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静谧的秋日午后,68岁的赵大爷又一次坐在儿子的陪伴下,来到神经内科门诊。他的记忆力明显变差,前一天发生的小事转瞬即忘,连原本熟悉的路也时常走错。家人起初以为是年纪大了记性差,没想到半年后体检,被诊断为“脑萎缩”。
看着片子上灰白相间的大脑图像,赵大爷沉默很久,只问了一句:“医生,我会不会就这样糊涂下去?”医生认真地告诉他:“脑萎缩并不是绝症,干预得当,记忆力和生活能力都有‘进步’的可能。”这句话让赵大爷一家又燃起了希望但,大脑还能逆转衰退?
科学治疗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很多人都得过脑萎缩这个“迷信标签”,却不清楚背后真正的医学答案。
![]()
脑萎缩,其实是很多中老年人都会遇到的隐秘健康困境。
近年来的影像学检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患有不同比例脑萎缩的占比高达30%以上。但它真的就只能任其自然衰退吗?越来越多权威研究和“药物+非药物”综合干预成果正在颠覆大家的认知。
脑萎缩到底意味着什么?还能恢复吗?
很多人以为“脑萎缩等于老年痴呆”,其实两者并不等同。脑萎缩是大脑神经细胞数减少,以及神经纤维变短变细的过程;但早期脑萎缩经过干预,部分患者认知功能有“恢复窗口”。
哈佛大学医学部发布的多中心追踪研究表明,针对轻中度脑萎缩患者,稳定用药和健康干预1年后,其认知能力的平均下降速率减少了13.4%与未干预组有明显差异。
![]()
常见的脑萎缩表现包括:记忆力衰退、注意力减弱、平衡感下降、情绪波动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这些变化并不一定是“不可逆转”的命运。大脑像“精密电路板”,只要还不断有信号传递和能量补给,萎缩速度是可以延缓,甚至一定程度上“活化”的。
科学使用3种药物,改善大脑代谢,效果可期
既然脑萎缩本质是神经细胞代谢异常与死亡,那么最常用的三大治疗思路,就是保护神经元、促进大脑代谢、改善脑供血。按照《中国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指南》推荐,下列三种药物是临床常见的基础选择: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有多奈哌齐、加兰他敏等。它们通过抑制乙酰胆碱分解,延长神经信号“寿命”,被证实可提高记忆力和专注力。北京协和医院一项临床试验显示,中度脑萎缩患者服用多奈哌齐24周后,认知评分平均提升8.2分,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显好转。
![]()
改善脑代谢类药物如奥拉西坦、胞磷胆碱等,能够增强脑细胞能量供应,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合成,改善记忆和反应迟缓。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分会发布的干预数据指出,奥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治疗半年,受试组认知能力提升率比单一用药高出20%以上,且副作用较轻。
血管扩张及抗血小板药物代表如银杏叶提取物(银杏酮酯)、阿司匹林,用于改善脑小血管循环,防止微小血栓造成的脑组织缺血、萎缩恶化。研究表明,规律应用银杏叶制剂12周,可使老年脑萎缩患者脑部血流速度提升18.7%,并有助于睡眠和头晕症状的缓解。
![]()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切不可自行盲目加量换药。是否适合长期服用、如何联合用药、副作用监测都需结合每个人的具体体质调整。尤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老年人,有消化道出血等风险,务必听从专业医嘱定期复查。
药物之外,日常生活护理同样关键仅靠药物是远远不够的。阿尔茨海默病国际协会2022年发表的系统回顾指出,生活方式干预能让脑萎缩进展风险降低27%。结合药物和生活方式管理,以下三个“加分习惯”值得老年朋友和家属坚持:
均衡饮食护脑高纤维、低脂肪、富含深色蔬菜与坚果的饮食结构(如地中海式饮食),有助于减少大脑氧化损伤。深海鱼、菠菜、蓝莓、核桃等富含抗氧化物质,对保护神经元有积极作用。
![]()
规律运动延缓萎缩进展步行、太极、慢跑等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促进神经信号连接。运动还有利于改善心脑供血,间接“滋养”大脑。
主动参与社交和学习定期与亲友聊天、参加社团、练习书法和下棋,每周保持2-3次新鲜认知挑战,对激活大脑皮层、减缓认知退化极其重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