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她抱着“宁死不当俘虏”的决心,纵身一跃,跳下万丈悬崖,与出生仅3个多月的儿子永别。而这一天,正是她三十岁生日!
盛夏,湘潭市雨湖区响水乡红星村枯桥湾,黄君珏烈士故居旧址前,一株银杏树挺拔向上。不远处,黄君珏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庄严肃穆,涵盖家族世系、名校求学、红色特工、新闻女杰、喋血太行、英雄颂歌等主题。怀着对黄君珏烈士的崇高敬意,家乡人民深入挖掘她的英雄事迹,矢志弘扬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奏响了一曲红色文旅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奋进曲”。
黄君珏(1912-1942),女,原名黄维祐,湘潭市雨湖区响水乡红星村人。她的父亲黄友郢是国民政府财政部机要秘书,两位舅舅亦身居高位。然而,优渥的家境未能禁锢她的灵魂。这位从红星村走出来的富家青年女子,抛弃舒适安逸的生活,走上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成长为一名坚强无畏的共产党员、革命战士。
年仅15岁的君珏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在长沙做妇女工作,成为马日事变后白色恐怖中的逆行者。大革命失败以后,她只身来到上海,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选为学生会委员,为了动员和组织全校同学参加抗日活动,她不顾疲劳,经常工作到深夜。她曾三次组织复旦师生到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要求出兵抗日。黄君珏又带领同学结队前往上海市政府请愿,迫使市政府同意释放被捕学生。她高呼:“读书不为功名,救国方为大道!”
1934年参加了苏区红军情报部远东情报组织,黄君珏曾机警地掩护打入武昌剿匪行营的战友刘思慕脱险,而她自己却遭敌人逮捕,被国民政府法院判处七年有期徒刑。面对酷刑,她将战友的“罪行”一力承担,战友成功出狱,黄君钰被判七年徒刑。铁窗之下,她扬言:“身可碎,志不可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黄君珏由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保释出狱,被派到长沙,黄君钰开始筹建长沙难民妇女工厂,收容流亡女性,将人道主义与抗日救亡紧密结合。不久,因远东情报局案坐牢的王默磐也被保释出狱,两人遂结为伴侣。
![]()
她从事的是地下工作,行走于刀锋之上。我们能想象她在夜色中疾行的模样:眼神坚定,步伐敏捷,每一个动作都透着警觉与果决。地下工作之艰辛,非外人所能体会。朝夕与危险为伴,见同志被捕、牺牲,自己亦可能随时遭遇不测。但她未曾退缩,反而愈战愈勇。这勇气不是无知者的莽撞,而是明知险恶仍勇往直前的担当。
后来,黄君珏夫妇被中共长江局派到山东国民党石友三部队做政治工作。临行前,黄君珏跪在母亲面前,流着热泪说:“妈妈,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女儿要离开您,去打日本鬼子,请您原谅女儿的不孝。”就这样,黄君珏告别了生养她的父母。自此,她将一身血肉之躯,全然献予了民族解放事业。湘潭的女儿,不只是湘潭的女儿了,她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女儿。
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黄君珏与丈夫同赴八路军华北战线,从事军中文化宣传工作,她担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经理部秘书。在敌后办报,环境艰苦,物资匮乏,危机重重。但大家克服困难,把报纸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宣传抗战、鼓动抗战、指导抗战的重要阵地。日寇对报社恨之入骨,把报社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1939年,根据党的安排,黄君珏随爱人王默磬到了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在太行山,黄君珏身兼数职,会计师、秘书、审计主任。1942年3月,她诞下儿子,为了不影响抗日进程,黄君钰在三日后,忍痛将婴儿托付老乡。
1942年5月,日军对我太行根据地发动了残酷的大“扫荡”,他们在庄子岭一带的山顶上“安营扎寨”十余天,开启地毯式搜索,务必将人全部绞杀。这次日军出动3万名士兵,配合数十架飞机,对太行山根据地发动扫荡。
华北新华日报社也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之中。为了缩小目标、减少牺牲,报社工作人员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分散活动。黄君珏带领10多位同志反复穿插于敌军间隙中,奋战了七昼夜,未能突出重围,最后来到庄子岭南的小五台山上,与其他两位女同志则退守到道士帽峰悬崖边上的一个山洞中。
然而不幸的是,黄君珏三人藏身的山洞被侵华日军发现,敌人爬上山顶,用绳子将柴草吊下来,火烧烟熏。该洞的前面只有一条悬挂式小路,易守难攻,敌人害怕洞里人有武器,不敢贸然行动,于是他们在山下大喊:“洞里的人乖乖出来投降,不杀你们。”山洞中的黄君珏和另外两名女同志,检查了一下自己的枪之,发现只剩下三颗子弹,于是她说:“我们不能在这白白等死,至少要杀 死几个敌人”。黄君珏就冲出洞口,还没等外面敌人反应过来,“砰、砰、砰”开了3枪,打死了2个鬼子。
战斗到7时许,子弹已全部打光了,黄君珏也身中数弹,她高声喊道:“同志们!我们现在已经弹尽粮绝了,宁死不当俘虏。现在的唯一出路,就是跳山崖,以身殉国!同志们,跟我来吧!”她把手枪砸烂扔掉,趁敌不备,纵身跳下悬崖……
而这一切被对面山崖的一个男子看的一清二楚,他正是黄君珏的丈夫王默磬,因为不同的任务,所以他们分开转移,他亲眼看到妻子被敌人围进山洞,妻子跳崖。黄君珏的丈夫王默磬在给岳父黄友郢的信中,诉说了妻子英勇牺牲的情况和他强忍伤痛、悲痛寻找妻子遗体时的情景:
晚上九点,敌军暂时撤退。王默磬强忍伤痛,像蛇一样匍匐前进,偷偷潜入敌军包围圈,一路爬行到那座山。当时明月当空,他找到了遗体——身上没有血迹和伤口,衣着整齐,眉头微皱,侧卧着仿佛熟睡一般,但胸口已经没有了温度。那一刻,王默磬竟感觉不到悲伤,也忘记了伤痛,只是呆坐着发愣,与黄君珏双手相握,茫然无措。恍惚间觉得君珏也正握着他的手,越握越紧,直到无法挣脱!直到山后枪声再次响起,他才猛然惊醒。时值午夜,他将遗体背到合适地点,用手挖土,暂时掩埋。
太行含悲悼女杰,漳河呜咽祭忠魂。当地的百姓们为了纪念她,把她的名字镌刻在了一座山上。每逢清明节,当地的百姓们都会来到这里,献上鲜花和祭品,表达对她的怀念之情。几十年后,黄君珏的儿子黄继佑也来到庄子岭。他在洞口长久伫立,泪水无声地流淌。默哀良久后,他在洞口照了一张相,作为永久的纪念。2022年,黄继佑写下《母亲牺牲八十年祭》,当中深情说到:“您和所有的革命先烈的血没有白流,您们的理想正在中国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变成现实,而且越变越好!”
![]()
她的故事,如一朵战地黄花,在血色中绽放出永不凋零的信仰。1942年11月4日,《新华日报》高度赞扬壮烈牺牲的巾帼英雄黄君珏,“中华民族有这样坚贞不屈、英勇赴难的女儿,日本强盗永远征服不了中国”“她的血,印证了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灵魂”,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落成,她的名字与左权、何云等英烈并列。后来,晋剧《战地黄花》以她为原型,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提名。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黄君珏为烈士,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上面写着:“黄君珏同志在山西辽县庄子岭反‘扫荡’战争中跳崖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
黄君珏的悬崖一跃,是太行山反“扫荡”中最悲壮的篇章之一,在日军“铁壁合围”下,她以血肉之躯掩护战友,用最后一颗子弹捍卫尊严。她用生命诠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湖湘精神,她的牺牲,不仅是肉体的陨落,更是精神的升华,如太行山的磐石,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坚韧。
今日庄子岭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每当山风拂过纪念碑,我们仍能听见她的呼喊——那是对自由的渴望,对信仰的坚守,以及对一个和平世界的无尽期许。烈士之魂,不随形体俱灭;浩然之气,长留天地之间。黄君珏,湘潭的女儿,中国的英魂,后世将永远铭记这个伟大的名字。
![]()
作者:张子杰,男,湖南张家界人,忠实的文学爱好者,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25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发表作品于《新湖南》《达州晚报》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