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取名,总会纠结很久,选 “子轩” 怕重名,挑 “一诺” 担心太常见。
其实古人跟咱们一样,起名从来不是随便凑两个字,全是跟着当时的时代走的。
![]()
你翻历史书就会发现,不同朝代的名字长得都不一样:
商朝人爱用 “甲乙丙丁”,魏晋人多是单名,明朝姑娘常叫 “妙什么”,这些名字背后,其实隐藏着当时的古人生活模样。
01
夏商:名字里带 “天干”,表示对老天爷的敬畏
夏商时期,人们特别信 “天命”,觉得老天爷管着一切,连起名都要跟 “天” 沾边。
最常见的就是用 “甲、乙、丙、丁” 这些天干当名字,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日名制”,说直白点就是 “靠天取名”。
比如商朝的王,好多都叫 “某丁”“某甲”。
![]()
像商王武丁,“丁” 就是他出生那天对应的天干。
那时候不光国王这么叫,老百姓也跟着学 ——
考古挖出来的甲骨上,常看见 “父丁”“鱼父丙” 这样的称呼,“父丁” 就是叫 “丁” 的老爹,“鱼父丙” 可能是个姓鱼、名叫 “丙” 的贵族。
连女性也这么起,比如 “妣辛”“妣戊”,“妣” 是对去世妈妈的尊称,“辛”“戊” 还是天干。
![]()
现在看觉得有点怪,可在当时,把名字和天干绑在一起,就是想跟老天爷沾点关系,盼着孩子一生能顺顺利利。
02
周代:起名讲规矩,还开始 “按经历取名”
到了周朝,人们不那么只信老天爷了,更看重 “做人的规矩”,连起名都有了专门的讲究,也开始把 “个人经历” 放进名字里,比夏商灵活多了。
先说规矩:周朝给孩子取名特别隆重。
《礼记》里专门记载过,王子出生三个月,国王和王后得穿得整整齐齐,在朝堂的东台阶上主持取名仪式,非常隆重。
就算是普通人家,也有讲究 —— 不能用国家名、官职名、山川名当名字,怕 “压不住”。
![]()
更有意思的是 “按经历取名”。
周朝的祖先后稷,名字叫 “弃”,为啥?
因为他刚出生时,妈妈觉得不吉利,扔了好几次,结果都没扔成,最后就叫 “弃” 了,等于把 “被丢弃” 的经历直接放进了名字里。
还有春秋时的郑庄公,名叫 “寤生”,“寤生” 就是难产 —— 他妈妈生他的时候不顺利,生下来就给他起了这个名。
03
秦汉:名字里开始有 “儒家味儿”,还混了少数民族的影子
秦汉统一了天下,日子比以前安稳点了,儒家那套 “忠、孝、仁、义” 的想法慢慢流行起来,名字也跟着沾了 “儒家味儿”。
![]()
老百姓盼平安,就叫 “安”“宁”“寿”;当官的想有作为,就爱叫 “忠”“充国”。
比如西汉的将军赵充国,“充国” 就是 “把国家变充实、当国家栋梁” 的意思,这是很有野心的一个名字。
这时期,边疆的少数民族开始跟汉族来往,名字也互相融合。
比如汉武帝时期,匈奴有个休屠王,他儿子归降了汉朝,因为他们家以前给老天爷铸过金人,汉武帝就赐他姓 “金”,名叫金日磾。
这位匈奴王子后来成了汉朝的大官,子孙也一直用 “金” 姓,成了汉族里的 “金家人”。
![]()
还有四川那边的巴人,他们的罗、朴、鄂等姓,也慢慢融进了汉族的姓氏里。
04
魏晋南北朝:单名特别多,少数民族改姓成潮流
魏晋南北朝近 400 年,天下一直乱,少数民族一波波进来,名字也变得 “不一样” 了 ——
最明显的是大家都爱用单名,还有就是少数民族纷纷改汉姓。
我们看《三国演义》里的人,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几乎全是单名,没几个叫 “张三李四” 这种双名的。
这个习惯其实起源于王莽,王莽篡汉后想复古,规定老百姓只能用单名,双名就是 “不好的名”。
虽然王莽很快就垮了,但这习惯却留了下来,直到魏晋都没变。
再说说少数民族改姓。
![]()
北魏孝文帝是个 “汉化迷”,他觉得少数民族的姓太复杂,就下了道命令,把皇族的 “拓跋氏” 改成 “元氏”,自己也改名叫元宏。
不光皇族,其他鲜卑姓也改 —— 丘穆陵氏改成穆氏,步六孤氏改成陆氏,独孤氏改成刘氏,一下改了 144 个姓。
后来匈奴、羌人的首领也跟着学,比如羌人首领姚苌、氐人首领苻坚,他们的名字跟汉族人没两样,连姓都汉化了。
05
隋唐:名字里有 “科举梦”,还掺杂佛教和西域味儿
隋唐统一,日子好过了,科举制度也起来了 ——
读书人只要考中,就能当官,所以起名开始往 “崇文” 上靠,还因为佛教流行、西域人来中原,名字里多了不少新鲜元素。
那时候读书人起名,都盼着 “考中”。
![]()
比如唐玄宗时期的状元王维,名字叫 “维”,有 “守规矩、成大事” 的意思,他的字 “摩诘”,还是佛教里 “维摩诘” 的简称 ——
既想考中当官,又信佛,名字里全体现了。
还有天宝年间的状元常衮,“衮” 是古代大官穿的礼服,起名时就想着 “将来要穿礼服当大官”,后来他还真当了宰相,算是 “名如其人”。
西域来的人也带了新名字。
当时有 “昭武九姓”—— 康、安、曹、石这些姓,都是西域商人的姓,他们来中原做生意,慢慢就定居下来。
![]()
比如唐代有个音乐家叫康昆仑,姓康,就是西域来的;
还有个画家叫尉迟乙僧,“尉迟” 是西域姓,名字却像汉族名,混得特别自然。
朝廷还常给少数民族将领赐汉姓,比如突厥将领阿跌思泰,就被赐姓李,称了 “李将军”。
06
宋元:宋朝人爱 “追圣贤”,元朝人起名分 “三六九等”
宋朝重文化,起名都往 “圣贤” 上靠;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起名还分 “身份”,底层汉人连正经名字都没有。
宋朝理学特别火,读书人都想 “学圣贤”,所以名字里常带 “希贤”“希尧”“舜卿”——
“希贤” 就是 “希望像贤人一样”,“舜卿” 就是 “要学舜帝”。
![]()
最典型的就是范仲淹,他字 “希文”,就是 “仰慕贤德” 的意思,后来他写 “先天下之忧而忧”,还真活成了 “贤人” 的样子。
连女性起名都受影响,比如理学家朱熹的女儿叫 “朱兑”,“兑” 是《周易》里的卦象,代表少女,还暗含 “又刚又柔” 的品德,把 “圣贤道理” 融进了女孩名里。
元朝就不一样了,统治者把人分了等级。
汉人要是没当官,连正经名字都不能起,只能用排行或者父母年龄加起来当名。
比如朱元璋,他爷爷叫朱初一,爸爸叫朱五四 ——
不是家里人没文化,是当时规定没官职的汉人只能这么起名。
![]()
但当官的汉人就不一样了,朝廷会赐蒙古名拉拢他们,比如有个叫管如德的武将,立了功就被赐名 “拔都”(蒙古语 “勇敢” 的意思);
还有个文人叫贺惟一,被赐了蒙古姓,改名叫 “太平”,听着就像蒙古人。
07
明清:名字 “大整合”,最后变成咱们熟悉的样子
明清的时候,国家管得严,名字也慢慢 “统一” 了。
特别是清朝,满族和汉族的名字混在一起,最后变成了咱们现在熟悉的汉姓模样。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怕 “胡化”,登基后就下命令不准用少数民族的姓和名,把像 “呼延” 改成 “呼”,“公孙” 改成 “孙”,复杂的复姓全简化成单姓。
![]()
要是少数民族归附,还会赐汉姓 ——
比如有个维吾尔族将军叫哈巴士,朱元璋赐他姓 “翦”,改名叫 “巴士”,他的后代在湖南定居,现在还有 “翦” 姓的人。
民间姑娘起名,爱用佛教里的 “妙” 字,比如名臣王鏊的奶奶叫叶妙贤,妈妈叫叶妙澄,五个女儿里有三个叫妙清、妙隆、妙员 ——
“妙” 是佛教里 “精微” 的意思,加个 “贤”“清”,既有佛味儿,又符合传统姑娘的品德。
![]()
清朝就更热闹了,满族的 “八大姓”(佟佳、瓜尔佳这些)看着复杂,慢慢都简化成汉姓:
钮祜禄氏改姓 “郎”,那拉氏改姓 “那”,佟佳氏直接姓 “佟”。
满族贵族还爱起 “满汉双名”,比如纳兰性德,“纳兰” 是满姓,“性德” 就是汉族里 “有品德” 的意思,混得特别自然。
读书人还是盼着科举,江苏、浙江那边出状元多,比如苏州的状元韩菼,“菼” 是芦苇,取 “坚韧” 的意思;
南通的状元张謇,“謇” 是 “正直” 的意思,都是想靠名字讨个好彩头。
![]()
到了晚清,西方的东西进来了,还出现了 “维新”“志远” 这样的名字,透着 “想变一变” 的劲儿。
08
看了这么多朝代的名字,你会发现:不管是商朝人用天干起名,还是宋朝人追着圣贤起名,再到咱们现在纠结 “子轩”“一诺”;
本质上都一样 —— 都是把对美好的盼头融合在名字里。
![]()
商王武丁的 “丁”,是盼着老天爷保佑;范仲淹的 “希文”,是盼着当贤人;
明朝姑娘的 “妙贤”,是盼着又好又贤。
这些名字不只是个代号,更是一代代中国人的期盼:盼平安、盼出息、盼活出个样儿来。
![]()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