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21日,横跨清末、民国与台湾时期的陆军一级上将,97岁的何应钦以心脏衰竭的平静方式,在睡梦中停止了呼吸,结束了充满争议的一生。
然而,当他的灵柩被安葬在台北县国军示范公墓特勋区时,到场的老同僚却寥寥无几,唯有墓碑上"一级上将何公应钦之墓"的字样,还在“诉说”着他曾执掌军权、影响国运的过往。
事实上,有人在悼念文章中称他为"北伐元勋、抗日名将",也有人在街头巷尾斥他为"亲日汉奸、反共帮凶"。
他既是蒋介石麾下最得力的助手,又是蒋氏始终提防的对手。他对病妻数十年不离不弃传为佳话,却在民族大义面前留下了诸多污点。
那么,何应钦是谁?他与蒋介石的关系如何?他的人生评价,又为何会出现两极反差的局面呢?
![]()
少年志军
1890年4月2日,何应钦出生在贵州兴义泥凼镇一个普通商户家庭。
父亲何其敏早年靠贩牛起家,后经营染织厂,小有财富,母亲史氏操持家务,家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三。
虽是商户出身,但何家对子女教育颇为重视。
7岁的何应钦就进入乡塾诵读儒家经典,10岁转入本乡初等小学,13岁又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学业始终名列前茅。
1907年,17岁的何应钦以考选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入贵阳陆军小学堂,从此踏上军事道路。
在新式军事学堂中,他首次接触到西方军事理论和日本军校教材,逐渐萌生了"军事救国"的想法。
两年后,凭借优异的表现,何应钦和谷正伦等20名学生,被选送日本振武学校第十一期学习。
在这里,他见到了比自己高两期的蒋介石。
事实上,日本求学期间,何应钦不仅系统的学习了步兵战术、军事地形等专业课程,更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熏陶。
经人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早期革命党人中的军事骨干。
辛亥革命爆发后,何应钦中断学业回国,在陈其美领导的沪军都督府任训练科一等科员,后升任第二十三师第三团营长,亲身参与了推翻清王朝的武装斗争。
然而,好景不长。在陈其美被暗杀,二次革命失败后,何应钦不得不再度东渡日本,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二期步科深造。
毕业回国后,他凭借"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的金字招牌,迅速在黔军中崭露头角,先后担任贵州讲武学校校长、黔军参谋长等职,成为黔军核心将领王文华麾下的得力干将。
1917年,何应钦与贵州督军刘显世外甥女王文湘结婚。“政治联姻”不仅让他获得了黔军上层的支持,也开启了相伴六十余年的深情岁月。
婚后次年,他创设"少年贵州会",并自任会长。
不久后,何应钦又参与贵阳"民九事变",支持谷正伦部出兵清除守旧势力,逼走贵州督军刘显世,进一步巩固了黔军新派势力的地位。
然而,权力的斗争向来残酷。
1921年3月,王文华遇刺身亡,黔军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何应钦因势力较弱,在跟谷正伦的权逐中败下阵来,被迫交出兵权,辞职出走云南。
更不幸的是,抵达云南后不久,他就遭到了贵州守旧派收买的刺客袭击,身中两枪,腿部与肺部均受重伤,被迫前往上海养伤。
![]()
黄埔风云
正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当孙中山筹备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担任筹备委员长时,赋闲在上海的何应钦当即托老同学王柏龄向蒋介石推荐自己。
凭借在日本军校的学历背景、革命党人的身份以及沉稳严谨的性格,他很快获得了蒋介石和廖仲恺的赏识,被任命为大本营军事参议,协助筹备军校事宜。
黄埔军校正式开学后,何应钦被任命为少将总教官,负责军事教学、训练工作。
当时,军校师资力量雄厚,李济深、邓演达任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任教授部正副主任,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苏联顾问团则提供专业指导和物资支持。
何应钦能够在人才济济的黄埔谋得职位,足见他的能力水平。
而他在教学中既借鉴日本士官学校的训练方法,又吸收苏联红军的战术经验,做事认真负责,很快就赢得了蒋介石的信任。
1924年底,黄埔党军成立,蒋介石将第一期毕业学生编成两个教导团,何应钦被任命为第一团团长,钱大钧、刘峙、顾祝同等后来的名将均在他麾下任营长。
黄埔党军虽人数不足两千,却是蒋介石嫡系力量的核心,而何应钦也由此成为黄埔系军事集团的奠基者之一。
一个月后,陈炯明分兵三路进攻广州,第一次东征战役打响。
何应钦率领教导第一团担任攻击淡水城的主力,面对守军一个旅的顽强抵抗,他组织110人的敢死队承担爬城任务,攻破城池,全歼守军。
随后,他又以两千新兵击退洪兆麟一万余人的援军,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
而当教导第一团在棉湖与林虎主力四五万人遭遇,激战中全团伤亡超过三分之一,阵线濒临崩溃时,何应钦又在苏联顾问的协助下,亲自督队冲锋,击溃敌军。
此战过后,蒋介石将3月12日定为两人"同生死共患难"的纪念日,何应钦在蒋家王朝的的地位,愈发稳固。
第一次东征胜利后,何应钦升任第一旅旅长。
他率部参与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肃清广州周边的敌对势力,使革命政权转危为安。
而在第二次东征爆发时,何应钦又接替受伤的王柏龄任第一师师长,负责攻打号称"天险"的惠州城。
在第四团进攻受挫、团长刘尧宸阵亡的情况下,他重新组织步炮协同,集中炮火轰开城墙缺口,最终攻克惠州,彻底击溃陈炯明残部。
经此两战,何应钦成为黄埔系中公认的"第一战将"。
1926年1月,何应钦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同时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达到了军旅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此时的他,已完全成为蒋介石最信赖的军事助手。
在随后的"中山舰事件"中,他坚决支持蒋介石解除第一军内共产党员的党代表职务,彻底倒向了蒋氏的独裁路线。
![]()
北伐与内战
1926年7月,国民政府誓师北伐,何应钦被任命为潮梅警备司令,率第一军三个师留守广东东部,防备福建军阀周荫人的进攻。
当时,北伐军主力已向武汉进军,广东内部空虚,周荫人集结九个师的兵力南下,企图端掉北伐军的后方基地。
面对兵力悬殊的局面,何应钦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先以部分兵力牵制敌军主力,再集中优势兵力突袭敌指挥部。
他在永定、松口等地与周荫人部展开激战,最终以少胜多,击溃敌军九个师,占领福州。随后,他又率部沿钱塘江北上,攻占杭州,兵锋直指南京。
当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大规模清剿党员与革命群众时,远在浙江的何应钦积极响应,在辖区内展开血腥屠杀,双手沾满了革命志士的鲜血。
因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何应钦被列为政府委员,成为蒋氏独裁统治的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