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回首烽火岁月,抗战先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依然坚持学习、追求真理,以书籍为武器、以知识为火炬,照亮民族救亡之路。今天,我们致敬历史,更应传承那份在艰难中读书报国的坚定信念。
“青”春与书,万“马”奔途。为充分发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广大青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书籍中淬炼思想之魂、深扎信念之根,校团委特别开展“青春年少好读书”系列活动,设立“青思悦读——伟大抗战精神”专栏,让阅读的春风吹进满井之中。引导青年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筑牢精神高地,以更加磅礴的思想伟力和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本期悦读人 田晓陶
田晓陶,中共预备党员,第七届“求实计划”成员,未来技术学院纳米U23班班长,曾获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科技大学“寒招”先进个人、双培学生一等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
![]()
在《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这本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由浅入深地阐述了原子弹从何来、又要到何去,中国人为什么要有原子弹,拥有它到底有多艰难,以及它的意义到底有多深远。
![]()
图1 《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封面
原子弹不仅是科技的结晶,更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屏障。1945年,美国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标志着人类进入核时代。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核武器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象征,更是一种战略威慑。没有它,国家便难以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脊梁;拥有它,才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一席之地。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和潜在的核威胁,唯有掌握自己的核武器,才能真正打破外部势力的核讹诈,确保国家的独立与安全。
![]()
图2 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
然而,铸盾之路充满了坎坷。在人才方面,当时留洋海外的爱国科学家钱三强、赵忠尧、钱学森等人回国时受到西方国家的百般阻挠,在新中国政府的多番斡旋及国际友人的全力支持下才得以陆续归来。在技术方面,美国对我们采取核武器技术全面封锁,而苏联起初对我们部分支援,后因中苏交恶而停止了一切帮助。自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摆脱约束、立足国内”便成为了我国原子弹事业的发展方针。尽管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时代,中国科学家仍心怀以身许国的信念,毫不犹豫地投身研制原子弹的伟大事业。他们毅然扎根西北无人区,在简陋的条件下摸索原子弹理论,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无论工作多艰难、多枯燥,都咬牙攻关,无暇顾及身体与家庭,只把惊天动地事化作隐姓埋名的岁月。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祖国造出自己的争气弹,让自己的国家不再受欺负。
![]()
图3 中国原子弹事业的功勋
在强大精神力量的推动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全新阶段,有力打击了美国的核垄断、核讹诈,极大鼓舞了世界和平力量。此后,我们成功铸牢“两弹一星”的坚实盾牌,底气更加强硬,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平衡,深刻影响了国际外交格局。由此可见,在国际交往的复杂棋局中,强大的实力常被视作维护正义的砝码,稳固的国防则往往为外交提供坚强的后盾,尊严的分量与剑锋的亮度相连,真理的声音也时常伴随足够的导弹射程,方能被更认真地倾听。
![]()
图4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及《人民日报》号外报道
![]()
图5 “两弹一星”及其时间节点
整本书读完后,我仍心潮难平。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在致敬先辈、体悟“两弹一星”精神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今天仍有不少新的“盾牌”等待我们去铸造。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等“卡脖子”环节,正是技术自立的主战场,只有突破这些关口,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让我们继续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引,沉下心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增长才干、拓宽视野,在自身专业领域积蓄青春能量,将来为科技强国建设事业添砖加瓦、贡献青春力量。
近期专题 欢迎投稿
出品 | 北科小博士新媒体工作室
来源 | 校团委组织部
责编 | 赵莹奇
校核 | 怜星 吃持池尺开 锅
值班编委 | 恐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