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假期里,不少家庭选择将孩子送进打着“AI”旗号的自习空间。尽管费用高昂,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元,但宣传单页上醒目的“AI精准提分”“智能高效学习”等承诺,依然让无数家长毫不犹豫地打开钱包。
2
然而一个假期过去,孩子的成绩并未如预期般提升,视力却明显下降,近视度数猛增百来度。这种投入与回报严重失衡的现象,正悄然在越来越多报名AI自习室的家庭中重复上演。
3
如今所谓的AI自习室,与其说是教育科技的一次突破性尝试,不如看作是“双减”政策落地后,教培行业急于转型所寻得的新出口。这一次,他们不再主打“名师辅导”,而是把“人工智能”当作最吸引眼球的营销外衣。
![]()
4
AI自习室的“热”
5
若你在大众点评平台搜索“AI自习室”,会惊讶于其扩张速度之迅猛:在北京这样的超一线城市,相关门店数量已达82家;三线城市如邢台,也已有52家登记在册;即便是人口规模有限的小县城,也能零星看到三家以上的同类机构开业。
6
这般快速铺开的态势,表面上像是“技术驱动教育变革”的胜利,实则深入剖析便会发现,多数所谓“AI自习室”不过是“租赁场地+采购学习平板+雇佣兼职大学生监督”的简单拼凑模式。称其为“伪科技速食产品”,毫不为过。
7
传统自习室解决的是物理层面的学习环境问题——提供安静的空间、独立的座位,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8
而AI自习室宣称要攻克的是更深层的难题:“如何科学安排学习路径”“怎样实现个性化教学”。可现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
9
走进一家典型的AI自习室,映入眼帘的往往是排列紧密的小隔间,十几个孩子各自坐在屏幕前,面对亮度刺目的学习机反复刷题。遇到不会的题目,第一反应就是拍照搜答案,整个过程几乎没有真正的互动或引导。
10
已有大量家长反馈被误导的经历:最初因“AI定制化辅导”的宣传心动报名,结果发现那台号称具备智能分析功能的平板设备,仅预装了基础题库,根本无法识别孩子的知识盲区。
11
这些机器既不具备动态追踪能力,也无法生成适配个体进度的学习计划,功能上与市面上普通的家用学习机几乎无异。
12
更有甚者,许多家长在选择时并未追问“AI”具体体现在哪些环节,仅仅因为这两个字母带来的“高科技感”就轻易买单。
13
正是这种对技术术语的认知模糊,成为商家大胆包装、迅速扩张的重要支撑,也让越来越多家庭陷入高收费低实效的服务陷阱。
![]()
14
AI自习室的“虚”
15
要真正理解这类机构的本质,必须回溯其发展脉络。
16
这类商业模式并非凭空诞生,而是由早期的共享自习室演变而来。
17
2019年前后,共享自习室兴起,主打“按小时计费”的安静学习空间,价格普遍在每小时20至30元之间,主要吸引备考学生和职场人士。
18
但到了2022年,全国此类门店突破十万家后,竞争趋于白热化,同质化严重,超过四成门店因日均上座率低于五成而被迫关闭。此时,“AI”成了转型救命的关键标签。
![]()
19
2023年,随着大模型技术走红,“AI+教育”迅速成为资本追捧的概念。创业者们很快意识到:只需给原有自习室加上“AI”名头,便可完成低成本升级。
20
例如像读书郎这类原本主营教育硬件的品牌,只需追加十到十五万元购置一批学习平板,就能从“卖设备”摇身变为“售卖AI学习会员卡”,进而以“智慧教育服务商”身份重新亮相市场。
21
但这种转变本质上只是名称更新,并未触及核心服务逻辑。拆解其成本结构即可窥见真相:支撑运营的核心并非先进算法,而是占总成本高达40%的人工督学支出。
22
单个门店通常配备3至5名“学习督导”,人力开支竟是设备投入的五倍以上。所谓“借助AI降低运营成本”,显然只是一句自我安慰的口号。
![]()
23
更为荒诞的是,为了压缩人力成本,不少机构聘用的是非专业背景的在校大学生兼职,连基本学科知识都无法准确解答,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24
这与宣传中“智能辅助学习”的定位相去甚远,实际体验更像是换了个名字的传统补习班。
25
技术层面的“空心化”更为突出。2024年教育部开展的专项抽查显示,市面上72%的AI学习设备,核心功能仅限于“拍照搜题”,且整体准确率不足六成。
26
有用户亲自测试某主流品牌学习机,发现其对应用题错误原因的判断准确率仅为28%,这意味着它连最基本的错因归类都难以胜任。
27
说到底,这些设备不过是披着“人工智能”外衣的传统电子教辅,连“定位学习薄弱点”这一基础需求都无法满足。
28
某上市公司2024年中期财报披露,其硬件销售收入占比超过65%,而真正用于AI技术研发的资金仅占3.2%。如此微弱的技术投入,却敢大肆标榜“AI赋能教育”,无疑是对消费者信任的极大消耗。
![]()
29
AI自习室该怎么走?
30
事实上,AI自习室之所以能迅速走红,根本原因在于精准捕捉了“双减”之后家长群体的深层焦虑:既希望孩子能在学业上有所提升,又担心触碰政策红线。
31
而“AI自主学习”这一概念,恰好提供了心理缓冲——家长认为这不是课外培训,而是技术辅助下的自我提升,因而更容易接受。
32
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机构仍暗中进行变相辅导。作业帮因此遭遇合规质疑,读书郎也被监管部门约谈,皆说明该领域存在明显的灰色地带。
33
目前部分头部企业正在探索“预教分离”新模式:即由AI系统推送知识点,人工督学仅负责沟通学习习惯与情绪管理,试图构建一条合法合规的服务路径。
34
但这一模式能否长期成立,仍有待观察。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家长更看重“能否当场答疑”“是否显著提分”这类直接效果,“分离式服务”能否赢得市场认可仍是未知数。
35
归根结底,教育从来不是追逐风口的短平快生意。
![]()
36
无论是昔日的线下培训机构,还是今日的AI自习空间,真正的价值都应聚焦于两点:一是切实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二是有效缓解家庭的教育焦虑。
37
如果只是用“AI”作为噱头,内核依旧是“机械刷题+人工监管”的旧套路,即便短期内获得关注,一旦热潮退去,终将被市场无情淘汰。
38
我一直相信,优质的教育服务应当是“慢”的艺术。需要时间去了解每个孩子的认知特点,需要耐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让他们长时间盯着冷冰冰的屏幕重复训练。
39
更不该利用“高科技”名义收割家长的信任与金钱。
40
家长们在选择这类服务时,理应多一分清醒:不要被“AI”二字迷惑双眼,不妨多问几个关键问题:“这台机器究竟解决了什么具体学习难题?”“负责监督的老师是否有专业资质?”毕竟,孩子的成长时光和专注力,远比那一张9800元的年卡珍贵得多。
![]()
41
结语
42
人工智能确实拥有重塑教育的潜力,但这种改变不应停留在表面贴标签的投机行为。
43
唯有真正运用技术手段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真实痛点,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
44
只有坚守教育的初心与责任,AI自习室才有可能摆脱“快餐式消费”的标签,逐步成长为值得信赖的教育解决方案。
45
否则,无论风刮得多猛,也不过是一阵转瞬即逝的泡沫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