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资料来源:《西游记》
-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道家神仙谱系,浩如烟海。三清四御、五方五老、八仙散仙,各有神通,各有来历。
可在这众多仙真之中,有一位女仙,她从不显山露水,极少出手降妖,却无人敢轻慢半分。
这位便是黎山老母。
《西游记》中,她曾与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一同化身凡人,考验唐僧师徒的道心。
四位大能同行,可见她的地位绝非寻常。
民间传说里,樊梨花、穆桂英、白素贞等一众女中豪杰,都曾得过她的点化传授。
![]()
奇怪的是,无论是天庭的神仙,还是灵山的佛陀,甚至是那些桀骜不驯的妖王,见到黎山老母都要恭恭敬敬。她明明很少出手斗法,为何会有如此威望?她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靠山?这个问题,困扰了无数研习道家典籍的人。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要说清黎山老母的来历,得先从一个故事说起。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唐僧师徒西行途中,遇到一户人家。那户人家的女主人自称是黎山老母的后人,家中有三个女儿,要招上门女婿。八戒动了凡心,差点留下来成亲。谁知这一切都是假象,那户人家、那三个女儿,全都是仙佛变化而成。
等到天亮,猪八戒才发现自己被吊在树上,狼狈不堪。树上留下一首诗:"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萨请下山。普贤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间。"
这首诗透露出极为重要的信息。
黎山老母居然能与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平起平坐,一同行事。要知道,这三位菩萨在灵山的地位何等尊崇,观音更是被称为"有求必应"的大慈大悲菩萨。她们能主动邀请黎山老母一起下凡,可见对她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诗中说"黎山老母不思凡"。这五个字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不思凡,意味着她早已超脱红尘,道行之高深,远非一般神仙可比。
明代有位道士,法号清虚,专门研究道教神仙谱系。他在《神仙传》中记载过一个故事。
唐朝时,有位将军名叫薛丁山,骁勇善战。他的妻子樊梨花,更是巾帼不让须眉,武艺高强。樊梨花的师父,便是黎山老母。
樊梨花年幼时,家中遭难,父母双亡。她流落到黎山附近,饥寒交迫,昏倒在山道上。恰好黎山老母路过,见这女孩骨骼清奇,根骨不凡,便将她带回洞府。
"你可愿随我修道?"老母问道。
樊梨花当时还小,懵懵懂懂,只是点头。
老母笑了笑:"修道不易,需断七情六欲,远离红尘纷扰。你可能做到?"
小梨花想了想,摇摇头:"我只想报父母之仇,若能学得本事,报仇之后,我便一心修道。"
老母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点头称赞:"赤子之心,难能可贵。罢了,我便教你武艺,待你尘缘了结,若还记得今日之言,再来寻我。"
樊梨花在黎山学艺数年,练就一身本事。下山之后,她辅佐薛丁山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每当遇到危难,黎山老母总会暗中相助,但从不现身。
有一次,樊梨花被困重围,眼看就要丧命。突然天降大雾,敌军迷失方向,她趁机杀出重围。事后有人问她:"那大雾从何而来?"
樊梨花望着黎山的方向,跪下叩首:"是家师相救。"
身边的将士好奇:"你师父为何不现身?"
樊梨花摇头:"师父曾说,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修道之人,点到为止,不可过分干涉凡间之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黎山老母虽然法力高强,却极少亲自出手。她更多的是点化、指引,让弟子自己去经历、去成长。这种教化方式,与佛家的"不立文字,直指本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
《封神演义》中也提到过黎山老母。姜子牙封神时,黎山老母曾现身相助。当时姜子牙正在为封神榜上的神位发愁,不知该如何安排。黎山老母点化道:"天道自有定数,顺应天道,便是正道。"
短短一句话,让姜子牙茅塞顿开。
可奇怪的是,姜子牙身为元始天尊的弟子,背后有阐教撑腰,为何还要听黎山老母的指点?这就牵扯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了。
宋代有位高道,名叫陈抟,人称"陈抟老祖"。他精通《易经》,对道家典籍也有极深的研究。有弟子曾问他:"师父,黎山老母在神仙谱系中到底是什么地位?"
陈抟抚须笑道:"这个问题,涉及道家最核心的秘密。你可知道,在三清之前,还有更古老的神灵?"
弟子摇头。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这些都是开天辟地之初的大神通。三清虽然位居道教最高神位,但论资历,还在女娲之后。"陈抟说道,"而黎山老母,与女娲娘娘有着极深的渊源。"
"有人说她是女娲座下首徒,有人说她本就是女娲的化身之一。"陈抟继续说道,"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一个事实:她的来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古老、要尊贵。"
弟子恍然大悟:"难怪天庭神仙见了她都要礼让三分。"
"不仅如此,"陈抟说,"黎山老母修的是无为之道。老子《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她虽然法力高强,却从不与人争斗,从不显露锋芒。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这段对话,揭示了黎山老母为何无人敢惹的第一个原因:她的来历极为古老,与开天辟地的大神通有关。
在民间传说中,还有一个关于黎山老母的故事,更能说明她的特殊地位。
唐朝时,有位书生进京赶考,路过黎山,天色已晚,便在山下一座破庙中过夜。半夜时分,突然狂风大作,一条白蛇冲进庙中,身后还有一群捉妖师追赶。
白蛇见到书生,突然口吐人言:"公子救我!"
书生心善,将白蛇藏在袖中。捉妖师冲进来,问:"可曾见到一条白蛇?"
书生摇头:"夜深人静,我正在读书,并未见到。"
捉妖师不信,要搜查。就在这时,庙外传来一个苍老的女声:"天道有轮回,万物皆有灵。这白蛇修行千年,未曾作恶,你们为何苦苦相逼?"
捉妖师一听这声音,脸色大变,连忙跪下:"不知是黎山老母当面,弟子该死!"
那声音继续说道:"这白蛇与这位书生有缘,你们且退下吧。"
捉妖师不敢违抗,灰溜溜地离去。
天亮之后,书生发现袖中的白蛇不见了,只留下一颗夜明珠。他这才知道,昨夜救下的不是普通的蛇,而是有道行的蛇妖。后来,这位书生高中状元,那条白蛇也修成正果,据说就是后来传说中的白素贞。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后来被改编成《白蛇传》。虽然版本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黎山老母从不出手降妖,却能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她凭什么有这样的威望?
宋代有位禅师,法号慧能,他曾说过一段话:"黎山老母之所以无人敢惹,不是因为她武力强大,而是因为她代表着天道。得道者多助,她从不做违背天道之事,自然无人敢与她为敌。"
这段话道出了关键。
天道,这个词在道家典籍中反复出现。《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就是自然运行的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
黎山老母修的就是这种顺应天道的无为之法。她不强求,不执着,顺其自然。正是因为如此,她才能在复杂的神仙体系中保持超然的地位。
唐代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期间,很多神仙都去看望过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齐天大圣。
黎山老母也去了。
她站在五行山前,看着被压在山下的孙悟空,叹息道:"猴儿,你可知错了?"
孙悟空还是那副桀骜不驯的样子:"俺老孙有何错?不过是想争个自在罢了。"
黎山老母摇头:"自在不是争来的,是修来的。你争得越厉害,束缚越多。"
孙悟空不服:"那你说怎么才能自在?"
"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老母说完,转身离去。
这段对话,孙悟空当时并不明白。等到后来跟随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他才渐渐领悟了这句话的真意。
在整个取经路上,黎山老母只出现过那一次,就是第二十三回化身考验唐僧师徒。她没有直接帮助,只是用这种方式点化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悟。
这就是黎山老母的行事风格:点到为止,绝不过多干涉。
明代有位道士写过一本《神仙考》,专门考证各路神仙的来历。书中有一章专门写黎山老母,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老母居黎山,不理世事,只在关键时刻点化有缘人。她虽不出手,却无人敢惹,因为她背后站着的,是天道本身。"
说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有所察觉。黎山老母的靠山,似乎不是某个具体的神仙,而是更抽象、更宏大的存在。
可是,真的仅仅如此吗?
![]()
在道家最隐秘的典籍中,还记载着一段更加惊人的秘密。
这个秘密关系到整个神仙体系的根基,关系到天地万物的起源。
当这个秘密被揭开时,我们就会明白。
为什么连三清都要对黎山老母礼让三分,为什么所有神佛见到她都要恭恭敬敬。
她背后的靠山,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要神秘,要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