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为“江湖体”辩解时会说“为什么要学古人,王羲之的老师是谁?他学过古人吗?”事实上,王羲之肯定也学过前辈的笔法,只不过他的成就最终超越了前人。王羲之得到过王廙、卫夫人的指点,又从两汉、魏晋南北朝留存下来的碑帖入手,勤加临摹,将它们的笔法融为一体,最终自成一家。
![]()
这些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文物修复技术的提高,很多汉代竹简得以修复,而这上面的文字,真实展现了笔法最本真的状态,也让世人了解到钟繇、王羲之等大师用笔技法的“来源”,有学者将它们称为“右军之祖”。
![]()
汉简书法有三大优点:其一是字体多变,涵盖篆、隶以及楷、行、草三体的雏形;其二用墨写成、细节纤毫毕现,相比于汉碑,汉简更加细腻真实,可以看到书写者用笔的状态;其三展现了宫廷与民间的书法风格,为我们理解魏晋南北朝书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
像钟繇的“小楷三表”、王羲之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以及行草书,都能从这些汉简中找到源头。汉简以实用书写为根基,自然率真。笔画简劲中见灵动,起笔多侧锋斜入,不刻意调锋,保留自然的尖锋感,行笔提按幅度极小,收笔随势而为,横画末端或轻顿,或顺势带出,竖画收笔多悬针,比隶书的蚕头燕尾更显简捷。
![]()
结字因形赋势,大小错落,字形高宽比差异显著,中宫松紧自然,行距与字距随机,遇笔画舒展字则字距自然拓宽,形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视觉节奏。墨法因快速书写显自然层次。以浓淡不均为常态,起笔蘸墨饱满处笔画浓重,行至笔锋储墨耗尽时,长笔画末端自然出现飞白,飞白处纤维毕露。
![]()
钟繇楷书的“古意”直接承袭竹简笔法,起笔保留侧锋的自然感、结字的“欹正宽扁”与竹简的随机平衡一脉相承,打破了隶书的绝对端正。王羲之的行书则吸收了竹简的连笔节奏与结字变化,“行气贯通”的章法延续了竹简“随势布白” ,甚至其笔画的涩劲,也可见竹简摩擦质感的转化。
![]()
汉代竹简书法的价值,在于以“非刻意的艺术”构建了书法的书写性,摒弃了装饰化的笔法,将实用需求转化为艺术语言,为魏晋书法“尚韵”提供了范式。钟繇“真书之祖”的定位、王羲之“书圣”的成就,其根基皆可追溯至汉代竹简这种“率真自然”的书写传统。很多书家追求的“古意”“质朴”“宁率真毋安排”都可在汉简中找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