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太原,第一次体验今年初刚开通的地铁,习惯性地抬头看了看地铁各站的英语译名并顺手拍了几张。只能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不跟其它国家的地铁站英译名比较,只跟国内其它城市地铁对比。此外我知道《地 名管理条例》的规定( 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 )。
基于这样的规定,北京地铁也曾在冬奥会前夕发起过一波“中式英译”修改潮,将沿用 的40年的“站”从“Station”改为“Zhan”, 标志方位东南西北的英文翻译“East、West、South、North”全部改成拼音翻译“dong、xi、nan、bei”,一些以大学为名字的站也改成了全拼音。
然而由于这种不伦不类的“中式英译”着实槽点太多,连官媒光明网都看不下去、以提出异议(两年后又发)。去年夏天,北京地铁又悄悄地将中式英译重新改为传统英译。例如北京南站从“Beijingnan Zhan”变回了“Beijing South Railway Station”。
![]()
![]()
今年2月才开通运营的太原地铁或许对信息的敏感性有点滞后,亦或是对译名规则有独特的理解和坚持,不仅对站、广场、方位、大学名称等地名坚持全拼音译法(如图1的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站南广场),就连其它城市不曾触及的机场站也采取了如下处理方式:
![]()
![]()
至少在我走遍的全国城市地铁中,没有哪一家会对经停机场航站楼的地铁站既不用中文说明是“机场”,又不在英译中用“Terminal”精确指代航站楼。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太原坐飞机的中国人,你能反应过来“武宿”指的是武宿国际机场?(没错,这是有飞日本、东南亚、俄罗斯国际航线的国际机场)
如果你是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你能意识到这个“1HAO/2HAO HANGZHANLOU”跟机场、跟航站楼有半毛钱关系?(1HAO、2HAO之前甚至没有空格)。
很多不认可这种荒谬的“中式英译”,理由已经足够充分:
中国人不需要,外国人不明白(中国儿童也不需要通过地铁站“中式英译”来认拼音、学拼音),里外都没用;
英译的目的是服务于不懂中文、需要通过英语介质了解当地交通的外国人,在作为交通人流枢纽的地铁站强推汉语拼音除了令乘客不便、困惑外,起不到任何推广汉语拼音的效果,纯属本末倒置。
而支持公共标识“中式英译”的理由同样典型——体现语言文化自信,现实依据是部分其它国家的地铁站等公示语也没有英语意译。
不过这个理由看似有力,实则存在硬伤:
既然要纯粹地体现文化自信,那就不是要搞“中式英译”的问题,而是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出现英译。
事实上,莫斯科地铁很多老站至今都没有英语译名,不仅不存在意译,甚至现场找不到西里尔字母转罗马字母的纯粹音译。
与之类似的还有此前法国巴黎部分地铁站、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地铁站。这些国家的地铁站不是类似国内这般“中式英译”,而是完全不翻译。
如果要“纯粹地”彰显中文汉字在世纪舞台的自信与定力,那么罗马字母是完全不需要的,更不需要摆出英语译名的形式(即音译);
如果要展现自己的“国际化”一面,不愿被外界视为“纯粹本土化”,还像为非中文乘客服务,那就使用这些乘客能理解的基本译名。
最后,《地 名管理条例》中的地名“罗马字母拼写”与地名英译并非同一概念(虽然存在交集),不可完全等同、混 用。
真正具有参考意义的 国家标准GB/T 30240《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对此类翻译做出了合法性、规范性、服务性、文明性四大原则要求,强调要符合英文使用规范、英文公示语要求、根据对外服务实际需要。
具体到专名、通名的译写,其规定和举例显然不同于太原地铁的操作方式:
![]()
![]()
一点建议:
自信和规范并非互斥对立,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