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 年里斯本的一间小旅馆里,胡安・普霍尔对着摊在桌上的报纸和时刻表,咬着铅笔头皱眉。桌上的德军发报机还温着,刚发完的情报里,他 “预测” 英军将有舰队驶向阿基坦。
![]()
没人知道,这个被德军奉为 “王牌间谍” 的男人,连英国的海岸线都没见过。他的情报来源,不是潜伏在英军内部的线人,而是旅行社买的交通时刻表,和每天早报上的港口新闻。
可就是这样 “瞎编” 的情报,准确率竟高达 85%,还帮盟军骗了希特勒,为诺曼底登陆铺了路。这个没受过任何间谍训练的西班牙人,把二战情报战变成了自己的 “个人秀”。
一、从 “倒霉少爷” 到反纳粹斗士:仇恨埋下的种子
1912 年,胡安出生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一个小康家庭。作为长子,他小时候是街坊眼里的 “娇少爷”,穿定制西装,读私立学校,连鞋带都不用自己系。
18 岁那年,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家里的进出口生意瞬间垮了。没了经济来源,胡安不得不放下身段找工作,可他哪吃过苦?
去钢材厂当学徒,抡锤子时走神砸伤老板的手,当天就被开除;跑到城郊农场养鸡,刚学会喂饲料,鸡场就爆发鸡瘟,几百只鸡死得只剩两只 —— 邻居们见了他就笑:“胡安少爷,又把活干黄了?”
真正把他从 “少爷” 拽进现实的,是 1936 年的西班牙内战。当时苏联支持的共和军与德国扶持的国民军打得不可开交,胡安家因曾做过生意,被邻居举报 “藏有资本家财产”。
共和军抄了他家,母亲和姐姐被关进集中营,胡安跳窗逃出来时,只穿了件单衣。后来他被迫加入国民军,却因 “出身不好” 被军官当出气筒,动辄打骂 —— 这段经历,让他对国民军背后的德国恨到了骨子里。
二战爆发后,希特勒的纳粹军队在欧洲烧杀抢掠,胡安看着新闻里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的画面,攥紧了拳头:“我已经一无所有了,不如跟纳粹拼了!”
二、被英国拒绝后,他给德军演了一出 “苦情戏”
胡安最先想到的,是帮抗击德国的英法联军。1940 年法国投降后,他揣着仅有的积蓄跑到英国驻西班牙大使馆,激动地拍着桌子说:“我能帮你们搞德军情报,让我进军情五处吧!”
可英国外交官上下打量他 —— 穿着皱巴巴的外套,手里攥着没贴邮票的自荐信,连间谍的基本常识都没有。外交官敷衍地说了句 “我们会考虑”,转头就把他的信扔进了垃圾桶。
![]()
被拒绝的胡安没泄气,反而冒出个更大胆的想法:先加入德军情报机构,再找机会给盟军送情报 —— 这就是后来被历史学家称为 “曲线救国” 的奇招。
他换上借来的西装,抱着一本《我的奋斗》冲进德国驻马德里大使馆,一进门就高呼 “希特勒万岁”。接待他的德军情报官(隶属于德国军事谍报局阿布 wehr)起初怀疑,可胡安编的 “人设” 太真了:
“我在英国有亲戚,能接触到英军后勤人员,但我恨盟军 —— 他们炸了我亲戚的工厂,我要为德国效力!”
德军很快去查,发现胡安确实被共和军迫害过,还曾在国民军服役,连被英国拒绝的经历都能对上。1941 年,德军给了他代号 “阿拉贝尔”,派他去伦敦建立情报网,收集英军动向。
可胡安哪敢去英国?他心里清楚,自己所谓的 “英国亲戚” 全是编的,去了不出三天就会露馅。于是他悄悄跑到中立国葡萄牙,在里斯本租了间小旅馆,开始了 “隔空编情报” 的日子。
三、报纸 + 时刻表:最 “业余” 的情报来源,却骗了整个德军
胡安的情报 “生产线” 简单到离谱:每天早上买几份欧洲报纸,有英国的《泰晤士报》、法国的《费加罗报》,再加上一本欧洲铁路、港口时刻表,就能编出德军需要的情报。
1942 年的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 “法国阿基坦区某港口临时封闭半天” 的短讯,旁边还提了句 “无维修通知”。胡安盯着这句话琢磨:港口好好的为啥突然封?肯定是有军事行动。
他翻出港口时刻表,算出这个港口的停泊能力 —— 最多能停十艘中型军舰;再查近期英军动向,报纸提过 “英军在大西洋加强巡逻”。综合这些信息,他给德军发了条情报:“某月某日上午 10 时 30 分,英军不超过十艘军舰将赴阿基坦海域。”
德军情报部门(阿布 wehr)半信半疑,派战斗机去巡逻。结果 11 点多,真的发现一支六艘军舰的英军舰队,德军立刻开火,击沉四艘 —— 这一下,胡安在德军眼里成了 “王牌”。
德军后来问他 “情报为啥不够精确”,胡安早编好了说辞:“我的线人是英军后勤兵,家里母亲重病要拿钱治病才肯泄密,能给个大概方向就不错了,逼急了他就不干了。”
德军不仅信了,还额外打了一笔钱,让他 “给线人母亲治病”。胡安拿着这笔钱,又给自己加了戏 —— 他告诉德军,自己 “发展了 26 个线人”,有码头工人、邮局职员,甚至还有英军食堂的厨师。
他给每个 “线人” 编了姓名、职业和获取情报的方式,比如 “码头工人马克能看到军舰进出”“厨师约翰能听到军官聊天”。德军竟真的把这 26 人纳入情报系统,每月按时给 “他们” 发工资 —— 这些钱,全进了胡安的口袋。
四、从德军 “王牌” 到盟军 “双面间谍”:时机成熟的反戈
1944 年春天,胡安看着报纸上盟军在英国集结的新闻,知道时机到了。他要做的,不只是骗德军的钱,还要帮盟军打赢这场仗。
他悄悄联系英国驻葡萄牙大使馆,开门见山:“我就是你们一直在找的‘德军内鬼’,现在想帮你们做事。”
英国军情五处(MI5)起初以为是德军的圈套,把他押回伦敦审问。当胡安拿出自己编情报的 “工具”—— 一摞旧报纸和时刻表,详细说出自己如何分析港口封闭、列车班次变化时,在场的情报官员都惊呆了。
军情五处对他进行了三个月的审查,发现这个 “业余间谍” 不简单:他编的情报不仅符合逻辑,还总能避开盟军的核心机密,却又能让德军深信不疑。最终,英军决定让他当双面间谍,给了他新代号 “加布里埃尔”。
成为双面间谍后,胡安的 “演技” 更逼真了。他跟德军说 “线人越来越多,需要更好的设备”,德军立刻寄来最新的电报机和加密密码本 —— 这些东西,转眼就到了英军手里。
当时盟军正在筹备诺曼底登陆,最担心的就是德军把主力调到诺曼底。胡安的任务,就是让希特勒相信:盟军的主攻方向是加莱,不是诺曼底。
五、诺曼底的 “骗局”:34 份假情报骗住希特勒
1944 年 5 月,胡安开始给德军发 “重磅情报”。他在报告里写:“英军从苏格兰调了三个师到英格兰东南部,多佛尔港的兵站每天都在运物资,美军装甲师也到了比利时边境。”
![]()
这些情报看似具体,实则全是盟军的 “障眼法”—— 多佛尔港的 “物资” 是假的,美军装甲师是用充气坦克伪装的,这就是盟军 “坚毅计划” 的一部分,而胡安把这些 “假象” 编得有理有据。
他甚至考虑到细节:“线人看到多佛尔港的路灯比平时亮,应该是在连夜装卸物资”“英军食堂的面包供应增加,说明士兵在集结”。短短一个月,他发了 34 份详细报告,每一份都指向 “加莱是主攻方向”。
诺曼底登陆前三天,胡安发了封加急电报,语气急迫:“据可靠消息,盟军会在诺曼底搞小规模佯攻,真正的主攻将在加莱发起,时间就在近期!”
希特勒果然信了。他亲自下令:“加莱方向的第 15 集团军不准动,诺曼底的部队也不能增援,等着打盟军的主力!”
1944 年 6 月 6 日,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可德军主力还在加莱等着 “主攻”,整整七天,希特勒都没下令调兵 —— 等他反应过来时,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站稳了脚跟,二战的走向彻底改变。
六、战后隐姓埋名:被遗忘的英雄与迟到的致敬
二战结束后,胡安成了 “最危险的人”。他骗了整个德军情报系统,纳粹残余势力肯定要找他报复。在英军的安排下,他带着家人逃到委内瑞拉,在加拉加斯开了家小书店。
他改了名字,连妻子都不知道他的真实经历。书店里的顾客只知道,这个西班牙老板很安静,偶尔会看二战的报纸,却从不多说一句话。
1984 年,英国军情五处解密了一批二战情报文件,“胡安・普霍尔” 这个名字才重新出现。历史学家翻遍文件,才发现这个 “业余间谍” 竟帮盟军减少了上万人的伤亡。
BBC 记者找到委内瑞拉时,胡安已经 72 岁了。当被问起当年编情报的心情,他笑着说:“每次发报都怕被拆穿,可一想到能帮着打纳粹,就什么都不怕了。”
1984 年 6 月,他受邀回伦敦参加诺曼底登陆 40 周年纪念活动。当年负责和他对接的英军将领,在现场向他敬礼:“您用谎言救了无数人的命。”
1988 年,胡安因病去世。一年后,英国军情六处在伦敦郊外的秘密墓园,为他立了一块石碑,碑文上刻着:“他靠想象力和勇气,在黑暗中点亮了希望。”
结语:不是 “瞎编”,是看透本质的智慧
胡安从不是靠 “运气” 编情报。他懂逻辑,能从港口封闭、列车班次这些细节里,推测出军队动向;他懂人心,知道德军想要什么情报,也知道如何让谎言显得真实。
他没有专业的间谍设备,却用报纸和时刻表,在二战情报战里留下了传奇。后来历史学家评价他:“胡安最厉害的,是看透了情报的本质 —— 不是获取机密,而是影响对手的判断。”
如今再提起这个 “瞎编情报的间谍”,没人觉得他荒唐。相反,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勇气,不是拿着枪冲锋,而是在绝境里,用智慧和胆识,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胡安的故事,就像一本教科书,告诉我们:有时候,打破常规的 “荒唐”,反而能创造不可思议的奇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