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关羽真心归顺曹操,他能飞到多高?诸葛亮早就在暗处给出了答案。
建安五年的那个飘雪夜里,关羽坐在土山上,手指轻敲雪地,叹道:“但知刘皇叔去向,虽远必往。”他最终选择暂降曹操,却又在心里挂起这道誓言。说来也怪,曹公对这位万人敌也是殷勤至极: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进献赤兔马、青龙偃月刀,还封了他汉寿亭侯,企图留住这颗最闪亮的武将之星。可“挂印封金”仅三年,关羽就在郭淮、曹仁面前感到一股无形的隔膜,最终还是千里走单骑,归向刘备。
可是,假如当年他真的放下汉室旧恩,留在曹营,能有多大舞台?答案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光鲜。要知道,曹操麾下的核心圈层,早已由曹、夏、许、荀氏亲族和旧部构筑成铜墙铁壁。
![]()
首先,曹营的“大堂兄弟”班底,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四人,都是从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初一路打拼过来的宗亲干将。外姓降将张辽,是在呂布死后才投靠曹操,却始终只能位居偏师,等到合肥之战、寿春之役出头,都是因为曹主力北上或西征留下的空挡。关羽即便单骑救阿斗那般惊艳,他也只是个外来猛将。统领荆州、割据一方这样的封疆大吏头衔,曹操怎么舍得交给一个落脉的异姓?就连张郃在官渡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最后也是因司马懿布局而被暗算,没得半点说话余地。外姓骁将,在曹魏家族企业里,始终是“高级打工者”,连换个更好职务都得看宗亲意愿。
而此时,职场的阴影还来自功高震主的深层猜忌。曹操爱才如命,可是对外姓能臣猛将更是戒心森严。关羽的傲气与骄矜,在刘备集团里是瑰宝,在曹操集团里却成了定时炸弹。你想想,当年许攸献计破袁绍,曹操大赞“吾得谋如许攸”,谁料许攸后来也死于病疫,陵园刻画他献策画面,成了活生生的警示牌。于禁在樊城救援失败后,又被画入陵墓壁画里示众,那种羞辱,比斩首更让人刻骨铭心。关羽若留在这里,任你赤兔马披挂身侧,帅印分明,他也顶多成为一个专打边疆小战的救火队长,根本不让他坐镇中原,也不会让他参与立储定策。
![]()
更关键的是,诸葛亮当年的那句“孙权能贤亮,不能尽亮”,其实早就揭示了三国异姓猛将的宿命。孙权给了周瑜骠骑将军的头衔,可周瑜要跟张昭、鲁肃掰腕子,心里也苦;陆逊屡立奇功,晚节却被猜忌而归于沉寂。曹营也是如此——曹丕继位后,张郃、乐进常年统领诸多兵权,却没谁真能坐到核心议政桌前。关羽的刀法再快,论和亲戚拉关系,谈私交嘘寒问暖,他都比不上曹氏宗亲的一通接头暗示。
让我们把目光拉长:当赤壁之战后,曹操兵败回北,曹营一众武将都在整顿编制,曹仁、夏侯渊依旧分据荆襄要塞,张辽、张郃、于禁依次坐镇。各自分头抢滩,谁也不允许谁越级打怪。关羽若在,这些人只会时刻盯着他,提防他哪天功高盖主。就像当年刘备给关羽镇守荆州时,才真让他手握重兵,能餐樊江、筑巫山。回头落俗到曹操帐下,他永远也到不了这样的位置。
![]()
可有人要问:他若真心效力,多立战功,总能收回信任吧?不。他若攻下汉中,或许能得个西线都督的虚衔;若再助曹丕平定内部政变,或许能换个王爵封号。可无论是丕、植,还是后来的曹髦、曹奂,上台之后对功臣的试探从来不停歇。一个身在曹营的关羽,就是任你武勋再高,也是一颗随时能被牺牲的棋子。
所以,诸葛亮的那句“职场天花板”,并非指某个职位,而是指一种无形的枷锁——即便天赋异禀,也被家族企业的基因牢牢钳制。关羽在刘备集团里,可是二位元老之一,甚至能与张飞、赵云分庭抗礼;在曹操集团里,他连乐进、于禁都不如。
![]()
总的来说,关羽若真走进曹营,他会有华丽的起点,却寸步难行的中段;可能得封侯,能赢几场大小战役,却绝不可能达到镇守一方的高度,也不可能参与决策中心。换句话说,他终其一生面对的,只是一张写着“猛将”二字的职务卡,而永远领不到“割据荆州”那种实权护符。
关羽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职场高度,不在于老板给你的名号,而在于这个平台能否让你成为自己的主宰。就像那匹赤兔马,在曹营是宠物,在关羽胯下却能化作裂天的闪电。信息来源:[《三国志》]参考资料:[罗贯中《三国演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