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类特殊的城市叫“军垦城市”,由兵团人设计并建造。
它们的诞生,本身就是传奇。
阿拉尔,便是传奇里的耀眼一章。
1949年,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解放新疆。
1953年,2万余名官兵脱下军装、就地转业,在塔里木河畔的荒原上拉开了开发阿拉尔的序幕。
阿拉尔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沙漠绿洲”,兵团人用经年累月的青春和汗水,真的铺出了鲜绿的奇迹。
![]()
那一代人“屯垦戍边”的足迹,成为阿拉尔这座城市最初的脉搏,也埋下了它无中生有的基因。
七十年后,一幅现代化的图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徐徐展开,阿拉尔从无到有,城市的“颜色”如同调色盘般丰富起来。
暖沙色,始终是阿拉尔的大地底色。
![]()
塔克拉玛干沙漠与世界最长的沙漠公路在此交汇,辽阔与孤寂、苍茫与豪迈,全部浓缩在这一抹金黄中。
鲜绿色,是阿拉尔的奇迹色。
![]()
这不是天赐,而是人为。一代代兵团人在大漠戈壁用汗水和铁锹种出了绿洲,让“塞上江南”真正成为现实。
金黄色,是秋日胡杨的颜色。
![]()
![]()
胡杨树在贫瘠土地上不屈生长,也是阿拉尔人百折不挠的性格底色。
雪白色,是棉花的颜色。
![]()
阿拉尔是中国长绒棉的科研与生产重镇。每到采棉季节,漫天的“雪”从泥土里生长出来,洁白而温暖。
赤红色,是兵团的底色。
![]()
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创造奇迹”的誓言,让一代代的兵团人铸就了雪白的棉地、绿色的奇迹,为今天的钢铁银灰色奠定基础。
而现在,怀揣一颗“赤子之心”来到阿拉尔的,不仅有五十年代的解放军战士、六十年代的上海知青,还有新世纪的大学生、援疆干部。
2004年,阿拉尔市人民政府挂牌成立,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正如蒙语所说,阿拉尔是一座“汇聚之城”。这里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说着不同的方言,吃着不同的食物。
![]()
来到这里,城市厚重又年轻。天地辽阔,没有别的,只有聚在一起的合力,让“无中生有”的故事得到续写。
所以飞机常来,杭州直飞阿拉尔的航线每日一班,架起空中通途。
![]()
所以医术常新,断肢再植等疑难手术能在本地救治,解了民生之忧。
所以人才常留,“海鲜疆养” 让沙漠尝得到海味,顶尖专家扎根助力。
他们说,阿拉尔“靠实力圈粉”。
这种“实力”,不是繁华的CBD,也不是高楼林立的天际线,而是一种兼容并包、粗犷而温暖的气质。
阿拉尔的“粗糙”,体现在啃着牛羊肉长大的皮实、在称量时用公斤的大方、在黄沙吹过后的铠甲般坚韧。
![]()
阿拉尔的“不粗糙”,体现在城市绿化的讲究、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文化空间的宽阔。
正是这种粗与细的交织,让人们在这里汇聚、扎根,继续书写着无中生有的现代故事。
而包容的阿拉尔从不让人失望,在“无中生有”后继续大胆造梦。
沙漠音乐嘉年华
今天的阿拉尔,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生存和建设,而是将目光投向更浪漫的可能:
![]()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星空下,搭起舞台、亮起灯光,让说唱与风沙和鸣,让旋律随星河流淌,造出一场属于沙漠的音乐嘉年华。
黄沙、河流、胡杨、棉花,构成了阿拉尔的肌理;
人们的梦想、努力与包容,构成了阿拉尔的灵魂。
![]()
而今天的阿拉尔,已经不满足于安稳与生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音乐嘉年华,让荒原不再是限制,而是无限可能。
![]()
这座城市用行动告诉我们:无中生有只是开始。
凭借着年轻、踏实和人们的愿力。
阿拉尔,正在「无所不能」。
来源:FM93交通之声 记者:吴雨婷
FM93交通之声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