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上游新闻上线10周年的特别策划“山野奇妙 WALK SHOW”展览,在渝中区山城巷开展。
这场展览不仅是“自然帮”城市物种影像计划的成果缩影——镜头里的栾树、池塘边的白鹭、石阶旁的地钱等物种一一亮相,更藏着一群特殊“讲解员”的身影——“帮帮”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从9月30日到10月8日,把城市与自然的故事装进了游客的旅途里。
![]()
部分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合影。
“阿姨您看,这些科普文章和照片、视频,都是我们志愿者自己拍摄、编辑的!”10岁的小学生志愿者刘莞尔踮着脚,指着展架上的海报作品,给驻足的游客介绍。作为“自然帮”最小的“配音”志愿者,她为最新一期的“蜻蜓”主题配了解说词。如今站在展台前,能把蜻蜓和豆娘的区别说得一字不差。身旁的志愿者“仓鼠”则忙着调试互动链接,她从去年起参与了多期“自然帮”城市物种影像计划的校对工作,“看着游客对我参与作品的关注和认可,能当面听到游客说‘原来重庆有这么多小生灵’,比任何成就感都实在。”
![]()
志愿者正在现场为游客服务。
展台前的亲子志愿者格外惹眼。带着8岁儿子值守的市民李女士,母子俩都是“自然帮”的忠实参与者,“我们经常参加‘自然帮’的线下自然导赏活动,一起拍过的栾树的花、苦楝的果、折耳根的叶,今天儿子主动当‘小老师’,教游客认识植物。”而已工作5年的志愿者喻梁宏小石,特意调休来值守,他的背包里装着自己打印的物种手册,“想让更多人知道,保护城市自然不用去远方,楼下的树、窗檐的鸟,都是要守护的‘邻居’。”
![]()
外国友人与值守志愿者合影留念。
“一位来自摩洛哥的外国游客来参观,因为在场的志愿者英语都不是很好,于是我和另外三名志愿者,各自讲着自己知道的英语句型,为这位外国游客讲解。”志愿者余鑫鹏说,这位外国游客对折耳根十分感兴趣,问了许多关于这个物种的问题,比如泰国有没有折耳根?这可把大家难倒了,赶紧上网搜索,发现泰国有折耳根后才向她介绍。
“在这位游客离开之际,我们邀请她留言。”余鑫鹏说,这位游客用英语、阿拉伯语、法语分别写了一段话,“与最可爱的专业团队一起讨论当地环境,它既迷人又令人着迷,语言不是障碍……我和志愿者们度过了一个超级美好的时刻,团队太棒啦!”最后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Sakina”。“她写的这几段话让我们一下就有了满满的成就感。”志愿者余鑫鹏说。
![]()
志愿者正在为游客讲解物种知识。
这群跨越年龄的志愿者,把影像背后的故事变成了游客手中的小奖品——答对物种知识就能领走的植物盲盒,藏着他们为游客写下的祝福;与“城市物种合照”的照片墙,贴满了游客与志愿者的笑脸。
当值守接近尾声时,志愿者刘真在留言簿上写到:“作为一名参与‘自然帮’城市物种影像计划的志愿者,本次展览不仅仅是简单的‘看见’。这种从旁观者到记录者、传播者的角色转变,是我经历最直观的感受。保护生态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我深信,每一次分享,都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份力量。”
今年是上游新闻上线10周年,历经十年发展,已构建覆盖多终端的全媒体矩阵,用户规模突破1.8亿,成为立足重庆、辐射全国的主流新闻资讯平台。2025年5月18日,上游新闻发布十周年品牌活动标识“上游AI未来”,标志着平台向智媒化转型的新阶段。
作为转型的一部分,上游新闻“帮帮”志愿服务队于2023年组建,聚焦民生需求开展自然科普、党建引领、社区服务等多个项目,依托媒体资源搭建公益桥梁。截至2025年9月,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已超1000余名,累计组织百余场志愿活动,形成“新闻+公益”的特色服务模式。
志愿者留言>>
![]()
叶明依 17岁 志愿者
这次“山野奇妙,万物重生”影像展活动让我收获满满。我在值守时,有一位法国女士驻足观看我们的海报,我用英文为她作了讲解,有趣的物种以及重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她的好评。其中,就有我参与校对的几篇文章。看到它们被大家关注和认可,我心里特别有成就感。通过这次活动,我真切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也更坚定了我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决心。
![]()
刘莞尔 10岁 志愿者
我通过一幅幅静态影像海报的展览,发现原来知识并不是只在课堂上才有,而是遍布在生活中。当我将这些知识讲给游客听时,他(她)们觉得好有趣,原来身边还隐藏了这么多没被打开的“宝贝”。
城市不只是高楼大厦,也是许多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我用手机记录下它们的样子并上传到平台,感觉自己像一个小小的生态侦探,为保护我们的美丽家园贡献了一份力量,特别自豪!通过这个活动,意味着我的志愿者身份并非一次性的,而是一份可以长期投入的承诺。
![]()
刘真 志愿者
作为一名参与了“自然帮”城市物种影像计划的志愿者,在活动中,跟着领队老师用五感的方式,重新认识了身边最寻常的植物。比如苦楝花、四叶草、地钱、无患子,让我知道自然并非远在郊野,它就生动地生长在我们每日经过的步道旁。
本次展览的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看见”,而是通过我们志愿者的讲解,引导游客近距离了解重庆本土的动植物,感受城市生态的多样性。
这种从旁观者到记录者、传播者的角色转变,是我经历最直观的感受。保护生态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它始于我们对自己社区里一草一木的关注和了解。
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会继续用镜头关注身边的花草鸟虫,因为我深信,每一次分享,都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份力量。
余鑫鹏 13岁 志愿者
这次志愿服务活动中充满着欢乐与成就感。我们接待了一家自驾700多公里来重庆游玩的家庭,其中读四年级的儿子对我们的项目很感兴趣,和我们聊得不亦乐乎,他爸妈催着走都舍不得离开。还有一位来自摩洛哥的外国游客,因为现场志愿者的英语都不是很好,于是4位志愿者各说几句自己知道的英语句型,为这位游客介绍。这位外国游客对折耳根十分感兴趣,她问了许多关于这个物种的问题,比如泰国有没有折耳根?这可把我们难到了,只能上网搜索,确认泰国有折耳根后再进行介绍。离开前,这位名游客在留言簿上,用英语、阿拉伯语、法语分别写了一段话,夸我们是优秀的志愿者,和我们交流得很愉快,这让我有了满满的成就感。
上游新闻记者 詹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