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菜市场或路边,看到老人摊前那块“自家种的,刚摘的,新鲜”的牌子,心里总会泛起一丝怜悯,想着能帮衬就帮衬点。
但对于许多有过实际经验甚至吃过亏的人来说,他们深知,部分路边卖菜的老人,做起生意来可能并没有底线,相当坑人。这正是为什么很多人宁可多走几步去明码标价的商超,也不敢轻易在老人摊位消费的原因。
![]()
一、菜品安全,心里没底
随着年龄增长,老人从事农活的能力自然下降。所谓“自家种”的菜,来源其实很可疑。常年固定在同一地点出摊,哪有那么多地持续产出几十斤蔬菜?很多菜实则从批发市场进来,专挑品相差、价格极低的“尾货”,回家把烂叶包在里面,好叶捆在外面,以次充好。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菜是利用城市边角地,如马路旁、废弃工地种植的。这些地方的土壤可能富含重金属、燃油等污染物,长出的蔬菜安全性毫无保障。同理,那些号称的“土鸡蛋”, often只是从市场批发的普通鸡蛋,利用老人身份溢价售卖,纯属欺骗。
二、时间成本,实在耗不起
路边摊贩受城管管理,常常“打游击”,今天在明天不在。为了省几块钱,特地绕路去寻找,结果可能扑空,或者菜品单一无法满足需求,最后还得去超市。一来二去,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省下的钱远不及时间珍贵。若不慎买到包着烂叶的菜,更是毁了一天的心情,得不偿失。
![]()
三、占道经营,购买环境堪忧
许多城市明令禁止占道经营。但部分老人自恃年纪大,管理人員往往只能劝离,不敢采取强硬措施。这导致他们常选择在路口、学校门口等人流车流密集处摆摊,极易造成交通拥堵。开车经过一不小心就可能因压线被罚款扣分,为了买点菜承担数百元损失,风险太高。
四、价格虚高,利用同情心
别以为没有摊位费,路边菜就一定便宜。事实恰恰相反。曾有网友分享经历:超市辣椒3元一斤,路边一位看似可怜的老人却开口要13元,理由是“自家种的好吃”。他们深谙“看人下菜碟”,遇到看似不懂行、有同情心的年轻人,往往把价格喊得比超市贵很多。那一刻,你觉得他可怜,他可能觉得你“人傻钱多”更可怜。
五、专坑年轻,缺乏诚信
在一些老人看来,年轻人缺乏生活经验,花钱大方,是理想的“收割”对象。于是,高价、次品菜都瞄准年轻人推销,并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家种的,好吃”。即使年轻人事后发现上当,回头理论,他们也往往有恃无恐。就算找来管理人员,也常因对方年迈而调解了事,最后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
总结来说:
除非是知根知底、讲究诚信的老人摊位,否则不要轻易因同情心而购买。这并非冷漠,而是基于多次教训后的理性选择。去超市买菜,买的是一份明码标价的安全、便捷和保障。这份“不敢同情”的背后,是五个扎心的现实。
对于这种“宁可去商超,也不敢在陌生老人摊位买菜”的现象,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