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娱里,说起“最像考公成功的演员”,非张译莫属。他穿警服的次数多得公安部都该给他发个纪念章。从《重生》《狂飙》《他是谁》到《以法之名》,他不是在破案,就是在训人。观众一看见他出场,心里立刻松口气:案子稳了。这几年刑侦剧扎堆,可张译能一部接一部出圈,不靠运气,全靠真本事。尤其那部央视热播的《他是谁》,一开播就成了收视冠军。悬疑、反转、破案、推理,该有的元素全齐了,可真要说吸引观众的,不止这些。张译演的卫国平,不只是个警察,更是个被命运反复碾压还不肯低头的普通人。
![]()
故事开场就是一记重锤。年轻警察卫国平刚上任,碰上碎尸案。凶手手段残忍,现场血腥到他都差点吐出来。可偏偏这样的案件,越恶心越得硬着头皮查。更要命的是,这案子不仅牵动民心,还搅得舆论炸了锅,所有人都在等警察给个交代。那时候的卫国平什么都不懂,只凭一腔热血巡逻查线索,结果同事被凶手杀害,他却因为救人来不及赶到。那一夜成了他一辈子的梦魇,愧疚在心头扎了八年。哪怕后来升成刑警队长,破了无数案,他心里那根刺依旧拔不掉。
八年后,宁江市再出碎尸案,作案手法和当年如出一辙。凶手煮尸、分解、抹迹,手段冷静到变态。报案人是环卫工,现场一地垃圾,几乎没留下任何线索。卫国平站在那堆黑袋子前,脑海却闪过八年前的画面。他怀疑是同一个凶手,可队里没人信。有人说巧合,有人说别吓自己。可越没人信,他越咬牙。张译的表演在这段戏堪称炸裂,不需要喊口号,一个眼神就能把观众拖进那种无声的绝望里。
![]()
其实《他是谁》的精妙不在破案,而在破人。悬疑只是外壳,人性才是核心。卫国平查的不只是凶手,更是在查自己。八年的煎熬把他磨得面目模糊,他对正义的执念几乎变成了一种自虐。他的世界只有两个词:真相和赎罪。张译把这种崩溃压在细节里,愤怒藏在安静里,每一场戏都像是活生生从现实里抠出来的。
这剧的反转也不靠噱头,而靠逻辑和人心。碎尸案的细节太过精准,让人看得发冷。割喉的一刀,不只是破案线索,更像在提醒观众——真正的恶,从不遥远。导演没有刻意渲染恐怖,而是用冷静的镜头语言把那种“社会恐惧”层层递进。观众不是在看戏,而是在看生活里可能存在的黑暗。
![]()
演员阵容同样稳得吓人。丁勇岱、赵阳、刘冠麟、齐奎、姚安濂,全是实力派。尤其丁勇岱,演惯正派角色,这次却在冷峻中透出一丝人性的疲惫。他和张译的对手戏像两块老铁在火里互敲,火花不多,但每一下都结实。两人曾在《以法之名》合作,一个是师傅,一个成了对手,这层角色上的宿命感被他们演成了戏外的呼应。看他们的对峙,不像表演,更像真实的制度与信念碰撞。
张译这人身上有种天然的“警察体质”。他演警察,不是靠台词支撑,而是靠一种说不出的真实。那种警觉、那种冷静、那种一眼能看穿人的感觉,让人相信他真干过这行。他的存在,让人对国产刑侦剧重新燃起信任。毕竟,这些年浮夸的悬疑剧太多,真正能拍出“人命背后的重量”的,屈指可数。张译做到了。
![]()
《他是谁》没有花哨的逻辑迷宫,没有动不动就逆转的噱头,它靠真实和人心打动人。案件残酷,但更残酷的是看着那些失去希望的人还在坚持。卫国平的痛苦,其实是所有普通人的缩影——他想救人、想补偿、想还原真相,可现实总逼他一次次面对失控。张译在剧中那句“我们到底在守护什么”,听起来像台词,实则是灵魂拷问。
![]()
《他是谁》之所以能出圈,不只是因为悬疑好看,而是因为它敢拍现实的寒意。在那个迷雾重重的城市里,每个人都可能是卫国平——有缺陷,有愧疚,却依旧不愿放弃信念。张译用一身制服演出了正义的重量,也让观众重新理解“警察”两个字的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