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10年前和张之臻的合影,当时他输掉比赛,我们还为他加油了”
“20年前旗忠网球中心刚造好的第一场比赛,我就来了”
“保障大师赛20年,大师赛的变化比我还大”
从喜力公开赛到大师杯,再到如今的上海劳力士大师赛,20多年时光匆匆而过,留下的是赛事与观众双向奔赴的故事。今天,我们把话筒交给这群与赛事同行的人,听他们讲述和“大师赛”相约20年的独家记忆。
在今年赛事新增的休闲区,一位活力满满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被朋友们亲切称为“红姐”的闵行居民,也是一名有着30多年球龄的网球老粉。
![]()
“红姐”(第一排右2)和她的“网球搭子”们
作为曾多次参与大师赛的特别嘉宾,“红姐”每年都不会错过这场网球盛宴。“现在网球早已成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她笑着说,自己和十多位好友因网球相识,而上海劳力士大师赛,早已成了大家每年固定的相聚契机,“以球会友,以赛为约,这份情谊特别珍贵 ” 。
![]()
曾经作为特别嘉宾参与大师赛的“红姐”
对来自青浦的周先生而言,20年观赛不只是时间数字,每一次来到这里都让他心生感慨。“2005年旗忠网球中心刚建成时,我第一次来到闵行,场馆周边还比较荒凉,现在再看,这里的变化太大了。”
![]()
左:2015年 周先生抱着女儿与张之臻合影
右:2019年 周先生和女儿们一同来观赛
这些年,他用一张张照片,记录下场馆的变迁。2015年的大师赛,是他印象最深的一次,那天他带着女儿来感受网球氛围,恰好见证了上海本土球员张之臻的比赛。当时后者遗憾失利,周先生还特意发了条朋友圈为他加油:“虽然输掉了比赛但发挥不错,明年再来!”更幸运的是,赛后他还在场外偶遇了张之臻,带着女儿一起合了影。
如今10年过去,照片里被他抱在怀里的女儿已长成初中生,偶尔还会和他聊起当年看球的片段。而当年年轻球员张之臻,也正在国际赛场上为本土力量争光。
![]()
应先生带着两只爱犬前来观赛
要说赛场里最嗨的是谁?除了观众,还有狗狗们。今年赛事新增了7000多平方米的萌友天地,来自长宁区的应先生和家人带着爱犬“应声而来”。“我可是从2005年就来追大师赛的老球迷了。”一提起与赛事的缘分,应先生的话匣子就关不住。
他笑着回忆,当年旗忠网球中心刚启用时,最让他惊叹的就是“能打开的顶盖”,“在2005年,这种可开合的场馆设计很新奇,当时就觉得上海能有这样的场地,特别自豪”。不过让他遗憾的是,那时手机还不智能,没能留下清晰的照片。

如今再走进赛场,应先生的感受早已不同:“观赛体验更丰富了,以前看比赛只能把狗狗放家里,今年能和它一起为球员加油,很不错。”
赛场边,还有一位带着“学习任务”而来的特殊观众——来自交大马桥实验学校的蔡女士。作为一名老师,她此次是首次走进大师赛现场,目的很明确:为学校的网球课“取经”。

“我们学校正在开展网球课程,今天来现场,就是想亲身感受大师赛的氛围,学习专业的网球技术。 ” 蔡老师说,等回到学校,她要把在这里的所见所感分享给孩子们,让更多学生爱上网球这项运动。
赛事的顺利运转,离不开志愿者的默默付出。来自上海建桥学院的毛媛可和张钰,今年第一次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大师赛,负责纪念品商店里新增的“周同学”周边销售区。
![]()
两位可爱的志愿者
“以前只在学校里见过网球课,对这项运动没太多了解,”两人坦言,这次近距离接触大师赛,看到满场的网球元素,又遇到不少热情的老粉,心里特别激动,“在服务中慢慢懂了网球的魅力,这是一次特别棒的体验。”
![]()
此外,还有一位“熟面孔”已默默守护了赛事20年,他就是马桥派出所副所长朱其昌。
从当年的年轻小伙,到如今沉稳的“守护者”,朱其昌见证了赛事的每一步成长。“最大的感受就是场馆建设越来越亮眼,赛事活动也一年比一年精彩。”他说,随着赛事发展,安保措施也愈发精细化,“更让人开心的是,越来越多人通过大师赛认识了马桥,认识了旗忠网球中心,看到了闵行的活力与魅力 ” 。
![]()
20年岁月,赛场见证了球员的成长,也承载了球迷的情怀;它让陌生人因网球结缘,也让城市因赛事焕发生机。这场双向奔赴的旅程,仍在继续。

记者:吴俊艳
视频:吴俊艳
初审:方佳璐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