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秋天,越南河内市的一场电视辩论节目中,一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在镜头前脱口而出:“我们上的历史课,80%都在讲中国,语文课还要背唐诗,我到底是在学越南,还是在学中国?”
这话一出,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有人说他不懂历史,有人说他说出了真话,也有人说他这是在“去中国化”的情绪里打滚。
可不管观点多么对立,都避不开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历史和文化,在越南的课堂上,浓得像一锅没兑水的药?
![]()
这可不是一句玩笑。根据河内师范大学2023年的调查报告,越南历史教科书中,从秦始皇南征百越,到清朝末年签《中法新约》,整整两千年,“中国”这两个字从来没走出越南学生的视线。
语文课上,他们还要用拼音版的越南语朗读李白的《静夜思》,一个个字看得懂,但读完却不知道自己读了啥。
这背后,藏着的可不是一场简单的“教材倾向”问题,而是两千年文化碰撞、交融、模仿甚至对抗的历史长河。越南到底为何有这么多“中国”?
![]()
说真的,很多越南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脑子里最熟的外国名字,不是美国总统,也不是法国国王,而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
为啥?因为他们从小学第一节历史课开始,课本里讲的就是中国人。根据河内师范大学的那份调查,越南中小学历史教材中,超过82%的古代历史内容都和中国有关。
这个比例看上去吓人,但其实也没夸张。你想想,从公元前214年秦朝南征百越开始,到1885年清朝和法国签订《中法新约》为止,这2000多年里,中国对越南的影响几乎没断过。
![]()
这不是什么“文化侵略”,更不是什么“教材殖民”,而是赤裸裸的历史现实。越南曾经是中原王朝的郡县,名字都不是越南人自己起的,是汉朝起的,叫‘交趾’。
你说这样的历史,能不写进教科书吗?当然不能。很多越南学生对唐诗有意见。不是因为唐诗写得不好,而是因为他们看不懂。
自从20世纪初法国人把汉字踢出越南课堂,换上拉丁字母的“国语字”之后,越南的孩子们再也不用学汉字了。
![]()
这本来是“去中国化”的一部分,可谁都没想到,汉字一消失,就把越南自己的文化根也顺手割了,唐诗还在书里,可变成了拼音。
比如“床前明月光”被翻成了“Sàng tiền minh nguyệt quang”,听起来像在学外语。孩子们一边背,一边翻白眼:“我们为啥不背越南诗?”
可问题是,越南古代的诗人写诗用的也是汉字,唐诗是他们祖先拿来当模板的文化工具。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不光是中国的,也是越南古代文人的“课本”。
![]()
越南历史上第一部“独立宣言”《南国山河》,也是用汉文写的。这首诗的作者李常杰,是11世纪抗击北宋的名将。
他在战前把这首诗贴满军营,激励将士。这首诗是越南的民族象征,却是用中国的文言文写的,你说讽刺不讽刺?
现在的越南年轻人,很多都对“中国元素”持警惕态度。他们说,我们早就独立了,为什么还要在教科书里被“中国”占据?
![]()
这种情绪,听起来像是民族自尊,但其实,说白了,是文化认同的焦虑。现代越南社会,一直在“去中国化”。
从废除汉字、改写历史、强调本土神话,到重新定义民族英雄,越南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不像中国”。
可问题是,你想“去”,历史不答应。越南的王朝制度、官僚结构、科举制度、国家法律、甚至古代的建筑布局,全是从中国那搬过去的。
![]()
李朝、陈朝、黎朝的皇帝,都得等中原王朝册封,才能算“合法”,这不就是“官方认证的藩属”吗?而且越南的国都河内,模仿的是长安和北京,连城墙、街道规划,都是照着中国来的。
你说这样的历史,能一刀切割吗?越南人不是不想走自己的路。他们这些年确实在努力。你看他们教材里的历史人物排序,已经开始往“本地化”转了。
很多过去被模糊处理的民族英雄,现在成了重点篇章。而且,越南学者也开始在课本里加入更多“抵抗中国入侵”的战争,比如吴权的白藤江之战,陈兴道的抗元战争,等等。
![]()
这些当然是越南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没问题。可问题是,你讲战争,得讲敌人是谁。敌人是谁?还是中国。
所以你越想“去中国”,越离不开中国。教材内容越强调民族自立,越需要把中国放进背景板。结果就是,不管你怎么改,学生还是得听一年又一年的“中国故事”。
越南年轻人一边在网上吐槽历史课太多中国内容,另一边却在疯狂报中文班。根据越南教育部的数据,汉语是越南仅次于英语的热门外语。
![]()
每年报考中文专业的学生人数在逐年上涨,很多人甚至从初中就开始学汉语。为啥?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工厂、公司、物流、跨境电商,全都需要会汉语的人。
你不学,别人学,工作机会就没了。所以你说讽刺不讽刺?课本里反复强调“文化独立”,现实里却在拼命往“中国标准”靠。
那越南年轻人到底该怎么看中国?这个问题,其实也是越南社会自己在纠结的事。一方面,他们知道中国是老邻居,历史太深,文化太近,想脱钩根本不现实。
![]()
另一方面,他们又怕太近会被“同化”,所以拼命强调“本土性”。但问题是,越用力“抗拒”,越显得“焦虑”。你要真有自信,干嘛怕唐诗?干嘛怕历史里有中国?
越南的学生不是被“中国文化束缚”,而是被“文化焦虑”困住了。他们面对的不是“要不要学中国历史”的问题,而是“如何认识这段历史”的问题。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还在想,越南学生学这么多中国历史,是不是该减少一点?是不是该更多讲自己的东西?
![]()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换个问法,你能否在不提中国的情况下,讲清楚越南的前半段历史?答案是,做不到。
两千年文化交流,不是你想删就能删的。唐诗不是“殖民文化”,是越南古代文人写下的骄傲。历史课上的中国内容,不是“干扰项”,而是这片土地曾经走过的真实路径。
越南的孩子也许可以不喜欢唐诗,但不能否认它是他们祖先写下的诗。历史可以重新讲述,但不能随意裁剪。那些在教科书里的“中国”,不是外来的,而是已经流进这片土地血脉的文化印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