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锁人”新规卡了回国路?弃籍得先交“分手费”,金额多少全看这几点
身边不少拿了美国国籍或绿卡的朋友,近年总在念叨“想回国内定居”——毕竟父母年纪大了要照顾,国内工作机会也越来越多。可真要动起手办弃籍手续,却都被美国的新规泼了冷水:不是填几张表就能走,得先跟国税局(IRS)算笔“分手费”,也就是俗称的“弃籍税”。更让人头疼的是,这钱不是固定数,少则几万、多则上百万美元,变数大得很。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截至2024年美国华人人口已达600万,其中不少人都有回国规划,可这道“用钱换身份自由”的门槛,让很多人犯了难。其实这不是美国第一次搞弃籍税,但2025年1月IRS刚更新了最终法规,不仅明确了征税细节,还加了后续的赠与税条款,等于把“锁人”的绳子又紧了紧。
![]()
一、先搞懂:谁会被“盯上”?3个条件触线就得交钱
别以为弃籍税是针对富豪的“专属税”,普通家庭要是踩了红线,一样得掏腰包。美国税法(IRC 877A条款)里写得明明白白,满足以下3个条件任意一个,就是“覆盖弃国者”,必须缴弃籍税 。
首先是收入线:弃籍前5年,年均净所得税超过规定门槛,2025年已经涨到206000美元了。比如前几年在硅谷做技术岗的,年薪高,很容易触线。其次是资产线:弃籍当天全球净资产超200万美元,不管是美国的房子还是国内的股票,都得算进去。最后是合规线:没法证明过去5年都足额交了税,哪怕是漏报了海外账户,也算触线。
这里得提醒一句,绿卡持有者也跑不了——如果15年里持有绿卡满8年,就算“长期居民”,弃卡时照样按这个标准算税。而且不管是弃国籍还是弃绿卡,先得交2350美元的行政处理费,这钱一分不能少,也不给豁免 。
二、算不清的“变数”:钱多少?全看资产和时机
最让人心慌的是弃籍税的金额,没有固定公式,全看你手里的资产状况,差一点可能就是几十万的差距。核心规则是“视同出售”——把你名下所有资产,都当成弃籍前一天按市价卖了,赚的差价就得交税。
第一个变数是资产增值多少。比如你100万买的美国房产,弃籍时涨到300万,增值200万就得算应税收益;但要是国内的股票亏了钱,能用来抵扣盈利,可要是没盈利,亏了也白亏。第二个变数是每年调整的免税额度:2025年每人有890000美元的免税额度,超过的部分才交税,但这额度每年随通胀变,早弃和晚弃差不少。第三个变数是资产类型:持有超过一年的房产、股票算长期收益,税率低些;不到一年的算短期,按普通收入税率收,最高能到37%。
更坑的是“账面交税”——哪怕你没真卖房子股票,只是算出来“赚了”,也得拿出真金白银交税。要是拿不出钱,能申请延期,但得抵押资产还得付利息,直到资产真卖掉那天为止。
三、真影响回国?这些“隐形成本”得提前算
这新规可不只是掏笔钱那么简单,直接打乱了很多人的回国节奏,尤其是三个地方得提前盘算。
对高净值家庭来说,这笔税可能是“大出血”。比如手里有几套海外房产、公司股权的,算下来增值几百万美元,弃籍税可能就得交几十万,不少人干脆先搁置了弃籍计划,改成“中美两头跑”。对普通家庭,麻烦在“证明资产”——国内的房产、存款得找合规机构估值,光准备材料就得花几个月,还得担心估值不准被IRS核查。
更长远的是后续税务坑:2025年新规里加了条,“覆盖弃国者”以后给美国的亲友送钱、留遗产,接收方得交40%的税。比如想给在美国的孩子留套房,以前可能免税,现在孩子得先交一半的税才能拿到,等于把全家都绑在了税务链条上。
其实美国搞这规矩,说白了是怕人“逃税”,但确实把不少想回国的人架在了中间。要是真打算走,得提前做两件事:一是找中美两国的税务师算清资产账,看看哪些能合理调整;二是查好过去5年的税表,别在“合规线”上栽跟头。毕竟弃籍是大事,别等临门一脚才发现,要交的“分手费”比想象中多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