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一个夜晚,62岁的李阿姨又一次在卧室大喊:“快看,窗前有个人在盯着我!”家人冲进来,房间却只有她自己。这样的“怪事”已经反复出现了三次,每次都让李阿姨紧张得彻夜难眠。邻居们劝她去看看寺庙,嘀咕着“是不是撞见脏东西了?”可更让人困惑的是,李阿姨其实一直身体不错,以往从未有过类似的经历。真的是“鬼”作祟吗,还是身体给出的某种健康信号?
医生听完她的描述,却表示并不吃惊,并详细询问了她近期的用药、睡眠与慢性病情况。到底有人能看到“鬼”,这种现象是真的吗?还是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医学谜题?关于“鬼影现象”,很多人或讳莫如深,或讥为迷信,但真相远比你想象的复杂。你忽视的一个细节,也许正影响着你和家人的健康。到底看见“鬼”是怎样发生的?背后能否找到科学解释?今天这篇文章,将带你走进医学和心理学的交汇处,破解“灵异事件”的真与假。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老年人讨论晚上或独处时“看见鬼影”的经历,新冠疫情后,类似案例更频繁出现。一项2021年《中华精神科杂志》统计显示,超过8%的60岁以上老人报告过短暂的幻觉体验,其中半数形容为“有人影”“鬼魂”。这背后既有生理变化,也有心理压力的痕迹。
首先,大脑在经历严重失眠、长期焦虑、高强度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时,皮质下视知觉区域容易出现“错觉放电”现象,让眼前出现本不存在的影像。
北京协和医院精神专科医生赵民表示:“不少患者服用安眠药或降糖药期间,偶尔能见到‘陌生人’晃动,实际上属于视幻觉。”
脑血管硬化、脑卒中后的微小损伤,可能导致“顶枕叶”信号紊乱,使人难以区分现实与幻想。
一份涉及2016名中老年人的中国老年认知健康流调报告显示,有脑动脉硬化史的人产生幻视的概率达正常人的3.7倍。
第三,老龄化带来的视觉退化(如白内障、黄斑变性)与夜间低照度环境叠加,眼睛容易对影子、光斑等环境信息过度敏感,从而误判为“灵异现象”。
香港大学医学院曾用眼底照影和VR环境实验得出:68%的老年视障人士在黑暗时段,对“虚影”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早期,患者常以“看到怪影或陌生人”作为疾病信号。据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研究,约15-35%的这类患者曾出现过“灵异式幻觉”,很多人因此延误诊治。
![]()
李阿姨的故事并非特例。事实上,视幻觉、幻听在中老年高发群体中并不稀奇,背后隐藏着一系列连锁健康变化:
记忆力下降、认知混乱:一项中华医学会的数据调查显示,一年内多次出现幻视的人群,认知评分下降明显,平均下降幅度达13.8%。
睡眠质量骤变:持续“见鬼”后大多数人反映夜间“易惊醒”,深度睡眠时间减少2小时,昼夜节律紊乱,进而加重焦虑。
血压波动:强烈的情绪体验导致自主神经紊乱,收缩压晨间升高8-15mmHg,不稳定易致脑供血异常,形成恶性循环。
![]()
焦虑/抑郁倾向加重:据哈佛医学院报道,连续6周感知到“鬼影”幻觉的人,抑郁评分比对照组高出24%。
社会退缩、家庭冲突:案例调研发现,家属误解常把患者推向自我怀疑,80%“灵异”体验者长期不与外界沟通,影响生活质量。
需要警惕的是,这些症状往往互为因果。视幻觉和睡眠不足、慢病恶化、心理障碍甚至猝倒风险密切相关。特别是家中老人如果突然报告“有人”“有影”,千万别笑话,也别盲目当成封建迷信,必须科学看待。
面对身边人诉苦“见鬼”,做到科学回应,切忌讽刺或否定。北京协和医院建议,家属如发现老人有幻视经历,应首选医疗评估排查,如必要做认知障碍、视神经系统及大脑CT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调整环境与睡眠:保持卧室光线微亮,避免彻底黑暗;规律作息、减少夜间饮水、保证深度睡眠时间,有助减少夜间假影产生。
药物与慢病管理:仔细回查近期新用的药物说明书,降压、降糖、镇静药等均可能引发短暂幻视。如有相关症状,第一时间咨询医生,不可自断药物。
心理疏导和陪伴:通过开诚布公的交流,了解老人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及时干预心理应激反应,降低心理因素在“灵异体验”中的比重。
![]()
适度补充脑血管营养:维生素B族、欧米伽-3等已被证实对大脑代谢和知觉功能有辅助作用,膳食可适量增加深海鱼、坚果。
每半年进行一次脑健康普查,及早发现脑供血异常、高风险视网膜疾病。如幻觉频繁、伴有记忆障碍,建议做系统检查排除阿尔茨海默症早期表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