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真心建议你尽量不要共情任何人,原因很扎心

分享至

十年前,我在公司茶水间撞见实习生小王抹眼泪,当即递上纸巾陪她聊了两小时。

听她哭诉房租太贵、老板苛刻,我心一软不仅帮她改了周报,还自掏腰包请她吃了顿火锅。

结果第二天上班,就听见她跟同事说 “张哥那人就是好拿捏,装装可怜就有人帮忙”。

十年后,同样是茶水间,新同事小李红着眼圈说家里出了事,我递过去一瓶可乐:“先冷静会儿,要是需要请假我帮你跟领导说,别的我也帮不上。”

看着小李略显错愕的表情,我心里毫无波澜,不是我变冷血了,是中年这碗饭,教会了我 “共情是要交学费的”,更教会了我,这学费背后藏着太多心理学和人性的真相。



一、共情是中年人的 “情绪高利贷”,借出去容易收不回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 “共情疲劳”,指的是长期投入情感关怀后,出现的情绪耗竭、冷漠疏离等心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早在 1950 年代就指出:“共情的本质是情感资源的转移,当个体持续将自身情绪能量投射给他人,自身的心理韧性会显著下降。”这话在我发小老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老周去年在国企当部门主任时,手下老员工老赵天天跟他念叨 “儿子彩礼差十万”“老母亲住院报销难”。老周自己淋过苦日子的雨,立马共情拉满,不仅把自己的绩效分给老赵,还帮他申请了困难补助。

结果今年裁员时,老赵反手一句 “老周能力强不用保,我年纪大了顶不住”,把老周架在火上烤 ,最后老周绩效降级,年终奖少拿两万,还得知老赵的彩礼早被亲家减免了,更气人的是,老赵私下还跟人说“老周就吃软不吃硬,不哭穷他能给我好处?”

哈佛商学院 2023 年的一项研究更扎心:35-50 岁群体中,因过度共情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的比例高达 68%,其中 72% 的人表示 “曾因共情他人而被迫承担额外责任”。

中国社科院同期的调查也显示,中年职场人平均每天要花 1.5 小时处理 “他人情绪求助”,其中 38% 的求助属于 “可自行解决的琐事”。

我前同事林姐就是典型,每天陪独居的张阿姨聊天买菜,甚至帮她交水电费,最后反被其儿子指责 “想通过照顾老人谋房子”,气得林姐当场拉黑了对方。

这印证了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的观点:“中年人的情绪容量如同半满的水杯,给别人倒得越多,自己剩下的越少。”

我现在总结出 “共情三不原则”:不接凌晨两点后的哭诉电话(此时情绪最易失控,共情易被利用)、不帮超出能力范围的 “难处”(心理学 “超限效应” 显示,过度付出会引发对方依赖)、不替别人的人生做决定(避免陷入 “责任转移陷阱”)。

有次我堂弟说 “想辞职创业”,换以前我肯定会共情他 “怀才不遇”,现在只问了三句:“启动资金够吗?亏了能承受吗?家人同意吗?” 他答不上来,也就没再提,不是无情,是见过太多 “情绪本金借出去,道德利息还不完” 的闹剧,中年人的时间和精力,真的耗不起。



二、你所谓的共情,可能是自我感动的 “表演型善良”

我表妹曾是 “共情天花板”:明星离婚她写小作文 “心疼姐姐”,流浪猫视频她哭半小时,就连卖菜大爷说 “菜没卖完”,她都包圆带回家,结果菜烂了一半,自己还忘了吃。

去年她儿子上小学后,每天辅导作业到十点,突然没精力演了。

有次小区圈子里有人发 “流浪狗求收养”,她只回了 “帮顶”,立马有人私信说 “你以前不是最有爱心吗?怎么变得这么冷漠”,她直接回了句 “我连我儿子的作业都搞不定,没功夫管狗”,对方瞬间哑火。

这背后藏着心理学的 “道德许可效应”:当人们通过表面共情获得 “我是好人” 的自我认可后,反而会减少实际行动。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