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为何不愿再归刘备?真不怪他!不信你看诸葛亮说了啥。
徐庶这号人物,可真够悲情。起初他可是刘备集团里第一个坐实“顶级谋士”名号的人。刘备带着关羽、张飞、赵云这些猛将,好歹也算声势浩大,结果几回合下来却被曹操挂在墙上晾晒,追得满川狼烟。刘备感叹:“天不助我!”而一番与水镜先生对话,才领悟到,少了个能打仗的智囊,打再多猛将也是“人多手杂”,所以他死活要请个顶级军师。
于是徐庶出场了。那阵子,他随刘备攻城略地,无论是对曹操用兵还是收纳人心,都出谋划策。徐庶一出手,刘备集团好似喝了猛虎汤,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
可人算不如天算。曹操这个人翻脸比翻书还快,他盯上了徐庶的老母。抓人要挟,甭管徐庶有多忠,只要母亲落在他手里,就得照他意思干。于是徐庶只好含泪离开刘备,在曹营里跟着曹操混。
有人说徐庶此举愚蠢,母亲在曹营就死路一条,他偏要卖主求荣,结果更惨。徐母不甘心,最后自尽,用生命给徐庶写了通“家书”——不是让他继续为曹操卖命,而是要他回归刘备阵营,追随仁政。不少人看着那封血书、看着寿终寸断的母亲,直摇头:这回徐庶肯定要重回刘备怀抱了。
![]()
可就是母亲走了,牵挂断了,徐庶依旧没有回头。他在曹操麾下继续当谋士,甚至在夏侯惇南征荆州之时,给出一句忠告:别大意,小心诸葛亮。人都惊了:他明明心向刘备啊,怎么还替曹操出主意?
事情得从曹操南下荆州说起。那会儿曹操军势正旺,要瓦解荆州军士气,恰好借徐庶旧情,派他去劝刘备投降。可徐庶忠心不改,到了樊城第一时间就给刘备报信:“曹孟德表面上说不想动武,实则念着据荆州,用我来套话而已。”刘备一听,立马振作,召集精兵,准备应战。眼看徐庶心在自己这边,玄德发动最后一波追留,开口便是挽留之词。
![]()
原文是这样记的:“玄德欲留徐庶。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玄德不敢强留。”
就是这么一句“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让刘备愣了半天。你说,这“卧龙”指的谁?当然是诸葛亮。徐庶借这句话告诉刘备:你身边已经有个超绝的军师了,跟我对比起来,我这人是否多余?他既没说自己更优秀,也没指出诸葛亮哪里不好,只是婉转地提醒:“有孔明够了,我不必再回来插队。”
![]()
而此时,诸葛亮也没上来抢徐庶的位置,一个客套话都没给。你看,场面一静,气氛一下就定型了:徐庶走也合情,留也难堪。徐庶面色平静地拱手告辞,刘备只能作罢。
这么巧的是,后来庞统在雒城出谋划策时,也碰了同样的硬钉子。庞统上书建议走小路偷袭,可诸葛亮一句“怕我功成身退被人遗忘”,直指其意,硬生生卡住了他的后路。结果庞统不甘心,独自铤而走险,才落得个伏杀身亡的下场。你说,这诸葛亮到底是怕人才呢,还是对人才心存顾忌呢?
![]()
也许没有人想让徐庶死心塌地投到自己旗下,毕竟刘备集团选贤纳士又要团结,又要面子。徐庶的到来,本来应该锦上添花,却在诸葛亮和徐庶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张力。倘若徐庶倚仗母亲刚死的心理空缺,死皮赖脸回头求留,那画面岂不是更尴尬?倒不如干干脆脆地回曹操那里,至少不会再成内部矛盾的导火索。
所以,母亲死了,他想回;母亲活着,他没法回。更关键的是,一旦回头,就得跟卧龙抢位,不稳固。徐庶洞察这点后,选择了重新留在曹操麾下。有人说他“投敌”,也有人说他“无奈为之”,但真要怪,恐怕只能怪诸葛亮那句“不留余地”的沉默。
总之,徐庶不愿再归刘备,并非他忘恩负义,而是那句“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背后藏着的,是一个高手对群雄逐鹿阵营平衡的深刻认知。谁都懂,人才多难搞,志同道合才难得。徐庶最终回到曹操身边,也是为了找到一片“容身之地”。不怪他,谁让诸葛亮当时根本不想再分一个“卧虎”出来呢。
参考资料:[罗贯中《三国演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