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在宁波舟山港的码头,一艘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轮正缓缓启程,驶向遥远的欧洲大陆。
这条全新航线将原本中欧之间长达四十多天的传统航程压缩至短短18天,效率实现历史性突破。
正当国内民众为这一“黄金水道”的开通振奋不已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新加坡却率先坐不住了。
新加坡主流媒体《联合早报》迅速发声,率先对这条航线表达“关切”。
文章抛出“航行不安全、生态不环保、实际无人愿走”的三大质疑。
这究竟是出于对中国航运事业的真心忧虑,还是背后另有战略考量?
![]()
北极航线启航
这条被命名为“北极快航”的新通道,选择的是北极三大航道中最为成熟的东北航道,其中90%的航段紧邻俄罗斯海岸线而行。
其得以通航,表面上看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冰层消退结果。
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破冰船研究院院长黄嵘指出,这一现象更应归因于地球气候系统的周期性波动。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24年极地气候变化年报》提供了权威数据支撑:从1979年至2024年,北极地区平均气温每十年上升0.52℃,2024年的年均温较近三十年平均水平高出0.65℃。
科学界预测,未来北极部分海域或将出现季节性无冰状态,通航窗口有望由目前的每年7月至9月进一步延长。
![]()
中资企业海杰航运正是洞察到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果断决定开通首条商业航线。
然而,在《联合早报》的叙述中,这条可节省一半运输时间的航线却被描绘成充满隐患的“高危路径”,首要指责便是“不安全”。
报道暗示北极区域浮冰密集,航行风险极高,极易引发事故。
但国际海事组织2024年度报告明确显示:2023年共有178艘商船通过东北航道,仅发生1起轻微设备故障,事故率低于1%,安全性远超多数传统航道。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新加坡引以为傲的马六甲海峡,其安全记录却远不如人意。
![]()
2025年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马六甲海峡与新加坡海峡共发生海盗袭击事件80起,占亚洲总数的84%,同比激增近四倍。
如此严峻的安全形势,却从未见新加坡媒体发出警告;反倒是对中国新开辟的北极航线百般挑剔。
稍加分析便可看出,所谓“安全”担忧,实则另有所指。
《联合早报》真正忌惮的,是北极航线所牵动的地缘政治格局变化。
毕竟该航线绝大部分航段毗邻俄罗斯领海,而西方国家长期将俄视为战略对手。
![]()
但对中国而言,这并非障碍。
当前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俄罗斯正大力投资升级北极沿岸港口设施,积极欢迎中国船只常态化通行。
反观新加坡,早已与美国签署防务合作协议,允许美军长期驻扎樟宜海军基地。
今年9月更是打破区域惯例,首次邀请印度海军参与海峡联合巡逻,此举已引发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强烈不满。
若新加坡真关心中国航运安全,为何不开放樟宜基地供中方使用?
![]()
除了“不安全”,《联合早报》还反复强调“不环保”,声称北极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航运活动将造成不可逆破坏。
这种说法看似正义凛然,实则经不起推敲。
北极航线相较绕行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路线缩短数千海里,航程减少直接带来燃油消耗下降,碳排放显著降低,本质上是一种绿色低碳的选择。
况且,中国远洋船舶早已按照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北极环保规范”完成全面升级。
所有船上排放物均经过特殊净化处理,达标后才允许排放,每一环节都严格把控,目的正是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相比之下,马六甲海峡每日通行大量老旧船只,频繁发生污染物超标排放甚至燃油泄漏事件。
对于家门口的生态威胁,新加坡当局却视若无睹;反倒对万里之外的北极航运大加指责,逻辑显然难以自洽。
更值得玩味的是,挪威、芬兰等北极圈国家早已携手推进航道开发合作。
俄罗斯在2024年升级北极港口时,还专门提高了环保标准,强化生态监管措施。
仅有挪威环保组织“Bellona”持续发出反对声音,但这股阻力根本无法阻挡全球共同开发北极航道的大势所趋。
![]()
中国携带着先进的环保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参与其中,非但不是破坏者,反而是北极生态保护的重要贡献者。
每增加一艘中国商船经北极航行,就意味着新加坡港口少一批过境业务。
嘴上高喊“安全”与“环保”的口号,心里盘算的却是市场份额流失的焦虑,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巧合的是,就在北极航线首航成功次日,波兰宣布重新开放与白俄罗斯的边境通道,此前困扰中欧班列多时的“卡脖子”危机宣告结束。
一边是北极海上通道开启,一边是亚欧陆路运输恢复畅通,中国正在构建多元化的国际物流网络。
这种“把鸡蛋放进不同篮子”的战略布局,本是应对风险的理性之举,却触动了新加坡的敏感神经。
其实,新加坡完全没有必要如此紧张。
![]()
中国开辟北极航线,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数十年极地科研积累与远洋航运能力提升的必然成果。
美国北极研究所早有论断:北极是全球首个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结构性转变的地理区域。
中国当前所做的一切,正是为未来全球贸易新格局提前布局。
不断积累极地航行经验,逐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同时以先进技术守护北极原始生态。
一旦未来北极进入半年无冰期,这条航线将成为连接亚欧的核心动脉,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
归根结底,新加坡的“焦虑”,实质上是对自身航运枢纽地位可能被稀释的深层不安。
但全球贸易体系的演进从不会因个别国家的情绪而停滞,也不会因几句缺乏依据的批评而转向。
事实清晰摆在眼前:中国主导的北极航线,事故发生率极低,碳排放大幅缩减,18天直达欧洲的高效模式极具竞争力。
![]()
结语
那些宣称“不安全、不环保、没人跑”的质疑声,终将在一艘艘破浪前行的货轮汽笛声中逐渐湮灭。
因为在真实的时间成本面前,在切实的安全保障与环保实践面前,任何刻意的贬低与抹黑都不具备说服力。
中国打造的这条北极新航线,不仅是促进国际贸易的“黄金通道”,更是践行绿色发展的“生态走廊”。
同时也是确保供应链稳定的“安心之路”。
这一点,时间终将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