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CGT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面临资本降温、同质化竞争与商业化压力,但同时也孕育着结构性机遇。中国企业虽在原创性与全球化能力上仍有待提升,但同时也展现出了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本土优势,尤其在IIT研究、生产工艺优化等方面,具备独特发展土壤。”
“CGT行业突破的关键在于能否推出真正具备临床价值与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并通过扎实的数据和成熟的工艺重建市场信心。在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CGT企业正逐步从跟随者转向创新者,未来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影响力。”
近日,在第二届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大会(CSGCT)“CGT投融资趋势及BD合作机会”分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礼来亚洲基金合伙人邹洁羽、龙磐投资合伙人李军红、夏尔巴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蔡大庆、PivotalbioVenture Partners(碧沃投资本)中国区管理合伙人柳丹以及启明创投执行董事刘兴娣以“从种子到临床:CGT行业的投资趋势”为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
第二届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大会(CSGCT)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与CSGCT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联盟共同主办,HIEA医疗创新生态联盟、动脉网承办。
大会以“立足监管、汇聚智慧、链接全球、共创未来”为核心理念,“全球市场中国力量”为主题,设立1场主论坛、15场分论坛及2场项目路演,吸引包括10余位国际CGT领军人物的科学家、临床医生、企业家、投资者等近2000位嘉宾参会,共商细胞与基因治疗发展大计。
01.
邹洁羽 礼来亚洲基金合伙人:
CGT企业要具备全球市场视野
近年来CGT乃至整个Biotech行业普遍面临较大压力,尤其困难的是那些管线差异化不足、产品进度与商业化预期不明确的企业,这样的环境下,就要求CGT企业具备全球市场视野。
对CGT领域而言,仅依赖中国市场存在明显局限性。若产品在全球市场缺乏竞争力,则会面临定价、商业流通等多重现实挑战,以CAR-T为例,国内商业化及临床试验已占据CD19和BCMA等主流靶点相当比例的患者资源,加之医院自制制剂等竞争,使得仅聚焦中国市场的CGT企业难以持续发展。
但是走向全球市场并非简单之事,CGT项目在全球临床试验和CMC(化学、制造与控制)方面更为复杂和昂贵,而且CGT企业需要具备全球化运营能力——许多企业原以为只需应对“中文试卷”,后来才发现需掌握“十种语言”。
但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当前有部分CGT企业已经展现出了快速应变能力,除了出海,部分小核酸类企业和转型做体内CAR-T的企业,通过灵活调整策略在挑战中找到发展机会。
02.
李军红 龙磐投资合伙人:
中国CGT企业具有较强应变能力
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较多创新仍跟随全球尤其是美国的趋势,在原创性和差异化方面仍需改善,由于创新同质化较高,当海外某一细分赛道出现商业化未达预期、交付问题或用药安全性等风险时,国内同类赛道往往也会受到传导影响,出现类似波动。同时国内支付体系与美国等海外市场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结构性因素会放大行业周期性波动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但是中国企业在应对全球变化时展现出了较强的变通能力,通过专利转移、生产基地迁移、研发场所调整等方式灵活应对挑战,这一点在新能源等多个行业已有体现,相信CGT企业最终也能通过不同路径灵活应对,享受到创新带来的益处。
同时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现状也符合全球医药行业分工趋势。中国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在工程师资源和技术基建方面已具备良好基础,逐步承担全球研发链条中更多基础性工作,并正在向更多原创性创新阶段迈进,这是全球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假以时日,中国医药研发一定能迈向以创新为主的更高阶段。
03.
蔡大庆 夏尔巴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
CGT行业需要真正优质的产品提振信心
CGT行业能否突破低迷期,关键在于是否能有真正优质的产品问世,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市场,都必须有“响当当”的产品诞生才能提振行业信心,当前行业虽处于低谷,但仍有一批从业者和投资人在坚持,这种坚守值得尊敬。
当前CGT产业面临多方面挑战:五到七年前投资人普遍追捧创新的治疗模式,但近年来投资热度下降,相信行业会在三五年内回暖;公众、医生甚至部分投资人有时会对行业产生疑虑,生物药虽好,但市场也会出现“审美疲劳”;以及国际市场也存在不确定性。
跨越这些挑战的关键因素在于CGT企业要能拿出疗效显著、数据过硬、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并证明其商业潜力,必须通过越来越好的产品、更成熟的CMC(化学、制造与控制)工艺和最终获批上市的药物来重建信任。
04.
柳丹 PivotalbioVenture Partners
(碧沃投资本) 中国区管理合伙人:
中国CGT正处于“先破后立”的阶段
从技术发展路径看,CGT从最初的基因缺失治疗,逐步扩展到小核酸、细胞治疗等多种方式,从细胞表面逐步覆盖到细胞内以及不同细胞类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技术体系。CGT与传统治疗方式具有高度互补性,虽在部分适应症上存在多种潜在治疗方式,但CGT仍是未来重要趋势之一。
中国CGT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参照国外经验,但国外对该领域的热度其实并不如国内预期之高,商业化成功案例较少。基于多年在中国投资及与国外生态圈的交流,我发现中国在CGT领域将走出自己的路,形成自身独特的产业逻辑,甚至会反向影响美国及其他国际市场的生态圈,这一信心来源于中国在数据与产品成果方面的积累,科学严谨的生态最终会凭真实成果赢得认可。
中国CGT当前正处于“先破后立”的阶段,需通过证明自身实力来反向引导国际市场。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尽管CGT在某些病种(如肿瘤、自免)上有较大潜力,但许多疾病市场规模和患者支付能力在中国仍有限,因此最终仍需走向全球市场以形成竞争力。
05.
刘兴娣 启明创投执行董事:
在低潮期要保持理性,无需过度恐慌
对于行业周期性问题,生物技术领域历来存在高潮与低潮交替的现象,例如小核酸技术在低潮之后,因Alnylam公司的商业化成功而迎来新一轮发展。
因此建议中国CGT企业:在低潮期保持理性,无需过度恐慌,应回归技术本质,明确自身技术特点,并基于此开发出具有临床价值的产品;中国CGT企业要善用本土资源优势,特别是中国在IIT方面的有利环境,这在国际上具备一定独特性;要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产品价值,并且应选择医疗需求高的领域进行突破,以产生具有说服力的临床数据,优质的数据将来自然会吸引大公司关注乃至收购;同质化竞争的关键破局点仍在于技术的差异化和优越性。
对于资本而言,能否成功退出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多重因素,包括二级市场周期和创始人意愿,若创始人立志将企业做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公司,那么二级市场的波动总会带来退出窗口;若创始人更倾向于短期退出,则需探讨BD、M&A等途径。
但任何成功退出的前提都是企业产品足够优秀、能够实现商业闭环,Biotech企业最终仍需盈利,与其它行业并无不同,在盈亏平衡之前,企业始终处于风险之中,因此需对资本市场波动有充分心理准备。
专题推荐
声明:动脉新医药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新医药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