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履蹒跚、思维变慢、身体失控……当这些变化出现时,大家是不是都觉得,这是岁月留下的必然印记,只能默默接受?
就在近期,来自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1]:上述这些症状的打包出现,极有可能指向一种可治疗的“衰老”。并且,通过一次外科手术,这些衰老症状就能得到迅速又明显的改善。
![]()
![]()
走路、思考、上厕所都出Bug?
要想实现“可治疗的衰老”,我们得先来看看造成这种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正在衰老的原由:一种名为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的J病。
病的名字其实已经剧透了关键。这所谓的水,其实就是我们大脑中的脑脊液,一种在我们大脑的脑室里,由脉络丛从血液中精心“酿造”而成的液体。
![]()
图注:
脑脊液由脑室内的脉络丛(Choroid plexus)产生,随后在脑室系统和大脑外部的蛛网膜下腔(Subarachnoid space)中流动
一旦诞生,这些纯净的液体便踏上一场永不停歇的旅途,环绕并浸润着我们的整个大脑与脊髓。它以温柔的浮力托举着我们脆弱的大脑,缓冲外界的物理冲击,同时,它还能高效地冲刷、带走大脑运转产生的代谢废物(比如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
![]()
图注:睡眠中每20秒出现一次的脑脊液脉动,可以带走大脑中的Aβ蛋白(蓝光)
但要维持这种全天候的守护,光有脑脊液还不够,关键在于“流动”与“焕新”。 我们的大脑每天都会产出约500毫升全新的脑脊液[2],当然,有产出就得有回收,我们身体也会同步吸收掉大致等量的“旧水”来维持总量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我们大脑处于健康状态。
然而……在iNPH患者体内,脑脊液的产生与吸收不再同步,其回流至血液系统的过程受阻。尽管颅内压力并未升高,但清除效率下降会导致脑脊液在脑室中过度积聚。从而对邻近的脑区(如运动、认知和膀胱控制中枢)造成持续压迫与损害,最终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
图注:iNPH脑部MRI横断面图像(黄色标记显示因脑室扩大导致的胼胝体角变窄;红色箭头指向被脑脊液撑宽的外侧裂;蓝色箭头则指向体积正常的海马体)
这些神经症状中,有个经典的iNPH标配三件套,医学上称之为“三联征”,它们往往在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里悄然出现:
步态异常
步态异常也叫“磁性步态”,这是iNPH最核心、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的脚步会变得迟缓沉重,走路时需要把两脚分得很开来维持平衡,转身也变得笨拙无比。
![]()
图注:iNPH患者步态(左);正常人步态(中);帕金森患者步态(右)
认知障碍
第二个症状是认知障碍,这也是它最容易与阿尔茨海默病混淆的地方。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记忆丢失”不同,iNPH更像是想不起来,话到嘴边说不出来,记忆提取困难。
![]()
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脑积水对大脑深层及额叶区域的持续压迫,损害的是大脑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因此,患者主要表现为思维迟缓、注意力渙散和执行功能下降,而非记忆缺失。
小便失禁
虽然泌尿问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但 iNPH 这个情况特殊,这是一种来自大脑的神经性问题。负责对膀胱排尿反射进行有意识抑制的高级中枢因为脑积水受到了压迫与损伤,开关一失灵,大脑自然就管不住膀胱了。
今天忘点事,明天走慢点……正是因为这些来得悄无声息的症状,导致它常常被患者和家属错误地归结为“人老了,都这样”,导致他们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事实上,iNPH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该病不仅随着衰老患病率升高,在86岁及以上的人群中甚至高达7.7%!
这绝对不容忽视,放任不管的后果非常严重:神经损害持续增加,死亡风险也会随之增加。不过好消息是,我们还是有解决方法的:脑脊液分流术(CSF Shunt Surgery),它能为大脑内积聚的脑脊液,建立一条全新的排出通道。
手术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医生会植入一个叫“分流管”的装置(由一根导管和一个控制脑脊液流出量的控制阀门组成),管子一头连着大脑里的脑室,另一头通过皮下隧道通到腹部。这样,大脑里多余的脑脊液可以顺着管子流到肚子里,再由身体自然吸收,从而为大脑减压。
![]()
图注:这个阀门可以在手术后进行体外调节,从而精准控制脑脊液的流出量
这思路听起来挺棒的!但它到底只是个理论上的美好设想,还是真·有效果?
![]()
好到提前叫停?
在现代医学中,要验证一种疗法是否真的有效,通常会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设计,这也是本次研究的核心方法。为了确保结果可靠,研究人员只纳入了那些在接受了“暂时性脑脊液引流测试”后,步行能力确实有明显改善的患者,再将他们随机分为了两组(治疗组、安慰剂组)。
然而这项原本计划持续更长时间的研究,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被独立的数据安全监察委员会紧急叫停了!原因你绝对意想不到:不是副作用,而是治疗组的效果实在太过优秀!从伦理上讲,不能再让安慰剂组的小伙伴们“陪跑”了,必须得让他们也用上这么有效的治疗!
![]()
从整体平均效果来看,短短三个月,治疗组的步行速度就平均提高了 0.23 米/秒,安慰剂组则基本没变化。而当以0.10米/秒的步速提升(一个公认对老年人有意义的改善标准)来划线,高达80%的治疗组患者都达到了这一标准(安慰剂组才区区 24%)。
![]()
图注:治疗组(蓝色)在步行速度改善上,无论是分布情况(0.1为界)还是平均值(0.23米/秒),都显著优于对照组(灰色)
为了更直观地体现其高效性,研究人员还计算了“需治疗人数”(NNT)这个指标,结果为1.79。通俗点讲,就是平均每治疗1.79个人,就有一位能获得实质性的改善。(这几乎是治一个好一个!)
![]()
图注:为了达到这种程度的改善,分流手术的需治疗人数为1.79人
除了走路变快,这次引流手术还实实在在的提升了生活质量。最直观的一点,就是降低了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对于老年人来说,每一次摔倒,后果都可能很严重),接受有效治疗的患者,发生跌倒的比例明显低于安慰剂组(24% vs 46%)。
![]()
图注:治疗组(Open Shunt)的跌倒发生率为24%,显著低于对照组(Placebo)的46%
当然,任何手术都不可能做到零风险。本研究表明,手术是总体安全有效的,但副作用也确实存在。最常见的是位置性头痛(比例为59%),还有硬膜下血肿或出血(12%)。不过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可控的,可以通过体外无创地调节阀门压力来缓解或解决。
最后,研究也很坦诚地指出了它的局限:在 3 个月的短期观察中,手术并未给认知或膀胱功能带来数据上的质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效,恰恰相反,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这两项功能的改善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通常是 6-12 个月)才会逐渐显现[3]。
![]()
图注:iNPH 术后恢复需要耐心(分数越低表明恢复效果越好)
归根结底,分流手术重新定义了我们对部分衰老症状的认知。 对于特定iNPH患者而言,它实打实地逆转了特定 iNPH 患者那些常被归咎于“年老”的步态问题,提升了生活质量。
即便其他功能恢复尚需时日,但它也已为患者的未来推开了一扇充满希望的大门,可治疗的衰老,或许真的已经近在眼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