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PALOMA-2研究埃万妥单抗皮下制剂每四周一次(Q4W)联合兰泽替尼研究结果发布,为患者提供更具可行性的治疗选择。
EGFR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常见的驱动基因之一,亚洲约有50%的NSCLC患者携带此类突变[1,2]。随着EGFR-TKI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第三代EGFR-TKI的上市,患者生存时间显著延长,目前已成为EGFR突变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然而,如何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并改善生活质量,仍是当前患者迫切希望满足的核心需求。
MARIPOSA研究首次证实,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方案相比第三代EGFR-TKI可带来总生存期(OS)显著获益,为该类患者提供了新的长生存可能[3]。值得关注的是,埃万妥单抗皮下制剂的研发成功进一步拓宽了治疗选择。PALOMA系列研究表明,该皮下制剂在延续静脉给药疗效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安全性、给药便捷性和患者生活质量,在今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最新公布的皮下注射埃万妥单抗皮下制剂Q4W联合兰泽替尼给药方案,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治疗负担,有望重塑EGFR突变晚期NSCLC的长期管理格局[4]。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请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周清教授就“MARIPOSA研究及埃万妥单抗皮下制剂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深入解读,以期启迪临床新思。
OS与PFS双重显著提升,树立EGFR突变晚期NSCLC治疗新标杆
埃万妥单抗作为全球首款完全人源化双特异性IgG1抗体,同时精准靶向EGFR与MET,开创了双通路抑制的治疗新模式,其与第三代EGFR-TKI兰泽替尼联合,构成全球首个获批的EGFR-MET双抗与第三代EGFR-TKI联合方案,标志着EGFR突变晚期NSCLC一线治疗迈入协同靶向新时代。MARIPOSA研究此前已公布令人振奋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数据,埃万妥单抗联合治疗组中位PFS达23.7个月,显著优于第三代EGFR-TKI单药组的16.6个月(HR=0.70),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0%,可为患者赢得更多高质量生存时间[5]。亚洲亚组中,mPFS增长优势更为突出,长达27.5个月,优于单药组的18.3个月(HR=0.65)[6]。基于这一突出疗效,该方案目前已在我国获批用于EGFR ex19del/L858R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为EGFR突变晚期NSCLC带来切实、可行的治疗路径。
《新英格兰杂志》(
NEJM)最新公布的OS数据进一步证实其长生存价值 [3] ,联合治疗组中位OS预计超49个月,优于对照组的 36.7个月(HR=0.75)。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亚洲亚组中,该联合方案相较于第三代EGFR-TKI单药治疗实现了EGFR突变NSCLC一线治疗领域亚洲人群首次OS获益,且与总人群保持高度一致(HR=0.75),有力支持了该方案在包括中国患者在内的亚洲人群中明确的临床适用性与普惠价值。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联合治疗组的生存优势呈现持续扩大趋势, 12个月OS率分别为90% vs 88%,24个月为75% vs 70%,至36个月时已扩大至60% vs 51%,展现出联合方案持续累积的生存优势和长期疾病控制能力。此外,基于五种不同的统计学模型预测均一致表明,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方案的中位OS预计可达49.5个月至57.7个月,具有超对照组 12个月以上的OS获益,预示着该联合方案可为患者带来更值得期待的长生存愿景 [3] 。
![]()
图1. 两组OS获益曲线
除此之外,针对“脑转移”这一桎梏EGFR突变晚期NSCLC人群生存获益已久的难题,埃万妥单抗联合方案亦表现出优异的治疗效果。在基线伴脑转移的患者中,联合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中位颅内PFS延长至25.4个月[7],36个月颅内PFS率则达到对照组的一倍(36% vs 18%),尽管两组颅内客观缓解率(icORR)相当(78% vs 77%),但联合组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延长至35.7个月,优于对照组的29.6个月,再次印证了其疗效的持久性与稳定性[7]。目前,该方案已成为NCCN CNS指南中EGFR突变晚期NSCLC推荐优选治疗方案之一,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更具生存价值的治疗选择[8]。
得益于此前MARIPOSA研究的PFS数据,NCCN指南已将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列为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I类推荐[9],《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亦新增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作为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III级推荐方案[10]。随着研究数据的进一步累积及真实世界证据的不断丰富,该联合方案未来有望在国内获得更高等级的指南推荐,成为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追求更高效、持久的治疗效果的优选方案。
埃万妥单抗皮下制剂疗效确切,体验升级,PALOMA-2研究再添新证
随着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生存获益的不断提升,如何进一步优化治疗体验已成为当前临床关注的重点。此前,在PALOMA-2研究的第1及第6队列中,一线采用皮下注射埃万妥单抗(Q2W)联合兰泽替尼治疗EGFR突变NSCLC患者,显示出与既往静脉给药相当的应答率,同时安全性进一步改善,给药相关反应(ARRs)发生率显著降低,提示皮下给药在保持疗效的同时,具备更好的临床便利性和耐受性[11]。
PALOMA-2研究在今年WCLC大会上进一步公布了第5队列埃万妥单抗皮下制剂Q4W联合兰泽替尼用于未经治疗的EGFR突变(Ex19del/L858R)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安全性数据[4]。结果显示,研究者评估的ORR高达82%,独立中心审查(ICR)评估ORR为87%,这一结果与MARIPOSA研究中静脉注射埃万妥单抗(Q2W)联合兰泽替尼所达86%的ORR高度一致,体现了该方案稳定而强劲的抗肿瘤活性。同时,中位缓解时间仅8.1周,表明疾病控制迅速起效,有助于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增强治疗信心。
![]()
图2. 埃万妥单抗皮下制剂Q4W联合兰泽替尼的总体缓解情况
在安全性方面,未出现新的安全信号。87%的患者接受了预防性抗凝治疗。静脉血栓栓塞事件(VTE)发生率较低,为13%,且无≥3级事件发生,与EGFR突变NSCLC患者VTE发生率16%相近[12],表明在规范的预防性抗凝策略下,该治疗方案未增加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值得强调的是,皮下制剂的ARRs发生率较静脉注射(Q2W)降低约5倍(12% vs 63%),显著改善了患者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结果亦与静脉注射历史数据高度一致,进一步证实了皮下制剂在确保疗效的同时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这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具可行性的治疗选择,也丰富了临床应用埃万妥单抗皮下制剂的推广价值,有望进一步重塑EGFR突变晚期NSCLC的治疗格局。
不止于“治”,埃万妥单抗皮下制剂优化拓展多方面临床获益
埃万妥单抗皮下制剂的出现,将传统数小时的静脉输注给药大幅缩短至5分钟内。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给药方式革新,将进一步改善患者治疗体验与日常生活质量,助力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实现“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的双重目标。同时,有利于积极推进医疗资源的合理优化分配,更体现了肿瘤治疗理念的深层次转变,有望为肺癌慢病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发展,发挥一定的引领作用。
重新定义‘治疗获益’的内涵:以往的治疗目标以延长生存为核心,如今在长生存的基础上,生活质量同样被视为与生存同等重要的衡量维度。皮下制剂不仅缩短了给药时间,使患者能够更快回归日常工作与家庭生活,亦有效减轻长期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临床调查显示[13],85%的患者在首次使用时已感受到便利,治疗结束后仍保持高满意度,从而促进依从性提升。这一变化为实现肺癌“慢病化”管理奠定了重要前提。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赋能诊疗体系:数分钟即可完成的皮下注射显著缓解了输液室的压力和护理人力负担,极大提升了医疗系统的运转效率。这不仅使有限资源能够惠及更多患者,也为优质医疗服务向基层延伸创造了条件,显著增强了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并为构建覆盖全域、高效运行的肺癌慢病化管理网络提供了坚实基础。
引领以患者为中心的未来研发方向:埃万妥单抗皮下制剂的成功范例清晰地指明了一个新的研发方向,未来的创新不仅是新靶点和新分子,也在于如何通过剂型优化与给药模式创新,优化整体治疗体验。这将推动肿瘤治疗领域朝着更人性化、更可持续的治疗模式发展,最终让更多患者和医疗系统共同受益。
专家简介
![]()
周清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职业发展与奖学金委员会委员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副会长兼秘书长
广东省医师协会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擅长领域: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为主的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对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肺癌精准治疗、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和克服耐药策略研究方面有深入研究。
科研论文: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IF=81.1), Nature Medicine(IF=58.7), Annals of Oncology(IF=56.7) , Cancer Cell(IF=48.8), Lancet Oncology(IF=41.6) and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2.1) ,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65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81.1分,影响因子>40分总共9篇,影响因子>20分总共16篇。
科研获奖:主持完成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项和多项省级科研课题。主译译著一部,参加10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两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两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一项,广东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
参考文献:
[1]Zhang YL,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EGFR muta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cotarget. 2016;7(48):78985-78993.
[2]Midha A, et al. EGFR mutation incidence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of adenocarcinoma histolog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global map by ethnicity (mutMapII). Am J Cancer Res. 2015;5(9):2892-2911.
[3]Cho BC, et al.Overall Survival with Amivantamab–Lazertinib in EGFR-Mutated Advanced NSCLC.N Engl J Med. 2025.
[4]Scott SC,et al.PALOMA-2: Subcutaneous Amivantamab Administered Every 4 Weeks Plus Lazertinib in First-Line EGFR-Mutated Advanced NSCLC. 2025 WCLC. MA.0805.
[5]Cho BC, et al. Amivantamab plus Lazertinib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EGFR-Mutated Advanced NSCLC. N Engl J Med. 2024;391(16):1486-1498.
[6]Cho BC, et al. Amivantamab plus lazertinib versus osimertinib as first-line treatment in EGFR-mutated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ARIPOSA Asian subset. Lung Cancer. 2025;204:108496.
[7]Shirish MG, et al. Amivantamab Plus Lazertinib vs Osimertinib in First-line EGFR-mutant Advanced NSCLC: Longer Follow-up of the MARIPOSA Study. 2024 WCLC. OA.02.03.
[8]NCCN Guidelines Version 2.2025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cers.
[9]NCCN Guideline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3.2025.
[10]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5年).
[11]Sun ML, et al.Subcutaneous amivantamab and lazertinib as first-l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EGFR-mutated,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Results from the phase 2 PALOMA-2 study.2024 ASCO abstrLBA8612.
[12]李慧敏, 等.非小细胞肺癌相关驱动基因突变状态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关系的Meta分析.中国临床研究,2025,38(02):211-218.
[13]Leighl NB, et al. Subcutaneous Versus Intravenous Amivantamab, Both in Combination With Lazertinib, in Refractor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Muta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rimary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II PALOMA-3 Study. J Clin Oncol, 2024, 42(30):3593-3605.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