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参禅要守住这一法门,胜过面壁千日,五天可明心见性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禅宗自达摩祖师东渡而来,在中土开花结果,到了六祖慧能手中,更是开创了南宗顿悟的法脉。

慧能大师,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却成了禅宗史上最耀眼的明星。

他没有读过经书,没有研习过教理,仅仅因为听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

便心生明悟。后来承继五祖弘忍的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世人都知道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故事,也听说过许多高僧闭关苦修数十载才得开悟。

可是慧能大师却说,参禅若是守住某个法门,胜过面壁千日,五天便可明心见性。



这话听起来,未免太过玄奇。明心见性,那是多少修行人梦寐以求的境界。面壁千日都未必能达到,怎么可能五天就成?

可是,慧能大师确实这么说了,而且还真有人做到了。

那么,这个法门究竟是什么?为何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慧能大师在曹溪宝林寺说法时,座下弟子数百人。其中有一位比丘,法名智通,在寺中修行已有八年。

智通这八年,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他每天寅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禅堂打坐。一坐就是两个时辰,双腿盘得密不透风,腰板挺得笔直,眼观鼻、鼻观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打坐结束后,智通会去后山的山洞里闭关。那个山洞阴冷潮湿,一年四季不见阳光。他在洞中面壁而坐,从日出到日落,除了中午出来吃一顿饭,其余时间都在洞中。

八年下来,智通的腿上长了冻疮,腰背也因为长期保持一个姿势而僵硬疼痛。可是,他的心依然没有清净。

坐在那里的时候,各种念头还是会冒出来。想起俗家的父母,想起出家前的生活,想起寺里的琐事。他用尽力气想要压制这些念头,可是越压制,念头反而越多。

智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根器太差?是不是自己方法不对?他看到寺里有些师兄弟修行时间比他短,却已经有了开悟的迹象,心里更加焦虑。

有一天,智通终于忍不住了。他来到慧能大师的寮房外,跪在地上,请求开示。

慧能大师走出来,看着跪在地上的智通,问道:"你在参什么?"

"弟子参'什么是佛'。"智通恭敬地回答。

"参了多久了?"

"八年。"

"可有所悟?"

智通低下头:"惭愧,弟子愚钝,至今未能开悟。"

慧能大师没有责备他,反而笑了:"你可知道,你这八年是怎么过的?"

智通愣住了,不明白师父这话是什么意思。

"你每天打坐,心里想着'我在打坐';你面壁,心里想着'我在面壁';你参禅,心里想着'我在参禅'。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一件事——确认自己在修行。"

这话说得智通满脸通红。确实,他打坐的时候,常常会在心里对自己说"要专心,要入定";面壁的时候,会想"我已经面壁这么久了,应该快要开悟了吧"。

"师父,难道这样不对吗?"智通不解。

"不对。"慧能大师的回答很直接,"你把修行当成了一件要去完成的事情,当成了一个要去达到的目标。这个'要去完成'、'要去达到'的心,恰恰是你开悟的最大障碍。"

智通更加困惑了:"那弟子应该怎么做?"



慧能大师摇摇头:"你看,你又在问'应该怎么做'。你心里总是有一个'应该',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可是,真正的参禅,没有'应该',没有'目标',也没有'方法'。"

"那什么都没有,还参什么?"智通急了。

"参那个'什么都没有'。"慧能大师的回答让智通更加茫然。

看智通满脸疑惑,慧能大师换了一种说法:"你参'什么是佛',是不是想找到一个答案?"

"是的。"

"那你找到答案之后呢?"

"找到答案之后……"智通想了想,"就开悟了。"

"你看,你心里预设了一个结果,预设了一个'开悟'的状态。你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达到那个状态。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个'开悟的状态',也是你的妄想?"

智通呆住了。

慧能大师继续说:"你想象中的开悟是什么样的?是不是觉得开悟了就不会有烦恼?开悟了就能看透一切?开悟了就会神通广大?"

智通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这些确实是他对开悟的想象。

"这些都是妄想。真正的开悟,不是得到什么,而是放下什么。当你放下对'开悟'的执着,放下对'修行'的执着,放下对'方法'的执着,当下就是开悟。"

"可是师父,"智通还是不明白,"如果不执着于修行,不执着于方法,那我每天还要不要打坐?还要不要参禅?"

慧能大师笑了:"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参禅也好,不参禅也好,都无妨。关键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做的时候,心在哪里。"

"心在哪里?"

"你打坐的时候,心是不是在打坐上?还是在想着'我要开悟'、'我要入定'、'我要达到某种境界'?"

智通仔细回想,发现自己打坐时,心确实很少在打坐本身上。他要么在数呼吸,要么在观想,要么在念咒,总之都是在用各种方法来对治妄念。

"师父,那我应该把心放在哪里?"智通问道。

慧能大师伸出手,在智通头上轻轻敲了一下:"你又问'应该'。我告诉你,心不需要放在任何地方。心本来就在那里,你只需要不去搬弄它,不去改造它,不去折腾它。"

"不去折腾它?"

"对。你这八年,就是在折腾你的心。打坐是折腾,面壁是折腾,参禅也是折腾。你想通过这些方法把心改造成你想要的样子,可是你越折腾,心越乱。"

慧能大师的话让智通若有所思。

"我给你讲个故事,"慧能大师说,"有个人想要让水变清澈,就不停地用棍子搅动水,结果水越搅越浑。另一个人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站在水边,不一会儿,水自然就清了。"

"你明白吗?清澈本来就在,不需要你去创造。你只需要停下来,不去搅动它。"

智通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又说不清楚。

慧能大师看出了他的状态,说:"你回去吧,不要再去山洞面壁了,也不要刻意去打坐。你就正常生活,该干什么干什么,做事的时候专心做事,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走路的时候专心走路。五天之后,再来见我。"

"就这样?"智通觉得太简单了。

"就这样。记住,不要刻意去做什么,也不要刻意不去做什么。一切顺其自然。"

智通半信半疑地回去了。

第一天,他按照慧能大师的话,不再去山洞面壁,也不刻意打坐。早上起来,他去厨房帮忙做饭。切菜的时候,他的心全在菜刀上,感受着刀刃划过菜叶的感觉。

奇怪的是,平时切菜时他心里总是想着其他事情,今天却格外专注。切完菜,他发现心里很安静,没有什么杂念。

吃饭的时候,他专心吃饭,感受每一口米饭的味道,感受食物在口中的变化。他忽然发现,原来平平常常的一餐饭,也可以如此有滋味。

第二天,智通在寺里扫地。以前扫地时,他总是想快点扫完,好去参禅。今天他不急不慢,每一下都扫得很仔细。扫着扫着,他的心完全融入到扫地这件事中,外界的一切都消失了。

扫完地,他坐在院子里休息。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他不去想任何事情,就只是坐着,感受阳光,感受微风。

第三天,智通去后山挑水。以前挑水时,他觉得这是在浪费修行时间。今天他发现,挑水也是修行。每走一步,感受脚踩在土地上的实在感;每挑一担,感受肩膀上的重量。

第四天,智通在寺里和师兄弟们聊天。以前他觉得聊天是散心,是不务正业。今天他发现,聊天也可以很专注。听师兄说话时,完完全全地听,不去想自己要说什么,不去评判对方说得对不对。

第五天早上,智通在院子里浇花。看着清水从花洒里洒出,落在花叶上,他忽然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松动了。

那一刻,他明白了。

智通放下花洒,整个人呆立在原地。

八年来,他第一次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明心见性"。原来不是要通过修行去达到什么境界,不是要通过参禅去找到什么答案。

明心见性,就在当下。就在浇花的这一刻,就在切菜的那一刻,就在走路、吃饭、扫地的每一刻。

可是,这个"就在当下"究竟是什么意思?慧能大师说的那个法门,到底指的是什么?

智通迫不及待地跑去见慧能大师。

慧能大师看到他,还没等他开口,就笑着说:"看来你已经明白了。"

"师父,弟子……弟子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没完全明白。"智通既兴奋又困惑。



慧能大师点点头:"那你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智通想了想,说:"弟子明白了,修行不在别处,就在日常生活中。

吃饭、睡觉、走路、做事,这些都是修行。"

"然后呢?"

"然后……"智通说不下去了。他觉得自己抓住了什么,可是又说不清楚。

慧能大师看着他,缓缓说道:"你只是明白了表面,还没有触及核心。我来告诉你……"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