敢轻易生孩子?
韩国的困境看着眼熟,咱们国内不少年轻人也正面临着一样的难题。
![]()
河北的小王,2024年和女朋友在县城买房,掏空了两边六个老人的积蓄。
现在每个月房贷要还8000,他工资才一万三,别说生孩子,连出去吃顿火锅都要算着花。
教育支出更是无底洞,好点的幼儿园一年收费几万,课外辅导班一节就要几百块。
![]()
职场困境同样严峻,不少人生完孩子想找个托育机构,但家附近五公里内可选性不多,还得排队。
每天996下班,回家连陪娃的时间都没有。
女性“履历断层”也是大问题,不少妈妈在家带几年娃,在找工作时,HR一看空白期就摇头。
![]()
生育困局破局策
人口减少带来的问题不容小觑,我们不能被困在困局中,要主动破局,关键是要找对方法。
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提出,生育支持投入要达到GDP的5%,构建“从怀孕到大学”的全周期体系。
![]()
比如二孩家庭每月补2000元,直到孩子成年,大概能覆盖30%的养育成本。
三孩家庭免社保,房贷利息补50%,这样能实实在在减轻经济压力。
![]()
一些地方的探索值得借鉴。
杭州推出“三孩家庭半价购房”政策,首周申请的就超过一万户。
义乌把多孩补贴和首套置业政策叠加,也帮不少家庭减轻了买房压力。
![]()
除了经济补贴,职场上的保障也很关键。
比如强制实施6个月的带薪育儿假,企业还能享受税收抵扣,妈妈们就不用为了工作不敢生孩子。
深圳有家科技公司在办公楼里建了托育园,女员工可以带着宝宝上班,中午还能喂奶。
很多妈妈说这样既能工作又能照顾娃,比在家带娃轻松多了。
![]()
解决了在职妈妈的顾虑,女性复职培训也要跟上。
社区开的复职培训班,帮不少在家带娃几年的妈妈重新找到了工作。
有的做行政,有的做育儿师,再也不用怕“履历断层”。
![]()
说到底,年轻人不是不想生,而是怕生了养不起、顾不上。
我们要做的,不是逼着年轻人生孩子,而是把房价降下来、教育成本降下来、工作时间合理点,让大家看到“生得起、养得好”的希望。
![]()
生育从来不是义务,而是对未来的期待。
当年轻人相信生孩子不会拖垮自己的生活,反而能给家里添点热闹,给未来多份盼头时,低生育的困局自然会慢慢解开。
毕竟,一个有活力的社会,不该只有老人的背影,更该有孩子的笑声。
![]()
结语
从杭州的育儿补贴到深圳的办公楼托育园,改变正在发生。当社会合力托起每个家庭的养育梦想,孩子们的笑声终将驱散人口寒冬,迎来春暖花开。
![]()
参考文献:
1.光明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认识人口问题》2023-04-03
2.上观新闻:《上观时评|如何让年轻人“愿生敢生能养”》2025-09-11
3.极目新闻:《梁建章团队:给三孩家庭购房打五折 每年能多生200万》2024-02-21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