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处长江中下游,水系发达,湘、资、沅、澧四大水系汇入洞庭湖后注入长江,内陆湖泊星罗棋布。
丰富的水资源,是湖南省生态环境的核心支撑。
![]()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来到湖南省岳阳市,嘱托“守护好一江碧水”。这为湖南省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遵循。
湖南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修复长江和洞庭湖生态环境置于关键位置,
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长江岸线整治、洞庭湖生态治理、长江十年禁渔、排污口整治等工作。
湖南省审计机关闻令而动,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生态保护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独特作用。
近三年来,全省审计机关共对398个地方党政或主管部门的664名主要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还对多个单位开展生态环境专项审计,将生态环境领域重大事项及时呈报省委、省政府。
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批示,要求主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深入溯源、彻底整改,并举一反三,完善制度机制。
在省委、省政府推动下,相关问题得到迅速处置落实,审计监督切实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实屏障,“一江碧水”成为湖南省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
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安全屏障,承载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稳定的重任。
湖南省众多的自然保护区,不仅是珍稀动植物的家园,更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所在。
湖南省审计机关主动担当,审计中重点关注各级自然保护区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和生态保护情况,助力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筑牢“一江碧水”生态安全防线。
如在D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审计通过核查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助力退耕还湿工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同时,利用大数据审计发现D湖沿岸非法砂石码头触碰生态红线问题,促使当地迅速关停非法码头,织密湖岸生态监管网络。
在W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审计指出核心区内违规经营、破坏生态的问题后相关单位拆除违规建筑与设施,对涉事单位和责任人严肃处理。
审计监督不仅守护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更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生态文明保护责任,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湘江是湖南省的“母亲河”,曾经的湘江,出现过流经某市城区后水质下降的问题,
如今的湘江河畔,江水清澈如镜,倒映着两岸葱郁的植被,晨练的居民沿着江堤漫步,白鹭在浅滩间翩跹起舞——
这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正是湖南省审计机关以监督之力,力促守护河湖生态的生动缩影。
湖南省为深入贯彻落实长江保护工作,相继出台《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湖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构建起“法治+审计”的生态监管体系。
审计机关创新运用“大数据分析+现场核查”模式,对湘江流域水质变化、污染源头、治理效能展开穿透式监督。
如在湘江A市段审计中,工作人员通过污染物指标比对与管网排查,发现市中心城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置体系存在漏洞、个别工业园区因管网建设滞后存在部分入园企业污水直排等问题。
面对审计指出的问题,A市立即组织全市污水管网建设调查,重新设计污水管网建设“一厂一策”方案,补齐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长度;
将入河排污口纳入河长制重点监管内容,定期督查督办,确保入河排污口水质达标。
如今的湘江A市段,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江畔重新成为市民休闲的生态长廊。
从水质下降到碧水安澜,湖南省审计机关以专业的精准监督,不仅守护了湘江作为湖南省“母亲河”的生态底色,更推动形成了“用审计力度换生态温度”的流域治理新格局。
在法治守护湖泊生态的湖南实践中,《湖南省洞庭湖保护条例》《湖南省东江湖水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相继落地,为湖泊生态保护注入法治动能。
与此同时,审计机关在审计中重点关注市县党委、政府河湖长制工作落实情况,以专业监督力量,在湖泊生态治理征程中书写责任担当。
湖南省湖泊生态保护之路并非坦途。
水域广袤、河砂资源富集的Y市N湖区,违规采砂未完全绝迹;
J湖周边乡镇污水处理与J湖流域内生态资金管理存在不规范情况;
S湖的总磷超标未及时改善。
审计机关迎难而上,化身湖泊“守护者”。
如在Y市,审计人员依托大数据分析与3S地理信息技术,精准揭示N湖采区越界采砂、超量开采等违规行为,还敏锐察觉砂石出让收益抵押融资的潜在风险,
Y市迅速启动采区全面整顿,引入第三方监测评估,开展生态修复,完善监管制度并全域整治。
审计人员深入J湖的湖畔湿地与污水处理现场,剖析水环境监测数据,直指少数乡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未稳定达标、个别县区废水直排或溢流等问题,
相关部门立即加快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在S湖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科学溯源,锁定历史投肥养殖残留和面源污染这两大导致总磷超标的主因,助力全力截断该湖污染增量,推进截污管网铺设,清退养殖大户,实施底泥清淤,种植万余亩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如今,湖南省湖泊生态治理成果斐然。
Y市成功根治违规采砂,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J湖重现鱼跃湖面的生态盛景,成为亮眼的生态名片;
S 湖水质改善至Ⅲ类,很多周边村民选择回迁,一幅“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审计机关以有力监督,为湖南省湖泊生态保护速交了一份出色答卷,持续守护着三湘大地的碧水清波。
湿地,是守护一江碧水的关键生态屏障。
湖南省水系纵横交错,湿地资源丰富,洞庭湖区、湘江流域、沅江流域等区域分布着众多湿地,如同镶嵌在三湘大地上的生态明珠,对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平衡意义重大。
审计机关深知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将湿地公园生态红线、湿地保护项目资金使用等列为重点关注内容。
一方面,借助地理信息技术,精准比对实际开发建设项目与生态红线范围,严查违规开发行为;
另一方面,紧盯湿地保护资金的拨付与使用,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及时、高效地投入生态修复中。
如在Y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情况审计中,审计人员运用GIS数据比对,发现少数企业违规在湿地周边建设混凝土搅拌站,甚至开展房地产开发项目侵占湿地红线。
面对这一情况,审计机关迅速行动,督促当地职能部门对违规建筑予以拆除,恢复湿地生态原貌,相关部门对失职人员严肃追责。
在审计机关的推动下,Y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升,为湖南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Z市湿地保护项目审计中,审计人员敏锐地察觉到资金拨付延迟影响了湿地植被恢复进度。
为解决这一难题,审计人员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优化资金审批流程,加快资金拨付速度。
如今,Z市湿地焕发生机,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成为候鸟栖息的理想家园,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实现了湿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展望未来,湖南省审计机关将继续秉持守护生态环境的初心,持续加大审计力度,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为湖南省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保驾护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