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3年前,美国国家地理曾发布了一则惊人的预言,称中国某座城市将被沙漠吞噬,未来的景象堪忧,令人不寒而栗。
随着沙尘暴的频繁肆虐、干旱问题加剧,这座城市的未来似乎注定与沙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那么,13年过去了,这座城市真的迎来了“沙漠吞噬”的命运吗?
它是否依然顽强地存在,还是已经成为荒漠中的一片废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那一年:黄沙逼境与“消失”预言
这座城市是民勤,它是甘肃武威市下辖一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三面环沙,正夹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
长期以来,它就是一块极其脆弱的土地。
风沙由北而来,每年风沙日数极多。
2000年代起,农地扩张、地下水过度开采、生态压力累积,绿洲开始萎缩。
![]()
到了 2012 年,恰逢外媒在类似报道中提出极端论调:“某中国县城有可能被沙漠吞没”那时候,民勤正处于荒漠化指标高点。
按当时的趋势,外界的担忧并不完全无中生有。
民勤荒漠化面积占比接近 90% 以上,沙化土地也很严重。
那时,县里很多日子雾沙交织,人们出门需戴口罩防尘,天空常被黄沙笼罩。
多数人都在想:能坚持多久?是否真的会被沙漠合围、从地图上“抹去”?
![]()
十三年过去了:它还在,甚至更强
如果你此刻看一张最新的卫星图,就会看到那片被沙漠环绕的绿洲在缓缓生长。
民勤没消失,反而在治沙与生态建设上取得了真实可见的成绩。
根据最新荒漠化调查结果,民勤的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实现“双缩减”:荒漠化土地占比从 90.34% 降到 88.18%;沙化土地占比从 75.81% 降至 75.57%。
与此同时,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261万亩以上,工程固沙项目规模达 130 万亩,封沙育林草地超过 325 万亩。
![]()
更具象一点:那条环绕绿洲的锁边林草带总长约 380 公里,宽度在 1 到 20 公里不等,构成“绿色长城”将绿洲从沙漠中“圈”出来。
在青土湖,一度完全干涸的湿地区域重新恢复水域面积。
如今青土湖水域可达约 27.65 平方公里,湿地范围扩张到 127 平方公里。
这些数字说明:民勤的生态修复并非空谈,而是一条艰难却走得稳的路。
![]()
为什么没消失?那里有支撑它的秘密
说起来,这城没有被吞没,并非偶然,而是依赖多重力量的协同与策略的持续推进。
现实中并没有幻想,而是脚踏实地的重建。
你若问:“沙漠旁边要种树,哪来的水?”
这是治沙的核心难题。
民勤就把水资源管理放在首位。
红崖山水库,是县内核心水利设施。
原来库容仅约 9930 万立方米,后经加高扩建变为约 1.48 亿立方米。
![]()
更关键的是,县里通过跨流域调水工程,引入了大规模黄河水,累计调入量超过 16.9 亿立方米,用于农业灌溉与生态补水。
而在县里的灌区,与生态用水之间设定“红线”:保证生态优先,不让治理绿洲的水源被农业全部夺走。
节水灌溉、滴灌、喷灌等高效模式被大规模推广。
这条“水脉”牵引着绿洲,避免因无水而枯萎。
几十年前,治沙多仰仗人海战术:挖坑、打杆、插风墙。
今天,民勤的治沙已经进入“科技时代”。
![]()
目前县里运用自走式压沙机、履带打坑机、智能抱草机等设备,减少人工强度,提高效率。
在固沙材料方面,也不拘一格: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生态垫、“母亲抱娃娃”模式、新型网材等兼用。
更有“光伏治沙”这种复合模式:在沙区架设光伏板,底下做植被恢复,一边发电,一边固沙。
治沙不再是一味“堆树木”,而是人与技术、自然相融的组合拳。
绿洲边缘的土地、风沙口的土壤条件各异,不能千篇一律。
民勤走出一条“精准适配”的治沙之路。
![]()
在适合种植的区域开展低密度乔灌草结合,风口借助围栏封育、天然休养;在极难修复区先封禁,再逐步恢复植被。
选树种上也有讲究:梭梭、沙枣、柽柳等抗旱物种是主力,同时在科研支持下,引入改良或适应性更强的沙生植物。
在林带的排布上,也不是密不透风地一股脑种,而是内稳外固、梯度分明,兼顾防风、锁边、内涵绿化。
这种“因地而治”的方式,使有限的资源能被最大化利用。
不仅是政府与专业队伍在治沙,地方百姓、志愿者、高校团队也参与其中。
这不是一场上对下的“布防”,而是一条全民接力的赛道。
镇村级林长制度在民勤广泛推广;公益治沙、志愿植树、社会捐助等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
同时,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国土绿化责任制等制度安排,为长远恢复提供制度支撑。
如果治沙只能持续几年,那种“还在”的城市可能就只是暂时的幻影。
民勤之所以没消失,是因为这条路有制度、有广泛动员、有治理链条的完整性。
![]()
仍未终结的挑战与稳固之路
满堂喝彩之后,也该承认:城没消失不代表问题都解了。
绿洲有复苏,但还远未走到“无忧”的彼岸。
西北地区天气本就多变。
遇上持续干旱年、极端高温风沙日,就算是已经成型的林带,也可能有部分不适应甚至枯萎。
梭梭在特别干旱年份可能叶片泛黄,遥感影像不易识别。
![]()
这就要求补植、监测、快速响应机制得当。
造林、固沙固本是长期任务。
沙区偏远,交通不便,浇水、补植、管护成本高。
若资金、劳动力缺乏,就可能出现“荒废”风险。
再加上这些年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压力不小,若把治沙当“施舍”,很难持续投入。
![]()
部分农户仍习惯“多浇水,多施肥”,节水意识、先进技术的接受程度差异大。
总体水平提升缓慢,是制约进步的一个“短板”。
治沙不能割裂于生产和生活之外。
怎样在保护中发展,在绿化中让人民有更好的生活,是接下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比如,把林区变成经济林、药材林、沙生特色产业区,把绿地连通为可观光、可休闲的生态旅游带等,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
尾声:沙漠不是宿命,而是一场长距离接力
当年那句“这座中国县城会被沙漠吞没”的外媒预言,在现实里没成真。
它像一个预言术语,吸引眼球,却忽略了背后那条漫长的抗争线。
13 年之后,民勤不仅还在,还在慢慢变绿,它没有成为沙漠的祭品,而是把“绿进沙退”的方向一点点稳住。
那片绿,不是一夜长成的镜像,也不是偶然的幸运。
![]()
每年春秋季有造林,有补植,每条林带需要有人修剪、有人浇水、有人巡护。
这座城,是人守出来的。
未来它是否真的能永远存续,还要看下一代是否继续守护、看制度是否能长效、看科技是否继续助力。
而对于外界曾经的预言,那也只能成为一个故事、一个警示:别把自然趋势看作不可抗力,也别低估人类智慧、制度与共同努力的力量。
若要问“那座城,还在吗?”答案是:在,而且愈加坚定地活着。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久久为功”的民勤治沙实践
新华网——用团结奋斗的大手,阻止两大沙漠“握手”
澎湃新闻——甘肃民勤:治沙技术迭代创新 “雨养+节水”助力绿进沙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