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氏:农耕文明的缔造者,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分享至

我们都知道燧人氏钻木取火,但很少有人深思钻木取火对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钻木取火对于远古时期的人类社会来说,丝毫不亚于蒸汽机、电和互联网的发明对于现代社会的贡献。
火和空气、水和食物一样,是我们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之一。用火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性区别,是人类脱离猿猴的第一标志。从山西西侯度遗址出土的远古用火遗迹来看,人类至少在243万年前就已经学会用火了。从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到距今115万年的陕西蓝田人;从距今70万年的北京人,到距今3万年的山顶洞人,都出土了人类用火遗迹,火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对于早期人类来说,火的用途主要是御寒取暖和抵御大型野兽;随着熟食成为人类主要的饮食方式,烤制食物也成为火的主要用途之一。有巢氏构木为巢发明房屋之后,人类进入村居和环壕聚落时代,猛兽对于人类居住环境的威胁彻底解除;随着建房技术的提升,御寒取暖对火的依赖也大为降低。但随着人类对熟食的依赖程度却日渐加深,由熟食反回生食会导致人类染上疾病,于是烤制食物成为人类最主要的用火场景。
原始人类所用之火,完全依靠获取天然火,主要是雷电或自燃引发的山火。但不管是雷电还是自燃,其发生的几率本来就少,并且还不是人类所能控制的。所以,当时的火种并不是轻易能获取的,而火种一旦熄灭对于整个氏族来说意味着灭顶之灾。
既然火种难以获取,那么火种的保存就至关重要。每个氏族应该有专人负责火种的保存,确保赖以生存的生命之火不被风雨和其他因素熄灭。但不论多么严密的措施,也难保不出纰漏,狂风暴雨和人为失误等,都可能导致火种熄灭;而火种一旦熄灭,责任人可能万死都难辞其咎。
农业的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基础;没有农业文明,就没有后来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有巢氏促使人类由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转变,而让人类社会由渔猎时代进入到农耕时代、奠定农业文明根基的,却是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
有巢氏发明房屋之后,人类开始由丘陵山地进入广袤的大平原。相对于丘陵山地,平原地区潮湿多雨,人类所保存的天然火种很容易熄灭;而平原地区天然火发生的几率远低于山区,火种熄灭之后很难再获取,甚至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回山区寻觅火种。
特别是在阴雨连绵季节,平原地带的蛇虫蚊蝇远多于山区,极易导致疫病发生;而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一旦疫病出现,整个氏族部落可能陷入灭顶之灾。所以,处于平原之上的人类,如果没有火是很难生存的,这导致许多进入平原地区的氏族部落,因为没有了火种而不得不离开平原重回山区。
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让人类第一次不再依赖于天然火种,第一次彻底控制了火的生与熄。于是,进入平原地带的人类,再也不用害怕火种熄灭,再也不用因为没有了火种而被迫退回丘陵山地,从此在大平原上安心住了下来,从而促进了农耕的大发展,人类从此进入农耕时代;而农耕文明的大发展,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燧人氏时代距今10000年至7000年左右,比夏朝还要早6000年到3000年;我们通常认为那是一个极其原始落后的时代,甚至用茹毛饮血可能都不足以形容其原始。但实际上,燧人氏时代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落后,而是创造了非常高的人类文明。我们认为燧人氏是农耕文明的缔造者和中华文明的奠基者,这是有现代考古依据的。下面的考古发现,将颠覆您之前的认知。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