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东湛江的滩涂上,潮水退去,留下蜿蜒的水道和倒映着天空的浅洼。这里是一种极度濒危鸟类——勺嘴鹬的栖息地。每年十月,程立便会踏上与勺嘴鹬的“年度会面”之旅。从风光摄影师转型成为鸟类调查工作者,他与这些被称为“小勺子”的精灵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一个长达数年、基于信任与等待的无声约定。
![]()
四十分钟的蹲守,
只为一只鸟的信任
![]()
“当时是做一个水鸟调查的时候,刚好就遇到它。”程立说起那张获得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伙伴关系(EAAFP)网站颁发的 “最佳旗标水鸟照片奖”的作品,语气温和,仿佛在讲述自己与一个老朋友的相识。
![]()
“我有个习惯,就是看见‘勺子’后,尽量在那儿等它。”那次他没带凳子,就蹲在滩涂上,一动不动地蹲了四十多分钟。这对于不习惯的人来说,是一种对耐心和体力的双重考验。滩涂上的风可能很冷,脚下的淤泥可能会陷下去,但他只是安静地等待着。
![]()
![]()
![]()
![]()
![]()
常年在野外拍摄的程立
“它就一步步走,走得很近,完全不怕我,好像就当我不存在一样。”说起那一刻,程立的语气里依然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动。正是这种近乎神奇的靠近,才让他拍下了那张异常清晰、充满意境的照片。“当时心里面实际上感动挺大的。就是感觉到,这些鸟只要不伤害它,真正去爱护它,它就会跟人比较亲近。”
就是从那次起,程立和勺嘴鹬之间,仿佛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默契。“从那次以后,就可以很近距离地靠近那个‘勺子’了。”现在他每年都会期待与“87号”的年度会面,这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仪式。这种信任,甚至近到了一种“甜蜜的烦恼”的程度。“近到你只能用眼睛看他,你没法拍了。”他解释道,每个长焦镜头都有最近对焦距离,“低于这个距离,你对不上焦。”
视频1:近距离拍摄
程立的摄影之路并非始于鸟类。他坦言,自己最早是拍风光的,直到2017年左右,才真正开始用镜头记录野生动物。“接触勺嘴鹬,其实我算是比较晚的。”但当他了解到这种小鸟是全球仅有几百对的“极度濒危”物种时,一种紧迫感油然而生。“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在它彻底消失之前,多看看它,多记录一下。”
在这个过程中,他受到身边人的影响,特别是湛江鸟会的老师们,他们对于鸟类保护的热忱感染了他,使他一步步从单纯的记录者,转变为一名深度参与保护的“重度勺子迷”。现在,每年勺嘴鹬越冬的时候,他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去滩涂上看望这些“老朋友”。
![]()
每一个“小勺子”的镜头,
仿佛都在呼唤人类的守护
![]()
“这方面我体会就很深。”当被问及鸟类摄影对保护工作的作用时,程立立刻举出了许多生动的例子。他发现,影像具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能够跨越知识的壁垒,唤起最本真的爱护之心。
他提到了湛江市司法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她也是看到我们拍的一些东西,然后听我们讲的一些故事,就很受感染,发自内心的参与到勺嘴鹬保护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湛江一些学校老师和学生也因为被‘勺子’充满生命力的影像打动,而自发地投入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
“你想想看,勺嘴鹬那么小,而且又那么少。”程立形容道,勺嘴鹬体型只有麻雀般大小,在广阔的滩涂上,在成千上万只水鸟中,普通人想靠肉眼找到它,实际上是很难的。所以,有了这些勺嘴鹬的摄影作品,就相当于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濒危物种的窗口。如果人们不了解,就谈不上关注,更谈不上保护。
![]()
![]()
![]()
![]()
![]()
![]()
![]()
左右滑动解锁更多‘小勺子’美照!
为了捕捉到这些有价值的镜头,程立和他的伙伴们经历了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长时间的等待是家常便饭。“像我拍‘勺子’也好,或者拍其他鸟类,有个特点,我不追鸟。”他强调自己的理念是“等待”而非“追逐”,这既是出于对‘勺子’的爱,“追它会干扰它进食,它刚刚完成越冬,特别需要觅食来补充体力”;也展现出他对‘勺子’习性的了解,“追它只能是越追越远,你得有耐心,你得了解勺嘴鹬喜欢去哪个地方,它喜欢什么时候过来。”
而更深刻的记忆,往往来自极端天气。“特别是下雨,有时候冬天一下雨就很冷,身上一点点透湿,摄影设备当然也会湿。”但在这种恶劣条件下,鸟类的行为模式会与平日不同,记录下的镜头也尤为珍贵。“再大的风,再大的雨,‘勺子’它为了吃还是会出来觅食,这就是它的本色。”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个风雨中勺嘴鹬的形象:“有时候风很大,你看到它整个毛都吹翻了,炸起来了,甚至走路都站不稳,但它还会一边跑一边吃。”这个画面既可爱,又透露出生命顽强的力量。
视频2:风中的勺嘴鹬
程立不仅将镜头对准鸟类,将无数动人的画面展现在大众眼前,还将这种镜头的力量传递给了更多人。他曾前往遥远的西沙群岛,为驻守在那里的官兵开设摄影课程,普及爱鸟护鸟知识。“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些士兵非常单纯,非常可爱。”在生存条件艰苦的岛礁上,他能做的不多,但希望通过传授技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播种下保护的种子。“他们都很认真,有个学生小江,充分利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搞宣传好,立了三等功。”
![]()
![]()
![]()
![]()
程立镜头下的西沙群岛风光
如今,程立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各类纪录片中。他参与策划和拍摄的《雷生万物》(央视)、《共同的家园》(暂定片名 BBC)、《来去海陆间》(美国国家地理国际版)等作品,让勺嘴鹬的故事走向全国,飞向世界。“通过这些有影响力的媒体化宣传,可以唤醒大众的意识,让他们了解到勺嘴鹬的可爱和珍贵。”他坚信,宣传、教育和传播是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
在保护勺嘴鹬的道路上,
未来还要做得更多、走得更远
![]()
“普通人最能做的一点,就是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程立认为,保护勺嘴鹬,最核心的是保护其栖息地。“栖息地保护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现实中,保护与地方发展、人类活动之间常常存在矛盾。
他以湛江吴川的沙角旋滩涂为例,这里是目前国内最容易近距离观察到勺嘴鹬的地点之一,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那个地方非常适合养虾,”他解释道,原本是水鸟高潮位时的栖息地,现在很多已被改建成虾塘,甚至防护林也被砍伐。“不让地方发展经济、建虾塘也不太可能,但建虾塘肯定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特别是养殖废水的直接排放。”
![]()
![]()
![]()
![]()
沙角旋滩涂
面对这种“无解”的难题,程立和他的伙伴们选择的是“尽量去平衡”。他们配合当地的检察院、自然资源局、公安局等部门,对非法捕捞、污染排放、盗猎等行为进行打击和劝导。“多宣传,让他们尽量对环境少一些干扰。”但他也坦言,如果没有专业机构和更广泛的社会力量介入,有时会感到“有些无力”。
但他们从未停止过保护勺嘴鹬的脚步,通过和北京林业大学贾亦飞团队等的持续呼吁,在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上,关于在沙角旋建设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提案已被采纳,并进入前期论证阶段。“建保护区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靠大家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纵使艰难,他们依然坚定地走在“努力为勺嘴鹬再做些什么”的路上。
对于越来越多的观鸟和拍鸟爱好者,程立的态度也从早期的“反对和隐瞒”转变为“引导和规范”。“以前我们反对大家一窝蜂地去拍,甚至有意隐瞒地点。后来发现,隐瞒不了,也拒绝不了。”于是,他们转变策略,对前来拍摄的鸟友提供无偿的指导。“在我们指导下,他们更容易拍到,而且更有序,不会满滩涂乱跑。”
![]()
![]()
![]()
在程立的指引下,观鸟活动变得更加有序
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强调了“不追鸟”的原则。“在中国有的地方拍勺子,有些不好的习惯,特别是开着越野车下滩涂追着鸟拍,干扰非常大。”在湛江,这是被严格禁止的。“追鸟你是拍不好的,只有安静地等待,才能靠近。”他自豪地说,在湛江,听从指导的鸟友基本都能满意而归,而中国鸟友的整体素质也在大幅提高。
采访的最后,当被问及对未来的愿望和对公众的呼吁时,程立缓缓地说:“让我想想......多去看看,多了解一下‘勺子’,多保护它们生存的栖息地,就这样了。”
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是他多年如一日的坚守、无数次滩涂上的等待、以及对自然与生命最深的敬畏。保护勺嘴鹬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但正如程立所相信的,当更多人通过影像了解它、走近它,那份源于了解而产生的喜爱,终将汇聚成守护的力量。而这份力量,如今也包含了屏幕前的您,一份看似遥远却至关重要的支持。
您知道吗?程立镜头下的‘小勺子’,它每年往返的越冬之路,危机四伏。它赖以生存的滩涂,正一寸寸地被侵蚀。您此刻的每一份爱心捐赠,都能化为具体的行动:
可能是一线巡护人员风雨无阻时的
一件雨衣、一程车油;
可能是推动像“沙角旋”
这样的关键栖息地,
加快纳入保护区的
科研与论证经费;
更是为所有和程立一样的守护者,
带去最坚实的后盾,告诉他们:
你们并不孤单,
无数人与你们同在。
↓欢迎点击以下图片↓
为保护勺嘴鹬进行捐赠支持
![]()
可能我们无法都像程立那样,去到实地观察、守护勺嘴鹬。但我们可以在它看不见的地方,成为那份信任的基石。这份遥远的守护,同样是一场无声的约定。约定好,让那只跨越万里向你走来的“小勺子”,明年,后年,年年都能安然抵达这片温暖的港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