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年10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必胜》首次公开了一段长达72秒的东海空域对峙影像,瞬间在国际军事领域掀起轩然大波。
2
视频中清晰记录下中国空军歼-16战斗机以极具压迫感的“倒扣掠过”姿态,在不到15米的极近距离内完成对两架美军F-22隐身战机的同时火控锁定,迫使对方紧急加速脱离战场,飞行轨迹明显失控。
3
随后,美国权威防务媒体《军事观察》刊发深度分析文章,打破以往惯常的低调姿态,明确指出此次交锋中歼-16展现出“对第五代隐身战机的全面压制能力”。
4
这场曾被刻意掩藏的空中较量,不仅彻底击碎了F-22长期享有的“不可挑战”光环。
5
更向全球揭示出中美先进作战平台之间真实的技术代差与体系优势转移。
![]()
6
空中对峙
7
时间回到2024年初春的东海某片空域,执行例行战备警巡任务的歼-16编队指挥官李超大校突然发现雷达显示屏上出现两个异常回波信号。
8
经由后方空警-500预警机实时数据交叉验证,确认目标为两架正试图贴近中国领空边缘活动的F-22“猛禽”战斗机。
9
作为美国空军现役最尖端的隐形空中力量,F-22的设计雷达散射截面积仅为0.0001至0.0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小型鸟类的反射特征,长期以来被西方舆论渲染为“无法侦测”的空中幽灵。
10
然而这次遭遇战的开端,便彻底颠覆了这一固有认知。

11
李超驾驶的歼-16凭借国产新一代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率先在远距离精准捕捉到F-22的微弱信号,并果断启动火控程序,成功锁定敌方长机。
12
遭锁定后的F-22立即采取规避机动,其僚机则迅速调整航向,企图从侧翼实施包抄夹击,意图以双机协同战术逼迫我方解除瞄准状态。
13
面对复杂态势,李超实施了堪称经典的教学级反制动作:猛然拉杆使战机垂直爬升完成“旱地拔葱”,紧接着翻滚机身执行高速“桶滚”机动,一举切入F-22僚机上方空域,全过程耗时不足20秒。
14
最具震撼性的画面在此刻上演。
![]()
15
歼-16以近乎完全倒置的姿态从F-22僚机正上方低空掠过,两机间距之近,使得双方飞行员均能通过座舱玻璃清晰辨认对方头盔上的细节纹路。
16
就在这转瞬即逝的瞬间,李超果断操作综合火控系统,将两架F-22同时纳入导弹攻击包线范围。
17
在现代空战规则下,这意味着敌机已进入不可逃逸区,生存几率趋近于零。
18
最终,两架F-22丧失继续对抗意志,仓促开启加力燃烧室逃离现场,飞行路径凌乱失序。

19
台湾地区退役少将栗正杰事后点评称:“这并非单一机型性能的胜利,而是中国‘空-天-地’一体化反隐身作战体系的集中体现。”
20
F-22此次暴露的窘境,并非首次显现其在近距格斗场景下的结构性缺陷。
21
早在2009年阿联酋举办的“高级战术领导课程”联合演习期间,法国“阵风”战斗机曾两次利用机炮瞄准环实现对F-22的有效锁定。
22
当时流出的训练录像显示,尽管F-22具备更强的瞬时机动响应能力,但仍无法摆脱“阵风”飞行员连续实施的大过载追踪机动,甚至可听见法军飞行员因高强度抗荷动作发出的剧烈喘息声。
![]()
23
事件发生后,美军给出的解释与本次如出一辙:声称F-22挂载副油箱影响了敏捷性,且该机型设计定位本就不侧重近距离缠斗。
24
但这类说辞在专业军事分析面前显得极为脆弱。
25
所谓“挂载副油箱导致性能下降”的理由,恰恰暴露出F-22平台设计理念的固化和灵活性缺失。
26
相较之下,歼-16虽也被誉为“炸弹卡车”,最大外挂载荷超过12吨,却可通过合理配置副油箱延长作战半径,并依托智能任务规划系统实现火力、航程与机动性的高效协同。
![]()
27
据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艾志强介绍,歼-16采用大尺寸边条翼与机身融合布局,配合垂尾切尖优化设计,气动效率极高,即便满载武器仍能保持出色的操控响应特性,这是F-22等早期五代机平台难以企及的优势。
28
更为关键的差距体现在航电架构与整体作战思维层面。
29
F-22自2005年正式服役以来,长达近二十年未配备头盔显示系统,飞行员只能依赖固定式平显进行瞄准操作,根本无法发挥AIM-9X红外格斗导弹的大离轴发射能力。
30
直至2024年,美军才开始为部分F-22加装名为“蝎子”的新型头盔显示器,但由于受限于上世纪90年代初定型的原始电子架构,无法实现类似歼-16所配备的“苍蝇盔”级别的全景环视感知功能。
![]()
31
歼-16的双座构型进一步放大了人机协同优势:前舱飞行员专注于飞行控制与战术决策,后舱乘员专职负责电子对抗、武器分配与信息融合处理,反应链条比单座F-22缩短数个层级。
32
超视距打击原是F-22引以为傲的核心能力,但在面对歼-16时却全面失效。
33
F-22缺乏红外搜索与跟踪(IRST)装置,必须依赖主动雷达发射信号探测目标,极易暴露自身位置。
34
而歼-16集成主被动复合探测体系——包括高性能AESA雷达、辅助光电跟踪系统,并接入空警-500预警机提供的远程引导信息,能够有效穿透F-22的隐身屏障,实现静默接敌。
![]()
35
更致命的是,F-22搭载的机载计算机系统及MIL-STD-1553B数据总线早已落后时代,无法支持多源情报实时共享与动态战术更新。
36
而歼-16可通过高速战术数据链无缝接入“空-天-地”一体化作战网络,地面部署的米波反隐身雷达、天基侦察卫星以及无人中继节点的信息均可实时投送至驾驶舱,构建起“先敌发现、先敌锁定、先敌打击”的完整杀伤链。
37
美军的辩解还刻意回避了一个根本事实:F-22的现代化升级空间已基本枯竭。
38
其生产线早在2011年便永久关闭,目前现役约180架中真正具备完整作战能力的不足150架,且由于隐身涂层寿命短、维护工序繁琐、成本高昂,实际可用率长期低于60%。
![]()
39
反观歼-16,自2011年首飞以来始终保持高频迭代节奏,航空工业团队持续在其成熟平台上测试并整合前沿技术,不断释放新的作战潜能。
40
从基础型号发展至歼-16D电子战改型,后者采用一体化内置电子吊舱取代传统外挂干扰设备,既可执行高强度电磁压制,又保留空空导弹挂点参与直接攻击,这种多功能拓展能力是F-22无法想象的。
41
此次对峙背后,折射出中美航空工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差异。
42
美国在F-22列装后陷入长期技术停滞,冷战结束后缺乏强劲对手,军工体系逐渐失去创新动力,转而依靠所谓“飞行员素质优势”掩盖装备层面的滞后。
![]()
43
而中国坚持走“继承中突破”的自主研发道路:从仿制苏联米格-17的歼-5起步,历经歼-8的技术积累,再到歼-11B实现材料与航电的本土化突破,每一代机型都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孕育出歼-16这一全能型四代半重型战机。
44
值得注意的是,歼-16压制F-22并非孤立案例。
45
此前委内瑞拉军方曾使用中国制造的JY-27A超视距预警雷达成功捕获F-35的飞行轨迹,此类实战级探测记录接连出现,共同表明美军隐身平台的“不可见性”神话已然终结。
46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的歼-20、歼-35等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尚未投入此类高强度对抗,下一代第六代战机的研发也已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47
当F-22还在艰难弥补头盔显示系统这类基础短板时,中国航空力量已在向更高维度快速跃迁。
![]()
48
结语
49
东海空域那惊心动魄的72秒,如同一面高精度镜子,映照出当今世界空中力量格局的真实轮廓。
50
F-22的败退绝非偶然事故,而是源于设计理念僵化、升级路径闭塞的必然结局。
51
歼-16的成功也非侥幸得胜,而是中国航空工业数十年厚积薄发、系统攻坚的集中体现。
52
美军曾幻想凭借隐身技术建立永久制空霸权,却忽视了一个永恒真理:现代战争的本质是体系对抗,更是发展理念与创新速度的深层较量。歼16压倒性优势,F22暴露致命弱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