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吃饭,三句话离不开房子——有人说手里那套郊区房挂了三个月没动静,降了10万还没人问,夜里愁得睡不着;
也有人琢磨着要不要去深圳南山“抄底”,觉得核心区的房子再怎么跌,总不会垮;
![]()
深圳南山桃源村
还有刚工作的年轻人,天天刷房产中介的朋友圈,纠结到底是现在上车,还是再等等。
其实大家吵来吵去,本质是没搞懂一个事儿:中国太大了,房子根本不是“一个市场”,而是成千上万个“小市场”拼起来的。
你不能拿北京国贸的房价逻辑,去套老家县城的房子,就像你不能拿茅台的股价,去比村口小卖部的流水,完全不是一个游戏规则。
所以别再问“房价会涨还是跌”“房子该买还是该卖”了——答案就一句话:看你说的是哪儿的房子,是哪一类房子。
一、有些房子跌不动,有些房子跌穿底,差别在哪儿?
先说说那些“跌不动”的房子,到底凭啥抗跌。
我有个朋友在上海黄浦江边有套老房子,去年整个上海二手房都在降,他那套不仅没跌,甚至还有人加价问。
![]()
黄浦区老洋房
为啥?不是房子多新,而是楼下就是地铁口,步行10分钟到外滩,旁边有上海最好的小学之一,医院、商场更是出门就有。
说白了,这房子背后不是“居住”,是产业、教育、医疗这些“稀缺资源”——你买的不是钢筋水泥,是“在上海核心区扎根的资格”,这种房子只要城市还在发展,就很难大跌。
深圳南山也一样,那边全是科技公司,腾讯、华为这些企业的员工要买房,首选肯定是附近,需求摆在这里,就算市场整体不好,也有人接盘。
但反过来,我老家是个三四线城市,前几年盖了一堆新小区,现在小区里晚上亮灯的没几户,街上年轻人越来越少,都往省会跑了。
去年我一个亲戚想把县城的房子卖掉,挂了半年,从80万降到65万,才勉强有人愿意看——这种地方的房子,供太多、人太少,跌起来根本没底,甚至“腰斩”都不奇怪。
就连一线城市也有“坑”。
我另一个同事,2021年在广州远郊买了个新盘,当时销售说“未来会通地铁”“旁边要建商圈”,结果到现在地铁影都没见着,商圈也黄了,现在房价比买的时候跌了快30%,想卖都没人接。
所以不是“一线城市的房子就安全”,远郊、没配套的房子,照样是高风险。
![]()
南京远郊龙潭的房子
二、判断房子是“硬通货”还是“烫手山芋”,6个标准就够了
那普通人怎么判断自己手里的房子,到底是“硬通货”还是“烫手山芋”?别听专家扯那些“资产估值模型”,你就拿个小本本,从6个方面打分,得分高的基本抗跌,得分低的就得小心了。
第一是区位,这是最核心的。
你就看房子离核心区、地铁、CBD有多近——离得越近,分数越高。比如北京朝阳区的房子,离国贸3公里内,地铁步行5分钟,跟离国贸20公里、得坐公交转地铁的房子,完全是两个价。
我之前帮一个朋友算过,他那套离地铁口100米的房子,去年比同小区离地铁1公里的,多抗跌了15%,这就是区位的差距。
第二是房子本身和小区环境。
户型方正、南北通透的,肯定比“手枪型”“刀把型”的好;小区绿化能到30%以上,有健身房、儿童游乐区的,比那种只有几棵树的强。
![]()
我邻居家小区,因为绿化好、设施全,去年二手房成交价比旁边没绿化的小区,每平米贵了2000块,而且卖得还快——住得舒服的房子,大家才愿意接手。
第三是物业,这玩意儿太重要了,直接关系到房子的“寿命”。
好的物业,小区里干干净净,电梯坏了半天就修,外来人员进小区得登记;差的物业,垃圾堆在楼下没人管,电梯坏了拖一周,小区里还老丢东西。
我老家有个小区,因为物业太差,房价比隔壁同年代的小区,每平米低了5000块,而且没人愿意买——谁想住个乱糟糟的地方?
![]()
第四是学区,这还是中国家庭的“硬需求”。
哪怕现在出生率降了,但好学校的名额还是抢破头。我一个同学在杭州,为了让孩子上最好的小学,买了套40平米的老破小,单价比旁边非学区房贵了3倍,
而且就算市场不好,这种学区房也有人买——只要家长还想让孩子上好学校,学区房的价值就还在。
第五是生活配套,也就是“住在这里方不方便”。
楼下有没有超市、菜市场?看病近不近?有没有公园可以遛弯?
我之前在成都看房子,有个小区旁边就是大型商场,步行5分钟有三甲医院,还有个市政公园,虽然房价不低,但买的人很多——谁都不想买个菜要跑3公里,看个病要堵1小时。
![]()
第六是社群层次,这一点容易被忽略,但其实很关键。
小区业主大多是上班族、知识分子,还是乱七八糟的人,直接影响小区氛围。
我有个朋友住的小区,业主大多是附近公司的白领,晚上没人吵吵闹闹,大家还会一起组织亲子活动;
另一个朋友住的小区,经常有人半夜喝酒吵架,甚至高空抛物,这种小区的房子,不仅住着闹心,想卖也难。
你把这6项加起来,得分高的房子,就算市场再差,也能守住价值;得分低的,比如区位偏、户型差、物业烂,那大概率会成为最先跌的“炮灰”。
三、大环境冷得很:房子太多,需求却跟不上了
再说说大环境,现在房地产到底是个啥情况?一句话:供应太多,需求太少,整体还没找到底。
国家统计局去年(2024年)出的数据很实在:新建商品房卖了97385万平方米,比前一年少了12.9%;其中住宅更惨,少卖了14.1%。
啥概念?相当于少卖了差不多100万个90平米的房子,这缺口不是小数。为啥卖不动?需求跟不上了。
现在人口增长慢得很,每年新生儿越来越少,而且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5%了——以前是农村人往县城跑,县城人往市里跑,市里人往省会跑,那时候房子需求大;
![]()
农村自建房
现在大规模的“进城潮”过去了,没那么多人需要买房了。加上现在家庭越变越小,以前一家五口住一套房,现在小夫妻加个孩子就住一套,新增需求自然就少了。
供应多、需求少,结果就是房子太多了。前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贺铿,去年在一个实体经济大会上就说透了:
“现在房子太多了,空置的到底有多少,专家们算的数不一样,但有一点肯定——14亿人都住进去,可能还剩不少。”
曹德旺也说过,这房地产调整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儿,可能得五六年才能缓过来,他这话不是瞎猜,是看数据算出来的,不是随口说说的“预言”。
四、最该警惕的两个坑:资产反噬和等待的幻觉
这里必须提醒大家一个风险:别再觉得“房子就是财富”了,现在很多房子已经变成“负债”了,这就是所谓的“资产反噬”。
我邻居大姐,三年前在武汉买了套投资房,当时觉得“武汉是新一线城市,房子肯定涨”,月供8000块,想着租出去能覆盖一部分。
结果现在租金才3000块,每个月倒贴5000,一年就是6万。
想卖吧,小区里挂牌的有100套,上个月才成交10套,她降了10%,还是没人理——这房子现在就是个“吞钱的窟窿”,扔了可惜,拿着又亏钱。
![]()
还有些人更惨,去年买了房,今年收入降了,月供还不上,只能被迫“断供”,最后房子被法拍,自己还落个征信黑名单。
所以现在千万别再抱着“买房就能发财”的老观念了,房子已经不是“无风险资产”了,弄不好就会把自己套进去。
比“资产反噬”更可怕的,是“等待的幻觉”——总觉得“再等等,房价就会涨回来”。但你要知道,房地产调整不是几个月的事儿,可能要五到十年,甚至更久。
对普通人来说,这十年就是你最能赚钱、最能拼的年纪,要是把时间都耗在等房子涨价上,错过了工作机会、错过了创业机会,那才是真的亏。
我一个表哥,2019年在郑州远郊买了套房子,当时觉得“会涨”,结果现在跌了40%。有人去年想以60万买他的房,他觉得“还能涨”,没卖,现在连50万都没人要了,而且还在跌。
他现在后悔得不行:“当时要是卖了,拿着钱做点小生意,也比现在套着强。”
所以要是你手里有多余的房子,现在有人愿意接盘,哪怕价格不尽如人意,也别犹豫——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别等房子彻底卖不出去了,才后悔。
五、刚需别慌,多房别拖:未来3年这么选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要卖房。要是你是“刚需”,比如要结婚、要给孩子上学,那买房还是有意义的,但一定要理性,别被情绪带偏。
![]()
首先,要把“自住”放在第一位。别管别人说“这房子未来会不会涨”,先问自己“我住在这里舒服吗”“我能不能承担月供”。
我一个堂弟去年在杭州买了房,选的是离公司近、旁边有学校的小区,月供占家庭收入的30%,他说“不管涨不跌,我住着方便,心里踏实”
这才是刚需该有的心态,买房是为了改善生活,不是为了投资。
其次,优先选“核心区域”。别贪便宜买远郊的房子,尤其是那些“规划很好但还没落地”的地方——销售说“未来会通地铁”,但“未来”可能是十年后,到时候你早就换房了。
尽量选人口持续流入、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和区域,比如一线城市的核心区、新一线城市的主城区,这些地方的房子,就算跌,也跌不到哪儿去,而且住着也方便。
最后,一定要控制负债。月供最好别超过家庭收入的40%,能控制在30%以内最好。
比如你家庭月收入1万,月供最多3000,要是超过4000,一旦收入降了,或者家里有急事要花钱,你就会很被动。
我一个朋友,去年月供占家庭收入的60%,今年他被裁员了,月供马上就断了,现在天天跟中介哭着要卖房,价格一降再降。
未来三年,中国房地产大概率会是“冰与火并存”的局面——有的地方能稳住,有的地方还得跌。
“火”的地方,是一线和部分强二线的核心区,比如北京海淀、上海徐汇、深圳南山、杭州西湖这些地方,有人口往这儿流,有好产业,房子需求摆在这里,价格会相对稳定。
![]()
但也别觉得这些地方就一定安全,要是某个片区之前炒得太凶,比如有些地方明明配套不行,还卖得比旁边贵50%,那该跌还是得跌,别盲目冲。
“冰”的地方,是三四线城市和一线、二线的远郊区域。这些地方房子多、人少,库存压得慌,接下来几年可能还会跌,而且很难反弹。
要是你手里有这些地方的房子,能卖就尽快卖,别抱着“等涨价”的幻想。
说到底,我们已经彻底告别了“全民靠房子发财”的时代,现在买房卖房,拼的不是“运气”,而是“理性”。
房子可以是你的“家”,可以是你的“保障”,但再也不是你的“造富机器”了。
对刚需来说,在能力范围内选一套自己住得舒服的房子,别管短期涨跌,踏实过日子;
对多房者来说,赶紧看看手里的房子是不是“优质资产”,要是不行,就及时止损,别把自己套进去。
![]()
人生就几十年,最宝贵的不是房子,是时间和机会。
别把时间都耗在等房子涨价上,该断就断,才不会“反受其乱”。
记住:房子是为了让生活更好,不是为了让生活更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