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詹小注:
今天这文章,有一段故事。
大约十年前吧,老詹应邀参加一本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
书名《百问核电》。
![]()
一本普及核电知识的书。
作为此书顾问,老詹须写一篇序言,放在前面。
写些什么呢?琢磨良久,写出大约1500字。
既然是序,没有标题。
如今发表,取一标题《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为什么要取这个标题?
这本书说了些什么呢?
看完文章,全明白啦。
![]()
《百问核电》序
詹国枢
听到一故事,非常有意思。
那故事说,东北某地,有一即将建设的核电厂,因审批手续尚未办完、一直没有开工。当地居民,对于核电原本一无所知,只晓得这玩意儿一旦出问题,那可真摊上大事了,不但有可能家破人亡,灰飞烟灭,而且,殃及后世,遗患无穷!因此,听说要在这儿建核电厂,便颇有些惴惴且很不情愿,但又不便明说,也不敢反对,只好背地里嘀嘀咕咕,议论纷纷,见到工地的人,狠狠地翻一翻白眼,而已。
此一情况,原本在情理之中,也在建设方预料之中。什么事情,不晓得深浅,心里总是难免不踏实呀。于是,公关部门开展了认真的、详细的、真诚的、持久的对核电知识的宣传普及。走街道、串里巷、进学校、下工厂,经过一番又一番实实在在的沟通、讲解、宣传,百姓终于对核电知识了解了,明白了,吃透了,不但不陌生,不畏惧,反而喜欢了,支持了。
大家明白,核电发展非但无损百姓利益,无碍生命安全,而且,具有促进就业、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等一系列好处。就这么着,当地建核电厂的民意调查,支持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时不时地,还有热心人前来打听,到底进展怎么样,什么时候开工呀?
以上这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信息沟通在事件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说明核电知识的宣传普及,既相当重要,又非常急迫。
这,其实也正是核能分会编辑出版这本《百问核电》普及读物的初衷。
作为一个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媒体人,笔者对于信息沟通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作用,颇有体会。新闻心理学表明,人类对于未知世界常常充满好奇心和畏惧心。碰到任何未曾接触了解过的事物,脑子里常会冒出一个又一个问号。倘若这些问号迟迟找不到答案,对这一事物就会产生扭曲、误解,为了自保进而会产生敌意,渐渐躲开它,远离它。
这,是人类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
当今中国,多数民众对于本该大力发展而又发展得并不顺利、并不迅速的核电的认知,差不多正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怎么办?唯一答案是,认真沟通,全面普及,增进了解,认识核电。
记得当初在商议"百问"选题时,大家首先取得共识:这本书,是写给或者说主要是写给对核电一无所知的普通百姓看的。正因此,我们首先就得认真摸清普通百姓的想法,对于核电,他们到底最关心什么?最担心的又是什么?而我们的专家学者即本书的撰写者们,最应该告诉百姓的,又是些什么?怎样才能让读者在看完短短一百个问题后,对核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不畏惧它,不排斥它,甚至,支持它,喜欢它。
《百问核电》的一百个问题,就是在这么反反复复认认真真地推敲和筛选中拟定的。
专家学者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坚持两条标准,既有科学性,又有通俗性。换句话说,既不能离谱,又很接地气。
说句实话,笔者虽然因为是一"资深媒体人"而有幸入选核能分会专家委员会,但我这所谓专家,顶多顶多,也就算舆论宣传方面的半个专家吧,但是,对于核电,我与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一样,非常陌生,一无所知,一个完完全全真资格的小学生。也正因此,当我有幸对此书的书稿先睹为快时,我得公正地说一句,我看懂了,我明白了,对于核电的种种误会,我消除了。
我相信,本书出版以后,更多的读者也会像我一样,走近核电,了解核电,接受核电,甚至,喜欢核电。
记得新疆有首民歌唱道: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让我来看看你的眼
你的眼睛明又亮呀,
好像那秋波一模样,
你的眼睛明又亮呀,好像那秋波一模样!当我们读完《百问核电》,掀起核电的盖头来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模样,会对这位神秘的姑娘留下什么印象呢?
请你,亲爱的读者朋友,慢慢将盖头掀开吧。
(作者詹国枢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