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看过一个访谈,访谈对象是我很喜欢的演员,
他在访谈里提到一个观点,演戏的时候认真演戏,
生活的时候就认真生活,
而且演戏和生活是要分开看待的,
因为如果不分开,就会有角色上的错差感,
比如他演了个皇帝,拍戏的时候,角色需要,
人人都要哄着她,恭维他,
而拍戏结束了,下班回家了,
他还是没有走出这个角色,那么就会导致在生活之中,
明明是普通人,却还以拍戏时皇帝的身份去看待别人,
那么导致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对于一个清醒的演员而言,
演戏但不入戏,
不仅是一种职业素养的体现,
更是对自身的社会定位,
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
演戏演飘了,是演员的大忌,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演戏对于演员来说,
有两个非常典型的评判标准,
第一是演得像,第二是演得好。
想要演得像,就必须深度了解剧本,
剧本是演戏的环境,也是演员在其中进行工作的框架,
演得像,就是贴合这个环境的前提下,
对于塑造的角色,能有所呼应。
比如演一个乞丐,那么就必须要演出乞丐的处境和身份,
现在有些演员,演乞丐,气势比皇帝还盛,
打赏他的人,比他还显得窘迫凄瞭。
这就会让观众觉得,这乞丐可能是装的,
恐怕是剧情上为了反转而铺垫的吧?
结果呢,看到最后,那乞丐还就是乞丐,
从始至终,就没有任何的反转,
也许会有人说,这个乞丐演出了自己的特色,
属于“特色乞丐”,
但看的人越多,对剧中前因后果了解的越透彻,
越觉得这所谓的特色乞丐,
说到底就是不会演,演的不像,
所以说,打破“反转论”的最好办法,
就是没有反转,
没了反转,也就漏了“真像”了。
这就是为什么说演员一定要演得像,
因为演得像,才不会失去角色赋予的身份,
把这层身份演好了,演明白了,
毕竟,身份到位了,
才能体现出他的分量,
也就能在剧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果说演得像,是评价好演员的门槛,
那么演得好,则成了一种上不封顶的评价。
对于演得好这个评价,之所以说上不封顶,
这是因为当演的足够好的时候,
甚至可以突破剧本本身的桎梏。
比如有些演员,人们对他会有这样一种评价,
不好的剧本,也能演出很好的角色,
我们都知道,角色往往是服务于剧本的,
剧本的设计,剧情的发展,剧中关系的互动等等,
角色在这里起到的作用,往往是衬托者或是服务者的作用,
所以,当角色的扮演者足够优秀的时候,
即便剧本不行,也能够塑造令人记忆深刻的角色。
不过在这里,我必须要不得不提到一种意外情况,
虽然角色融入剧本,是角色的责任与义务,
但有些时候,因为剧本的创造者没有驾驭剧本的能力,
这就导致“写崩了”这种情况,
会让角色的出现和消失,显得特别突兀。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电影会有“机械降神”的设定,
而这种设定本身,就是剧情圆不过来了,
这个时候,为了让剧情变得完整,
为了让剧情以良性的方式走向结局,
就会突然“降临”一个凌驾于所有设定之上的角色,
然后通过这个角色的行为,来让那些解不开的,
或者连编剧自己都搞不明白的问题,
以最简单直白的方式来解决,
虽然我并不反感机械降神的设定,但实际上这个设定本身,
也从侧面证明了,当剧情无法控制的时候,
总要有个该站出来的角色,
要么承担这所有的后果,
要么,
就是消灭所有的问题。
![]()
对于大多数演员而言,演的像和演得好,
是一个合情合理的,作为职业化发展的目标,
但我们都知道,并非所有演员都是如此,
有些演员,只能演自己,
只能演绎自己理解的自己,
演着演着,演绎,变成了幻想,
幻想着自己成为了谁,
成为了那个梦寐以求的谁,
而这样的人,他们所幻想的,
往往是市场赋予的,环境定义的“标准”,
毕竟这样的人,太渴望“一演成名”,
可成名的标准,终究是要迎合某些群体的需要,
甚至这种需要本身,往往更是“迷雾重重”,
可他们并不在乎,或者说,
他们意识不到这种在乎,是对他们的保护,
他们只想着成为那个被需要的人,
最终,他们成为了被牵着走的人:
这或许并非是一场不幸的开始,
毕竟只要不点破,
幻境和现实之间,无论走哪边,
都需要“入场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