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技术学院的成立,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既是培养高端医学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医疗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召开首都未来医学技术大会,正式成立医学技术学院,并举行院士论坛和三场分论坛。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正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常,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殿军、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科教处处长乔正国,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呼文亮,党委副书记、校长吉训明院士及校领导班子成员,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主任梅林等领导嘉宾,以及来自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科的同仁出席大会。成立仪式由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晨主持。
![]()
![]()
党委副书记王红宣读成立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及学院干部任职文件。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中共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总支部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院长杨红任医学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振常任医学技术学院院长。
吉训明院士、王振常院士、王松灵院士、丛斌院士、范先群院士、杨正林院士,呼文亮、李殿军、谭国陞、杨晋,共同为学院揭牌,祝贺医学技术学院正式成立。
![]()
吉训明代表“大首医”16000余名在校学生、5万余名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支持关心学校及各学院、各附属医院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兄弟院校、友好单位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向为医学技术学院成立付出心血的各位同仁致以崇高敬意。
![]()
吉训明致辞
他表示,学校将抓住“双一流”卓越突破工程的历史机遇,实施“1+4”学科发展战略,在临床医学优势学科的带动下,加强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技术等学科的建设。他强调,医学技术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全流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对高水平、复合型医学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成立医学技术学院,有助于发挥学校优势,整合分散的教学与科研资源,推动医工、医理深度融合,构建系统化、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平台。
学院的成立既是机遇,也是责任。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医学技术人才;坚持交叉融合,推动医学技术学科创新发展;坚持首善标准、国际视野,服务人民健康和医学发展。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医学技术高地。最后,他希望全院师生肩负起光荣使命,在“大首医”的广阔舞台上奋力拼搏,书写医学技术事业新篇章,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新力量。
![]()
王振常发言
“学院成立,标志着原本分布在各校区与附属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等五个医学技术相关专业,正式整合为一个统一、协调发展的学术共同体。”王振常表示,这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也为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坚实平台,开启了学校医学技术教育迈向系统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他强调,平台已经搭好,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要靠大家共同努力,脚踏实地把课程做扎实,把科研做深入,把成果转化落地,做好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让医学技术学院真正成为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成为学校新医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大家共同为之奋斗的骄傲事业!
![]()
李殿军致贺词
李殿军代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向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支持北京市医学科技创新工作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近年来,医学技术正向智能化、精准化加速转型,社会对高水平、复合型医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医学技术学院的成立,是顺应行业发展、完善教育体系、搭建合作平台的重要举措。期待学院培养具有创新力和胜任力的复合型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加强医校研企协同,为我国医学技术事业发展和健康北京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
王松灵致贺词
“未来已来,未来医学也已到来。”王松灵表示,在未来医学的探索中,我们思考其内涵可概括为四大板块:一是预测、预警、预防,二是精准诊断与治疗,三是稳态医学模式,四是育人才重人文。这四大板块均离不开医学技术的支撑,特别是前两者更与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紧密相连。医学技术学院的成立正顺应了这一趋势,它将推动技术研发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为未来医学发展注入核心动力。他祝愿学院在未来医学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助力医学事业迈向新高度。
![]()
丛玉隆致贺词
丛玉隆在贺词中谈道,多年来他一直关注首都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建设发展。学校附属医院体系规模在全国医学院校中位居前列,技术水平也堪称一流。医学技术学院的成立,为整个医疗技术体系搭建了重要平台,是一件大好事、大喜事。希望学院未来能持续推动学科融合与技术创新,在检验医学等专业领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
彭明强致贺词
中国康复医学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彭明强表示,首都医科大学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标杆,在康复医学等领域更取得了长足进步和突破性进展。他强调,医学技术是构建优质健康服务体系的关键支撑。当前我国康复医学正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从医疗机构到社区家庭都急需大量专业人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相信学院必将建成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平台,为我国医学技术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健康中国建设书写精彩篇章。
![]()
李真林致贺词
“医学技术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支柱,贯穿疾病防治与健康管理全过程。”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李真林认为,当前学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研究生培养路径单一等现实挑战。推动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建设,已成为行业共同期盼。他相信在各级部门指导下,在各位院士专家的鼎力支持下,医学技术学科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国医学教育与卫生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
刘陇黔致贺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研究所副所长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研究室主任刘陇黔表示,医学技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精准医疗、疾病诊疗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医学技术学院的成立,必将为医学技术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注入全新动力。期待未来与学院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医学技术,特别是眼视光专业高质量发展。他祝愿学院立足学科前沿,广育卓越英才,为我国眼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
蔡璟致贺词
“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合作前景广阔。”香港理工大学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主任蔡璟录制祝贺视频,表示与学院在学科方向、人才培养及科研目标上高度契合,诚挚期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两校在学术交流、联合科研、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携手共进,协同发展。
![]()
呼文亮讲话
“医学技术学院的成立,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既是培养高端医学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医疗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呼文亮代表学校党委,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向为学院筹建付出辛勤努力的全体同仁致以崇高敬意。
他回顾了建校初期上级领导对首医的殷切嘱托,表示人民对优质医疗的期盼,就是首医的奋斗目标。学校时刻铭记吴阶平老校长提出的“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艺术的服务”的好医生标准,志在一流,开拓创新,努力为健康中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培养更多堪当大任的卓越医学人才。他表示,学院的建设需要政府、同道、社会与市场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最终回馈患者、服务人民健康。
面向未来,他对学院发展提出四点希望。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牢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奉献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又红又专”的高素质医学技术人才。二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志在一流彰显特色。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并推动转化应用。
三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强大内生动力。大胆探索符合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四要开放合作汇聚资源,共建共享共赢,汇聚一流资源,建一流队伍,搭一流平台,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相信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医学技术学院必将不负使命,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首都发展,为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后,院士论坛大咖云集、如约启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专职副书记卢洁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金子兵主持论坛。
![]()
丛斌院士作报告
丛斌院士以《消化道微生态研究的科学问题》为题,拨开微生态世界的“隐秘之门”。他用通俗幽默的语言揭示了消化道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如何于暗处操纵代谢、免疫的“无形之手”,并介绍了宿主、外源物质、环境等因素对消化道微生态产生的影响。报告尾声,他以“揭示生命本质,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作总结,勉励首医学子不断探索生命奥秘。
![]()
范先群院士作报告
范先群院士以《医学技术专业的发展与思考》为刃,劈开学科交叉的“荆棘”。他从检验技术、影像技术、病理技术、康复治疗等方面切入,全景勾勒了医学技术专业的发展。他指出,医学技术作为医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已经在临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他还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实践与思考,并寄语后辈:健康中国建设方兴未艾,医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
杨正林院士作报告
杨正林院士借《检验医学科技创新的初浅思考与实践》之题,点亮“检验”这一隐形战场的星火。他表示,检验医学是临床诊疗的重要支撑体系,基础学科的突破推动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未来,医学检验将向着智慧医疗、人工智能发展。同时,他指出检验医学科技创新的三个方向:标志物的发现、标志物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标志物监测的质量控制和临床意义。最后,他还向与会嘉宾分享了最新的科研成果。
同日上午,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论坛、眼视光学发展论坛、康复医学发展论坛三场专题分论坛从不同专业领域聚焦前沿,深度探讨。
来源: 中国医院院长
撰文:史珺雯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