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曹某旺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直接回应了大家关注的“做慈善大方,对员工却苛刻” 的质疑。面对提问,曹某旺说得很清楚:首先明确了慈善资金和企业给员工发工资是两回事,强调 “做慈善用的是我个人的钱,不是公司的钱”。
接着给出了具体数据,说福耀 4 万名员工每个月平均工资大概 1 万元,策略是 “比行业水平高,但又不会太高”,这样既能保证企业有竞争力,又能留出应对风险的空间。
最后还补充了企业的保障措施,比如给困难员工提供资助、帮直系亲属治重病等,同时提到网上的争议很多是因为 “断章取义拼出来的信息”。
这次回应很快就引发了大家的讨论,也让这位累计捐款超过 260 亿元的 “慈善家”,和他 “企业管理者” 的身份一起,受到了公众更细致的关注。
![]()
其实这类争议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早在 2019 年,就有员工质疑 “为啥捐了上百亿,却不给员工涨工资”,当时曹某旺就强调 “工资要符合行业合理范围,慈善帮助的人和员工不是一回事”。
到了 2025 年,争议再次爆发,核心矛盾集中在 “企业利润该先分给谁” 上。大家疑惑,为啥他个人捐钱那么多,给员工提升福利的力度却小很多,企业家王某林还公开表示 “看不起做慈善却不改善员工待遇的企业家”,这让争议变得更受关注。
除了这个,这些年围绕曹某旺的争议还有不少。2016 年,投资 6 亿美元去美国建厂,曹某旺说 “中国制造业成本比美国高”,这句话被简单解读成 “要跑路”,一下子引起了轩然大波。
虽然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工厂是企业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把北美市场的份额从 12% 提高到了 28%,但大家对他 “是否有家国责任” 的质疑还是持续了好多年。直到 2023 到 2024 年,又花了 90 亿元在福建、安徽建新能源玻璃基地,“跑路” 的说法才慢慢淡下去。
![]()
支持曹某旺的人觉得他的逻辑很清楚,认为 “个人做慈善是出于情怀,企业发工资是经营需要,不能混为一谈”。有人说:“慈善花自己的钱没什么问题,企业得考虑能不能活下去,工资比行业高,还帮员工治重病,已经算负责任了。”
还有些做实业的人能理解他考虑风险的想法,觉得 “制造业利润本来就薄,随便涨工资可能会让整个行业不稳定,最后反而害了员工,让大家丢了稳定的工作”。
质疑他的人则主要纠结 “平均工资是不是真的” 和 “分配公不公平”。有网友直接说:“别只说平均工资,中位数才更能说明问题,听说 40% 的员工每个月工资还不到 6000 元”。
更尖锐的批评认为 “拿员工创造的价值做慈善博名声,本质上是分配机制有问题”。这类观点觉得,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应该比给社会捐款更优先。
![]()
总的来说,曹某旺引发的争议,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时遇到的典型问题。既要满足社会对企业做慈善的期待,又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去、求发展。就像他自己说的:“企业家做的事都是有风险的,每天都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
评价这件事,不能忽视他做慈善的社会价值,也不能无视员工希望提升待遇的合理需求。既要理解企业经营的实际困难,也可以期待企业能更公开地披露工资情况,完善福利体系,
毕竟寻求一个平衡点,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