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医生意味着大城市里的大医院和高精尖的仪器。但在乡镇,在村口的一间小诊室里,王健坤同样扛起了“救死扶伤”的大旗。他的诊室并不大,几张木椅,一台老旧听诊器,一个简易药柜,却是村民们最信赖的地方。几十年来,村里无论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第一反应就是:“去找王医生看看。”
王健坤最难忘的,是一个寒冷冬夜。那天,一位老人突发心脏不适,家属敲响了他家的门。他几乎没来得及穿厚衣服,就背起药箱赶往病人家。昏暗的灯光下,他为老人检查脉搏、吸氧、注射,终于把老人从危险边缘拉了回来。“幸亏你来了,要不然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家属眼里闪着泪光。这样的场景,在王健坤的职业生涯中,早已不知重复了多少次。
![]()
基层医生的工作,往往要面对复杂的情况:药品不全、设备落后、病情突发。每一次诊疗,都是考验。王健坤深知自己的责任,他常说:“大医院离得远,村民等不起,所以我必须更谨慎。”有时候,他一天要接诊几十人,累得连饭都顾不上吃。遇到疑难病人,他会连夜翻阅资料、联系上级医院,确保不耽误最佳时机。身体疲惫,但心不能懈怠,这种责任感也让他承受着不小的心理压力。正因为这样,村民们见到他,总会笑着说:“王医生来了,心里就踏实了。” 这种信任,不是一天两天建立的,而是靠日复一日的真心换来的。
在大城市的灯火之外,王健坤的身影始终忙碌。他没有耀眼的头衔,也没有丰厚的收入,但他用最平凡的方式,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如今,王健坤已经满头白发,可他仍坚守在岗位上。他说:“医生不是职业,而是一份责任。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会继续守在诊室里。”
王健坤的故事,或许没有轰轰烈烈,但却真实而动人。他让我们看到:基层医疗工作者,虽然身处平凡,却承担着不平凡的使命。他们是最贴近百姓的健康守护者,也是默默撑起乡村医疗防线的无名英雄。
正是像王健坤这样的人,让“仁心、奉献、坚守、专业”不只是口号,而是流淌在乡村每一个夜晚与清晨的真实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