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句老实话,现在的一些主流媒体已经失去了信任,网友们的评价相当的反感,一个简单的诺贝尔奖竟然能够整出来这么多乱象。
日本曾经宣称要拿50个诺贝尔奖,媒体说人家口出狂言,咱们国内的某个大学开除了一名教授,结果人家就拿了诺贝尔奖。
现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又说人家喜欢李白,生拉硬扯,全家都要用筷子。
之前还有诺贝尔奖的得奖者被曝光,曾经在清华担任荣誉博士。
一方面渴望获得诺贝尔奖,另外一方面心里又有一种酸的感觉,这就是很多媒体现在的主要情况。
当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斯诺霍尔卡伊获得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时,“诺贝尔奖得主是李白的粉丝,要求全家改用筷子”,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类似报道迅速登上网络平台。
几乎同时,两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被日本科学家摘取,这是日本自2000年提出“50年30个诺贝尔奖”计划以来获得的第27个诺奖。
而社交媒体上,一项引人注目的调查正在热议:“我们是否还需要诺贝尔奖?”评论区分裂成两大阵营,一派认为“诺奖不过是西方认证工具”,另一派则反驳:“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一方面,媒体对匈牙利作家拉斯洛的情结过度渲染。
他被描述为“迷恋中国文化”的李白粉丝,1991年首次访华后竟“要求全家改用筷子吃饭”。
这种报道倾向引发网友反感:“又来了,每次有外国人获奖,总要千方百计和我们扯上关系。”
另一方面,对日本科学家获奖的报道则显得复杂微妙。两位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和北川进分别获得了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
而此前,日本国内提出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计划,曾被某些国内媒体形容为“口出狂言”。
更引发网友注意的是,今年一些主流媒体在报道诺奖得主时,刻意淡化他们的国籍信息,与往年明确标示国籍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选择性的报道方式,被网友调侃为“灵活的报道策略”。
![]()
项立刚的言论极具代表性:“诺贝尔奖对科技发展没用,我们不用太当回事。”他认为,现在大家不再盲目追捧西方标准,甚至开始质疑诺奖的公正性。
这种观点获得了一部分人的强烈支持:“当年高铁刚出来时也被西方挑刺,现在不照样全球领跑?有没有诺奖能咋地?”
然而,反对的声音同样激烈。
科普博主直接晒出数据:自1949年以来,日本拿了29个诺奖,咱们本土才2个,这差距不是一句“不需要”就能掩盖的。
更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自信是人家颁奖咱能拿,人家不颁咱也照样搞研究,而不是没拿到就说奖杯不好。”
一位网友的评论点明了关键:“当我们贬低诺贝尔奖时,我们到底是在彰显自信,还是暴露内心深处的不自信?”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享受诺贝尔奖相关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却否定其价值。
我们使用基于诺奖半导体技术的手机,却骂“诺奖是西方工具”;享受着青蒿素带来的疟疾防治成果,却嘲讽“诺奖评选脱离实际”。
当我们在争论诺奖价值时,日本已经悄然产生了第27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得主。
坂口志文曾从京都大学退学,成为一名“无薪”研究员,在免疫学领域默默耕耘近30年才获得广泛认可。北川进同样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领域深耕数十年。
日本科学家的屡屡获奖,并非偶然。早在1960年,日本政府便制定了将国民收入的2%用于科研的目标,并在20世纪70年代达成这一目标。
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科研环境存在严重的论资排辈和年龄歧视。
业内专家指出,在国内学术界,35岁现象和45岁现象已成为扼杀创新能力的隐形壁垒。年轻人因为资历浅薄,难以获得足够的科研资源和支持。
![]()
项立刚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我们已经不需要这种西方国家盖章的奖项了!”但问题是,真正的自信源于实力,而非拒绝。
有网友分析直指,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确实存在“圈子文化”:“十个获奖者里头,六个半都是跟着前辈大佬混出来的!”
但是,用“圈子文化”来全盘否定诺奖价值,无异于闭目塞听。
网友们说得更直接:“等哪天我们本土科学家拿诺奖像拿科技进步奖一样平常,那时候,我们才有资格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哦,又一个奖,随便吧。’”
真正的文化自信,应当是一种从容的态度,既能欣赏匈牙利作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能平静接受今年中国作家再次无缘获奖,既能肯定日本在诺贝尔奖上的成绩,也能坚定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然而,部分媒体的报道方式暴露出我们仍缺乏这种从容。
要么将外国获奖强行关联以求“沾光”,要么对别国的诺贝尔计划嗤之以鼻显示“不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