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近日,教育部与财政部共同发布最新通知,宣布2025年将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一项重要计划——面向退休教师公开招募7000人,加入“银龄讲学计划”。
此举旨在借助这些教育工作者多年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为乡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注入新的活力与专业支持。
这一政策背后折射出一个深刻的社会现实:老年群体远非传统观念中只能被动接受照顾的“负担”。
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沉淀的知识、技能和责任感,正是一种尚未被充分释放的宝贵社会资源——所谓的“银发动能”。
![]()
尽管近年来“银发经济”成为热门话题,各类讨论层出不穷,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却常常遭遇落地难的问题。
问题根源往往在于公众认知的滞后:许多人对老年人的印象仍停留在“需要被赡养”的框架内。
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群体正在逐步转变为拥有强大消费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力量。
尤其是当前处于55至64岁之间的“银发青年”,他们普遍身体健康、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且拥有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
他们不仅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获取信息、完成购物,还积极投身于健康管理、文化娱乐和长途旅行等多样化生活场景中。
定期体检、组团出游已成为常态,其整体消费水平和意愿丝毫不逊于年轻人群体。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多数老年人主观上并不愿过早退出社会舞台。
![]()
权威数据显示,高达74.8%的老年人明确表示不认为自己是社会的负担;同时,72.2%的人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希望继续参与社会发展,贡献个人价值。
这种强烈的参与意愿与外界对其角色定位的认知偏差形成了鲜明对比,也直接导致了市场供给端的严重缺位。
由于企业普遍缺乏对老年用户真实需求的理解,不愿投入资源进行针对性创新,相关服务体系也因此难以精准匹配。
![]()
要真正打破这一僵局,不能仅靠口号宣传或短期激励,而应推动全社会形成“老有所为、老有所享”的深层共识。
例如,可以通过媒体广泛传播银龄就业的成功案例,将老年教育与自我实现紧密结合,让更多人看到年长者所蕴含的能量与可能性。
![]()
产品脱节、服务分散:银发经济的 “堵点” 该怎么破?
从理论上讲,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和消费需求升级,银发市场理应迎来爆发式增长。
然而现实中走访各类适老产品市场便会发现,许多标榜“专为老人设计”的商品往往名不副实。
![]()
一些智能手表功能繁多复杂,关键的心率监测按钮隐藏在层层菜单之下,令使用者无从下手;
跌倒报警装置要么过于敏感,频繁误报引发困扰,要么关键时刻反应迟钝,失去预警意义;
远程健康管理系统虽然技术先进,但高昂的年费门槛让多数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这些产品大多停留在概念展示或广告页面阶段,未能真正融入老年人的日常起居之中。
![]()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研发团队缺少深入一线的调研,很少真正倾听老年人的声音,往往以年轻人的思维逻辑来设计产品,结果自然脱离实际需求;
其次是目前尚无统一的适老化产品认证标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全凭商家自行宣传,消费者缺乏可靠判断依据;
最后则是部分企业尚未探索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依赖单一销售路径,难以支撑长期投入和技术迭代。
![]()
破解之道其实并不复杂,核心在于回归真实生活场景。
可以围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需求,或是居家养老中的饮食、洗浴、助行等高频刚需,打造一体化、便捷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同时建立权威的产品评估与认证体系,提升市场透明度,增强老年用户的信任感和使用信心。
归根结底,发展银发经济不是简单地向老年人推销商品,而是构建有温度、可持续的服务生态。
唯有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心理诉求和实际痛点,把服务真正嵌入到每一天的生活细节中,才能充分激发这一庞大市场的深层潜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