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绍这个三国总导演在中国民间是不讨喜的!为啥呢?第一个原因是他是一个最终失败者,不符合底层人“成败论英雄”的直接历史观;第二个原因是他出身“四世三公”的大豪门,最后却仓惶收场,让仇富的底层人落井下石更有满足感……所以,在民间,很多底层人或者一些有意无意不够客观的学者、专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袁绍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那就是一个漂亮的草包……
这种现象很好理解,不需要过多解释。当年杭州马风光的时候,叫他马爸爸的人不计其数;后来杭州马形势不对的时候,对其口诛笔伐的人也是层出不穷……这和大家对袁绍的评价大抵是相似的。
![]()
闲话不多说,我们继续沉浸式地聊三国历史,今天咱们就借着东汉王朝土崩瓦解的阶级矛盾继续往下聊。
士族集团(东汉皇权的原始合作者)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被皇权借宦官之手各种针对和打压(外戚其实是灰色势力,大多数时候跟士族集团的融合度更高,但到了汉末的时候,汉灵帝是从民间成长起来的,所以外戚也是民间莽夫,慢慢跟宦官哥俩好了)得喘不过气来了。但是,士族集团会就此服输吗?不可能的!他们在等待着一个能带领自己阶层扭转劣势的盖世英雄,这个盖世英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袁绍。
![]()
袁绍这个人自带光环,是个天生巨星,跟某圈的谢霆锋一样。因为他们家身上有个超强IP,叫“四世三公”!啥叫“四世三公”呢?就是他们家前面连着四代人都有人位列三公(司徒、司空、太尉)。
“四世三公”有啥牛逼的呢?举个例子哈!假设黄埔军校一直存在,接连四任校长都是某个家族的人,你说这个家族能有多牛逼呢?大家也别说东汉中后期皇帝已经不停地借外戚和宦官在打压士族集团夺权了,皇帝夺权夺的是啥权?国家决策权和军事任免权!让整个帝国运行起来的那些毛细血管却都在官僚系统(士族集团)手中的。没有这帮人的配合,你的税收、宣传、文化、教育、建设、人口、经济等等工作,都是难以开展的。所以,崩看士族集团被两次“党锢之祸”打击得不要不要的,实际上在东汉的官员系统中,士族集团依然有很多人占据着核心岗位。
![]()
比如,在东汉即将崩盘的时候,虎贲中郎将(禁军关键实权岗)就是袁绍的弟弟袁术哦!袁术的上一任不是别人,就是他哥哥袁绍。袁绍为何会把这一核心实权岗让出来呢?因为他有更好的去处,他去当西园八校尉(直属皇帝的八大独立团)的二把手中军校尉(一把手是大太监蹇硕)去了。
大家来看看老袁家的牌面哈!袁绍的叔叔袁隗作为大族长,时任太傅参录尚书事,是官员系统的二把手(一把手是司徒)。袁绍、袁术分别在禁军中担任极其重要的岗位。而且袁绍还是大将军何进的核心参谋……咱们且不提他们老袁家的门生故吏,就这爷仨这权重,谁不得高看他们老袁家两眼?
![]()
这里要特别讲一下老袁家四世三公这种门阀巨无霸是怎么形成的?希望对大家编织自己的社会网络有一定的启发。
在社会关系之中,家人、同学、战友、师徒等等关系都是利益捆绑的天然纽带。一个人若是到了三公那种位置,他的家族人员或者门生故吏都会交织成一个巨大的势力与网络。比如前面说的窦宪的“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两世三公”的李固家“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嘛。所以,像老袁家这种四代人都位列三公,其家族背后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
![]()
其实大家混过职场的人都知道,一群系统内的朋友或者新同事搁一块聊天,首先就是互相套背景、摆资历、问籍贯、亮师门、对年届……反正就是大家要互相从套关系之中去界定彼此的亲疏感。在东汉的官场,大家互相一唠嗑,发现大家都是老袁家的门生,全都是师兄弟,那画面简直不要太和谐。
在中国历史之中,有一个非常有分量的名词叫“座师”或者叫“恩师”,很多什么党争、党派都是因此而来的。一个初入官场的新人,要么自己家特别有背景和能量,要么你的领路恩师愿意大力提携你,否则是很难熬出头的。所以,中国人是特别注重尊师重道的,天地君亲师,老师是跟自己父母一个级别的,是能上自家神堂的。比如党争特别厉害的宋明两朝,那些陷入党争的文官互相撕咬得相当不注重体面,但对自己的老师是必须要极为尊重的,否则别人会骂你是欺师灭祖的臭流氓的,以后你就混不开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陷入“牛李党争”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他是一派的学生,又是另一派的女婿,所以最后便两边不是人了。
![]()
那么,老袁家是怎么发迹的呢?其实就一句话,读书积德。
老袁家发源于汝南(今河南驻马店),汉平帝朝,袁家老祖袁良开始进入仕途,袁良师从大儒孟喜,以孟氏《易经》为其传家之学,后来刘秀复国后做了成武令。崩看人家官不大,但人家入圈了,后面的家族起点不一样了。
到了其孙袁安这一辈,袁家开始爆发了。袁安成年后,因为家族背景被举荐为当地的功曹(东汉豪族的标配岗位),后来被举荐为孝廉进入仕途。
![]()
有一年,洛阳遭遇罕见的大雪灾,很多房屋都被压垮了。洛阳令救灾巡逻到了袁安家,发现袁家都被大雪掩埋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士兵刨雪收尸或者救人,最后发现已经快冻成冰棍的袁安还有一口气。袁安获救后,洛阳令问他:“你咋不扒开大雪去外面求救呢?”袁安说大灾之下,到处是活不下去的人,自己作为一个读书人,要把求生的机会让给别人,不能去抢占营救资源……
这个故事就是“袁安困雪”的故事,是儒家教育孩子高风亮节的经典故事。但我想跟大家说,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在教育他们不能给别人添麻烦的同时,一定不要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这是最重要的。只要不是不择手段,一定要勇敢地活下去……
![]()
袁安后来先后担任阴平县长和任城县令,每一任所获得的官声都是极好的。所以于公元71年被任命去楚郡任太守解决一件事。什么事呢?当时是明帝时期,当地刚经历楚王刘英的谋逆案,办案人员为了邀功,将案件扩大化,牵连了数千人。这种缺德搞法把事情闹大了,舆情汹汹,袁安是作为特派员去调查和平息此事的。
袁安到了楚郡后,连衙门都没去报到就直接去了监狱了解案情,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取证,非常正义地把案件拉入重审环节,并把相关材料都上报了朝廷。当时的楚郡官员都劝他别趟浑水,说这么干得罪人,但袁安表示有啥事自己担责就是了,最终凭借自己的一身正气为400多人洗刷清白。
![]()
也正是因为这次正义凛然,袁安名动大汉官场,一年后调任京畿担任河南尹,属于首都市委书记,未来可期。
在首都市委书记的位置上,袁安又干了十年,任期内“政令严明,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明帝去世的时候,把这样一个可用之才交给了自己的儿子,章帝登基后,袁安开始进入中央,相继担任太仆、司空、司徒。
![]()
积了一辈子德的袁安又高光度过了章帝一朝,到了和帝时期,一身正气的袁安继续对朝廷忠心耿耿,连嚣张跋扈的外戚窦宪也照怼不误。
积了一辈子德的袁安后来又熬走了章帝,到了和帝时期,袁安看到著名丑陋外戚窦宪实在不是个东西,于是弹劾了当时气焰嚣张的窦宪。别看窦宪连公主家的地都敢抢,面对袁安这种三朝老臣,他还真得敬让三分。
![]()
袁安虽然死在窦宪前面,但窦宪还来不及报复袁家,汉和帝就迅速夺权了。和帝夺权之后,感念袁安的忠诚,对袁家子弟提携颇多,袁氏因此一门荣达。袁安长子袁裳官至骑都尉,次子袁京官至蜀郡太守,三子袁敞官至司空。袁敞是他家的第二任三公。
后来袁京之子袁汤,在桓帝当上了太尉,封安国亭侯,这是他家的第三任三公。
袁汤有三子,袁成、袁逢、袁隗。袁成官至左中郎将,袁逢与袁隗在灵帝一朝皆身居“三公”,这是他家的第四辈三公,袁隗甚至强强联合的又娶了当时的学术领袖经学大师马融的女儿,由此还掌握了舆论话语权。
总而言之,袁家因为世代积累,在东汉末年已经成为实权派和学术派的双重领袖。
![]()
但是,不隐恶、不虚美,袁家其实到后面还走了岔路。比如袁家到了第四代(袁隗这一代)就开始多方下注的模式了,他们作为士族代表,同时跟外戚、宦官保持密切联系,这个就有点不好说了,脚踏两只船嘛!
比如袁成就跟东汉外戚魔王之最的梁冀(毒杀皇帝的先例开创者)相交甚深,梁冀甚至对他言听计从,有点类似于后面何进对袁绍的态度。梁冀倒台后,牵连者非常多,但袁家平安渡劫。袁家为什么一点事都没有呢?因为袁家同时还抱着太监的腿,当时的中常侍袁赦是汝南袁氏的宗族成员,深得皇帝宠信。得宠的宦官帮忙照顾过去了呗!后面两次“党锢之祸”闹得那么凶,诸多世家大族、清流名士被掀翻在地,但他们老袁家却稳坐钓鱼台。
![]()
上述便是他们老袁家的辉煌家史,也是很多人认为袁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不能这么去看,其实袁绍的起点并没有那么高。袁绍是袁逢的儿子,虽然袁逢也位列三公了,但袁绍不是他的嫡子,而是他跟一个丫鬟非计划所生的,袁逢的嫡子是大名鼎鼎的骷髅王袁术。熟知大家族潜规则的朋友都知道,大家族对于庶子历来是不友好的。嫡子相当于五粮液,庶子顶多就是五粮醇。太子是太子,王爷是王爷!
袁绍的命运拐点其实是他大爷袁成的去世,他大爷袁成去世的时候没有生出来儿子,这就意味着他那一房要断香火了,这种情况在大家族是可以内部调剂的,比如霍光就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大哥霍去病当儿子。袁绍被过继给他大爷袁成当儿子了,成为了袁成那一脉的嫡长子了,以“堂兄弟”的身份跟亲兄弟袁术平起平坐了。
![]()
虽然后面史书说袁绍又帅又有能力,还是个社交达人,反正就是各种招人喜欢,有领袖气派。但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他解决不了自己的名门正派身份问题,永远只能是一个邪派高手。宗庆后在外面生的那几个孩子,能有宗馥莉那待遇吗?宗法时代,就是这么现实和残酷!
但是,咱们又要转个弯来讨论,机会永远只会为有能力、有水平的人而准备的,机会给你了但你自己不争气,也没啥用。袁术要是比他哥袁绍更厉害,其实袁家的光环还是会偏向于袁术的。但是,很明显,袁绍比他弟弟袁术更有能力,逐渐成为袁家第五代的掌门人。气得袁术慢慢走上了非主流路线。
![]()
与此同时,袁家这块金字招牌也在持续升值。崩看袁家也曾抱过外戚和宦官的大腿,这是士族集团在道德上所不能接受的。但中国人不光是女人有慕强心理,男人也一样。集体萎靡的士族集团悄然之间就把辉煌了一百多年的袁家当成大腿了。这就好比郭德纲先生说四个说相声的对着骂街,活到最后的那个是艺术家一样。
袁绍当时洛阳结交天下名士到了什么程度呢?他们家的停车场永远是不够用的,门口的马车排队通常都是排好几里路,到后面,小卡拉米根本就进不了他们家的大门,要见袁绍,你得有一定的江湖咖位才行,不是一派掌门你都别想见武林盟主。“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
那么,袁绍这么高调,难道不会招朝廷猜忌吗?自然会!比如太监头子赵忠就弹劾袁绍阴养死士。但是人家袁家根深蒂固,这点猜忌动不了袁绍。
![]()
黄巾起义爆发后,外戚何进被封为大将军,拿到了帝国君权。早有想法的袁绍立马发现了机会,何进这个暴发户是很好忽悠的,去他身边办事,机会太多,所以便应聘进了何进的幕府。
何进招袁绍入幕府,这事要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是何进大意了,另一方面是他没有选择,弱者怎么选都是错。因为何进是屠户出身,没啥文化也没啥威望,真要让他和几个宦官勾结就能把国家大事整明白,那实在有点为难他了。所以,他需要士族代表袁绍的加盟来提高自己的声望,完成自己的团建工作。
那么,袁绍火速加盟何进团队又有什么目的呢?这个优秀的历史编剧在排练一幕历史大剧,他要坐收渔翁之利,这一点咱们从后面的剧情会逐一体现的,具体的过程和细节,咱们后面继续聊。
![]()
讲了这么多,大家明白我在讲什么吗?我知道大家对于一些官二代、富二代有天生的敌视情绪,因为他们霸占了大家大量的资源。但是大家也要理性地去思考一下,这种豪门家族是怎么形成的呢?难道他们不也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吗?所以,大家要在感性地表达情绪之余,学会去理性找准进步的路径。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跟老易一样,都是普通阶层出身的,我们不甘、不服,这都可以理解。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有人生长跑的思维呢?咱们的起点确实是落后了,在咱们这一代实现逆袭确实机会不大,但咱们能不能努力把自己这一生过好,为下一代缩小差距呢?袁家的四世三公不也是从袁安当功曹开始的吗?袁安能当功曹不也是因为他们老袁家几代人努力把他们老袁家积累成为当地豪强吗?
![]()
我们现在很多人在成功、成名的路上是性子急了点的,但是这条路本身就是很难速成的,所以求而不得之后,对社会和生活充满怨气,进而更加难以得到进步……这种恶性循环的思维狭隘性,大家要尽快摆脱。
其实世界上哪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就好比袁绍,他的前半生难道不也是如履薄冰吗?差一点连提名上桌的机会都没有!过继给他大爷当儿子也依然要跟弟弟袁术一分高下,即便袁绍早早脱颖而出了,后面天下大乱了,还是有很多士族一开始是下注在袁术身上的……袁绍尚且如此,我们平头百姓难道不更应该脚踏实地地去日拱一卒吗?
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时间最后证明了,袁绍其实是袁家的贵子,漂亮的草包是他弟弟袁术。我们现在很多人看谁都不顺眼,特别是那些比自己混得好的。不是说比自己混得好的人就是英雄、王者,就不能批判、就干啥都是对的。但他们的过人之处该承认要承认、该学习要学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