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开始,日本人似乎就开始集体躺平:不结婚、不生娃。
没想到三十年过去,曾被视为失落的一代的日本年轻人,如今似乎活成了“人生赢家”。
2025年,日本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8%,平均每人能拿到3个offer,还有企业排着队鞠躬请人入职。
这到底是日本劳动力市场的奇迹?还是一个被少子化推出来的泡沫?
![]()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把大量正式岗位变成了临时工,工资砍了三成,晋升机会几乎没有。
年轻人就业难到被称为就职冰河期,不少人干脆选择家里蹲,那时候,社畜、过劳死成了日常词汇,整个社会陷入低欲望状态,年轻人不愿意生娃,更不想结婚,连恋爱都懒得谈。
2001年,有67%的日本家庭因为没人带孩子,选择放弃生育,从那年起,日本的出生率一路下滑,自杀率却开始飙升。
特别是男性,工作压力大、生活没希望,连基本的收入保障都成问题。
整整十年,70后和80后大多在非正式岗位上打工,过着月光生活,这批人原本是日本的中坚力量,却被社会结构推入了边缘。
![]()
2010年,日本大学生就业率跌到历史最低点,总人口也开始连续下滑。
企业只好另辟蹊径,尝试用合同工和派遣制填补岗位空缺,但这种方式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到了2014年,日本不得不立法,通过《过劳死防治法》,试图从制度上缓解职场压力。
2015年,日本22岁年轻人的数量,比20年前少了将近一半,年轻人变成了稀有资源,企业开始抢人,社会终于意识到,这么下去,不但没人干活,连工厂都开不下去了。
从2016年起,日本开始着手改革职场文化,限制加班、提升福利、鼓励女性就业、吸引外国劳工。
![]()
2020年,日本男性终身未婚率达到25.7%,女性也有16.4%,新生儿数量跌破84万,创下历史新低。
与此同时,日本社会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独身主义者,有的是因为经济压力被迫单身,有的则是真的享受一个人生活,像82岁的独居老先生、上野千鹤子这样的代表人物,开始被媒体争相报道。
在日本,不结婚、不生娃、不买房,已经不再是失败者的标签。
![]()
2023年,日本CPI连续11个月上涨超过3%,外国劳工人数突破200万,越南人、中国人、菲律宾人成了主要群体。
应届毕业生的稳定性却在下降,三年内离职率高达35%,创下历史新高,年轻人不再追求一份稳定的高薪工作,而是更看重自由、不加班、能远程的工作方式。
到了2025年,日本24岁人口比1995年减少了57%。
企业为了抢人,纷纷推出诱人福利,入职奖金最高150万日元,年假129天以上,还有iPhone、iPad、远程副业、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即便如此,年轻人光速离职的现象仍在继续。
企业发现,靠高薪已经留不住人,还要懂得如何让年轻人留下。
![]()
在这个背景下,日本的职场文化彻底变了,年轻人开始讲究生活质量,工作不再是人生的重心。
不少企业试水周休三日、副业自由,甚至安排心理咨询和职业规划课程,只为减少员工流失。
这一切看起来像是少子化红利带来的短期繁荣,但背后却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度失衡。
表面上,日本就业市场一片繁荣,岗位供不应求,年轻人掌握主动权,但实际情况是,劳动力断崖式下滑才是根本原因,而这背后,是几十年来持续不婚不育的结果。
![]()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面临人口压力,但目前仍具备充沛的劳动力优势。
虽然就业形势紧张,但中国的产业结构更完善,制造业基础更扎实,还有强大的内需市场支撑,只要调整好教育体系和家庭政策,就能稳住就业基本盘。
中国的未来不在少子化红利,而在人口结构优化,在这一点上,日本提供了一个反面样本,少子化带来的,不是轻松,而是长期的结构性危机,劳动力短缺、养老压力、产业空心化,最终将拖累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看似光鲜的高就业率,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的紧绷状态。
![]()
日本的成功,其实是年轻人太少,岗位太多,企业不得不放低姿态,这种情况短期看是利好,但长远看非常脆弱。
一旦人口结构继续恶化,日本将不得不依赖更多的外国劳工,甚至被迫开放移民政策。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