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日报》(2025年10月09日 第09版)
记者手记
法治建设中的一抹亮色
一年多的时间,二十多篇帮扶日志,记录了小馨的变化和成长,也记录着“法院妈妈”爱的足迹。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背后有情有义。要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理念创建的“法院妈妈”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女干警在法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魅力。
“法院妈妈”团队不是作秀,更不是一时兴起,她们是日复一日踏实的付出者,是留守、困境儿童的引路人。她们用温柔而坚定的双手,为像小馨一样的案涉留困儿童撑起了爱的天空。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记录成长、治愈创伤、播撒希望,成为法治建设中的一抹亮色,护航留困儿童向阳生长。
闫书敏
每一朵花都应该盛开,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或因父母务工缺乏陪伴,或因家庭变故而致生活困难。为加强少年儿童司法关爱和司法保护工作,文水县人民法院开展“‘法院妈妈’关爱行动”,采取“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等结对关爱方式,对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从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关爱帮助。
从“个案牵挂”到“团队守护”
“小馨快来!‘法院妈妈’又来看你啦。”小馨闻声从宿舍跑出来,紧紧扑进“法院妈妈”怀中。片刻后,“法院妈妈”们围坐在一起,耐心询问小馨最近的生活起居与学业进展,细致检查作业、督促阅读学习,温暖的气息在房间里悄然流淌。这温馨的一幕,正是文水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初心,守护留困儿童成长的生动写照。
在文水法院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团队,她们有的是经验丰富的法庭庭长、屡破难案的办案能手,有的是统筹协调的政治部副主任、认真负责的法官助理,但她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法院妈妈”。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这支队伍聚焦案件审理中发现的留守、困境、失管儿童需求,以党建为纽带凝聚力量,通过党员干警结对关爱模式,逐步构建起“法律+情感”双重保护体系,在司法刚性与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点,探索出一条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新路径。
小馨,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就读于文水县凤凰路小学。“法院妈妈”对小馨的帮扶,还得从小馨父母的离婚诉讼案说起。“2023年时,小馨的父母因感情破裂诉至我院,经法官调解,达成离婚协议。小馨随父亲大光共同生活,母亲每月支付抚养费。”文水县人民法院开栅法庭庭长申锐说。
案子虽然办结了,但有一件事始终记挂在办案法官的心里。申锐坦言:“小馨渴望与父亲相伴,可她父亲几年前因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爷爷年迈且收入不稳定,孩子成长中很可能面临物质与情感的双重空缺。”
“在家事案件审理中,我们发现许多离婚案件背后,都有受伤的留困儿童,我们有责任为这些孩子撑起一片天。”文水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雅婷表示。正是基于这份担当,该院提出组建“法院妈妈”团队的倡议,依托女性干警细腻、坚韧的特质,更好地倾听群众需求、破解民生难题。
于是2024年年初,在院党组的统筹部署下,广泛动员在职女干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迅速组建起6人的“法院妈妈”团队。团队成立之初便明确目标:对案涉困境儿童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开展全方位关爱帮扶;同时打破部门壁垒,协同民政、妇联等部门及社会力量,构建“党建+多方联动”的帮扶格局。
从“结对帮扶”到“多方联动”
针对小馨的特殊情况,文水法院第一时间召开党员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帮扶方案。“法院妈妈”们与小馨结成帮扶对子,不仅用爱心填补孩子的情感空缺,更用实际行动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难题。
“第一次见到小馨时,黄昏的学生宿舍里,她一个人坐在床边,小腿轻轻晃动,眼神里满是对亲情的渴望,宿管老师匆匆的身影是她唯一的陪伴,直到月光爬上树梢。” “法院妈妈”张丽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不禁红了眼眶。
“如何让孩子不再流泪?”这一问题成了“法院妈妈”们心中的牵挂。她们以“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作风,多次召开研讨会商量对策,迅速联合多方力量行动,一方面推动小馨家庭纳入低保保障,解决基本生活难题;另一方面组织干警捐款、申请专项补助,确保孩子物质生活无忧。当小馨颤抖着喊出第一声“妈妈”时,所有辛苦都化作了滋润心田的春雨,也让大家更加坚定了守护这些孩子的决心。
此后,“法院妈妈”们以“妈妈”的责任为依托,每月两次轮流当“值日家长”。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们陪小馨包饺子、过生日,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用真心搭建起深厚的情感桥梁,留下了无数温暖的瞬间。同时,“法院妈妈”们积极发挥协调作用,与妇联、民政等部门的党员同志密切对接,快速为小馨一家办理了低保,切实解决了家庭的燃眉之急。
“现在从心底里,我觉得她就是我的孩子。”“法院妈妈”、干警李小花的话语中满是温情。小馨的变化,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在眼里——那个曾经沉默的小女孩,如今变得爱说话、爱笑,眼里重新闪烁起童真的光芒。
从“一人温暖”到“群体守护”
在帮扶小馨的同时,“法院妈妈”团队始终牢记党建引领下的社会责任,将温暖延伸到更多留困儿童身上。她们主动摸排,将文水县凤凰路小学58名留困儿童全部纳入关爱范围,为每个孩子建立专属帮扶档案;联合县委政法委、县妇联签署《保护妇女儿童联合备忘录》,以共建共治推动关爱工作制度化;定期组织干警为孩子们讲授法治课,树立法律意识;当孩子升入初中后,还会将帮扶档案交付至对应学校的法治副校长手中,让“关爱”实现接力传承。
自2024年1月18日“法院妈妈”团队组建以来,文水法院始终以审判工作为依托,深度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凝聚多方党员力量共同守护留困儿童。她们用情温暖心灵、用理解开解困惑、用法捍卫权益,努力补齐未成年人因家庭破裂缺失的“爱”。“作为党员,我们只想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给这些生活困难、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带去希望。这就是‘法院妈妈’团队的初心,也是我们践行党员使命的意义所在。” 团队成员们坚定地说。
“法院妈妈”的故事,是人民法院服务民生的一个生动缩影。这支以党员为核心的队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女干警在法治工作中的责任担当与独特魅力。刘雅婷表示:“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法院妈妈’工作机制,让更多案涉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感受到党的温暖与法院的关怀,确保重点帮扶与关爱行动长效落实。”(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来源:山西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