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月30日,77年前的今天,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即将结束。波罗的海异常寒冷,波涛汹涌的海面飘着一层浮冰。当天,气温已低于零下10度。一艘搭载着10000多人的巨轮正行驶在海面上,船上有平民、士兵、老弱妇孺和医护人员。他们拥挤在一起,听着电台中希特勒执政十二周年的激昂演讲。突然,船体震动,爆炸声四起,伴随着呼救与尖叫,船沉入了44米深的海底。9000多人被冰冷的海水吞噬,遇难人数至少是泰坦尼克号的五倍,成为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海难。
![]()
威廉·古斯托洛夫号是当时纳粹德国的一艘游轮。为方便叙述,我们简称其为“威廉号”。这艘船原本要以阿道夫·希特勒的名字命名,但在下水前一年,希特勒的亲密战友、纳粹党瑞士分部头目威廉·古斯托洛夫被一名犹太学生暗杀。为纪念这位战友,希特勒便将游轮以他的名字命名。
威廉号重25484吨,船身长208.5米,宽23.59米,高56米,最高航速16节,拥有489间客舱,可容纳1456名乘客。船上设施齐全,装修豪华,堪称二战时期最豪华的游轮之一。
1938年3月16日,威廉号在北海完成试航后,被移交给了“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该组织是由国家支持的工会,专门为工人提供文娱康乐活动。因此,威廉号被纳粹德国用作改善阶级矛盾的公关工具,经常搭载官员和工人旅行,让普通工人也能享受富人专属的巡游和音乐会。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拉开二战帷幕。德国开始征用非军用船只参战,威廉号被改为运兵船,与其他舰艇一起将“秃鹰军团”从西班牙接回国内。秃鹰军团是希特勒秘密组建的陆军空军混合部队,参与了西班牙内战所有重大战役,其最恶劣的行径是狂轰滥炸西班牙中北部城镇格尔尼卡,使整座城市化为废墟,无数平民丧生。毕加索曾以此事件创作名画《格尔尼卡》。
数月后,威廉号被涂成白色镶绿条纹,用作医疗船。1940年,随着波兰西部被德军占领,德国与东普鲁士陆路连通,波罗的海南岸受控,威廉号又被涂成标准海军灰,停泊在东普鲁士的哥德哈芬港,供第二潜艇训练师的约1000名U型潜艇学员作宿舍船使用。
U型潜艇是二战中德国海军使用的潜艇,凭借先进技术及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提出的“群狼战术”,在战争中击沉大量盟军商船和护航舰,几乎切断了盟军海上运输线。1942年,纳粹德国版《泰坦尼克号》电影在该码头取景,威廉号上的部分潜艇学员还充当了临时演员。
1945年,在港口停泊四年的威廉号终于再次受命启航。
1945年,二战进入最后一年,纳粹德国被反法西斯同盟国穷追猛打。东线战场上,德军已被逐出苏联国土,主战场转移至东普鲁士、波兰、捷克和匈牙利;西线战场上,英美联军在苏联施压下将德军赶出法国,战线逐渐推向德国本土。
1945年1月23日,东线逼近东普鲁士边境。大势已去的纳粹德国仍负隅顽抗,拒不撤离。随着战事吃紧,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的陆路联系被苏军切断,当地面临被围歼的危险。此地已不宜久留,撤离行动迫在眉睫。
德国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下达命令,实施代号“汉尼拔”的撤离计划,将库尔兰、波兰走廊和东普鲁士地区的德军及平民运至占领港口格丁尼亚,再通过海路撤往德国西部及丹麦控制区。由于二战初期德军在占领区暴行累累,苏军反攻时表现出极强的报复心理,战斗力和破坏力惊人,导致德国民众谈苏色变。东普鲁士的居民直到苏军兵临城下才仓皇西逃。陆路被切断后,海路成为唯一选择。
听闻格丁尼亚港有船可坐,无数难民涌向港口,导致撤退人数远超预期。据统计,为期15周的“汉尼拔行动”共运送了80万至90万难民和35万士兵,规模远超敦刻尔克大撤退的40万人。为尽快撤离,德军调集所有可用船只,停泊四年的威廉号也被委以重任。它本次的任务是扮演“诺亚方舟”,从格丁尼亚运送士兵、纳粹军官、伤员及难民,计划航线是从波罗的海驶往德国基尔港。然而,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它的最后一次航行。
1945年1月30日12点30分,登船桥关闭,一再推迟启航的威廉号拉响汽笛,缓缓驶离码头。同行的还有满载难民的汉萨号游轮和两艘护航鱼雷艇。威廉号设计容量为1456人,但出发时登记人数已达6050人,未登记难民更是挤满全船。事后研究显示,船上乘客多为老弱妇孺,总人数达10582人,包括173名船员、918名第二潜艇训练师官兵、373名女性海军医护人员、162名重伤员,以及官员、家属和难民共8956人。超载7倍的船上拥挤不堪,所有公共空间都被占用,救生设备被拆除。许多乘客登船后脱下救生衣,因甲板空气污浊、环境燥热。
屋漏偏逢连夜雨。出发不久,同行的汉萨号和一艘鱼雷艇相继发生机械故障,无法继续航行,只剩下威廉号和另一艘护航鱼雷艇“洛维号”。一对一的护航局面虽不理想,但若小心航行,仍可安全抵达。二战初期,德军控制波罗的海南部制海权,但到战争后期,盟军开发出声呐、雷达和深水炸弹等反潜武器,德国海军优势不再,英国和苏联潜艇频繁出没。尽管该海域理论上仍由德军控制,但危机四伏。
![]()
刚出发,威廉号上的四位船长就因航行路线和安全措施发生激烈争执。四位船长包括威廉号本舰船长、两位商船船长和驻舰U型潜艇船长。两位商船船长人微言轻,主要分歧在威廉号船长弗里德里希·彼得森和潜艇训练师指挥官、军事运输负责人威廉·扎恩之间。
彼得森船长认为,威廉号一年前曾遭空袭轻微受损,虽经维修,但考虑到船只已停航四年,为保障安全、节约燃料和时间,应航行在已排水雷的深水区,保持12节航速直线前进。而扎恩船长则认为,船上有近千名U型潜艇官兵和300多名海军医护人员,应按标准海军战争程序航行:靠近海岸浅水区、关闭灯光、航速15节、走Z字路线,以规避敌军潜艇。
几番争论后,彼得森坚持深水航线。扎恩与其他军官商议后,认为该海域尚在控制范围内,相对安全,且海军司令部会提前预警,故未再坚持。
然而,此时一艘由苏联亚历山大·马里内斯科上尉指挥的S-13潜艇,正悄然突破德军封锁线,潜入丹泽湾。此前,亚历山大因带船员上岸酗酒违纪被送上军事法庭,后获戴罪立功之机,急需战功弥补。他未通报指挥部,擅自潜入德军控制区搜寻目标。
晚上6点后,彼得森船长收到神秘无线电消息,得知德军扫雷艇在附近作业。为避免夜间相撞,他下令打开导航灯。正是这一决定,让威廉号在黑夜中成为显眼目标。S-13潜艇正苦于找不到猎物,突然发现这艘开着导航灯的巨轮。苏军起初怀疑是陷阱,但侦察后发现该船仅有一艘鱼雷艇护航。为保万无一失,S-13在右舷跟踪两小时,发现对方毫无反应。艇长亚历山大大胆决定:浮出水面,快速绕至威廉号左舷,抢占有利攻击位置。这样即使被护航艇发现,巨轮也可为潜艇撤退争取时间。
此时,威廉号距海岸30公里,距护航艇2公里。S-13潜艇指挥舱内指令频传,鱼雷准备就绪。而海面上两船仍未察觉危险——事后调查显示,因天气严寒,护航艇“洛维号”的潜艇感应器被冻失灵,两船仅靠人力瞭望,难以发现潜伏的潜艇。
晚上9点16分,亚历山大一声令下,四枚标有俄语口号的鱼雷射向威廉号。此时船上乘客刚听完希特勒执政十二周年演讲,正稍事休息。突然一声巨响打破宁静,警报声、尖叫声、脚步声乱作一团。
一号鱼雷“为了祖国”击中船头,水密门封闭船员舱,许多船员溺亡;三号鱼雷“为了苏联人民”命中船身中部游泳池——该处为节约空间,排干池水供373名女兵住宿,致命一击导致大多女兵当场死亡,仅3人生还;四号鱼雷“为了列宁格勒”摧毁发动机室,威廉号动力和通讯全失,仅能通过应急装置发射范围2000米的SOS信号;二号鱼雷“为了斯大林”卡在发射管,未成功发射。
袭击后,海水汹涌灌入。20分钟后,船体突然左倾,左舷乘客被甩入海中,左侧救生艇因倾斜无法使用。人群涌向右舷甲板,通道拥挤踩踏,许多人未及逃生便已溺亡。甲板上为争抢救生设备,发生殴斗推搡。许多船员一开始即被困舱内,幸存者又因救生艇被冰冻住、操作不当等原因无法有效施救。50分钟后,威廉号完全沉没。
![]()
当时波罗的海水温约4度,但当天异常寒冷,气温零下18至零下10度,海面浮冰遍布。落水者迅速失温冻溺。“洛维号”接到SOS后第一时间赶到,另有一艘鱼雷艇、一艘扫雷艇和四艘小船参与救援。因担心潜艇仍在附近,救援船不敢久留,共救起1252人,其余9000多人葬身大海。最后一名获救者是名婴儿,在事发7小时后被发现孤身躺在救生艇中,裹着羊毛毯。后续赶来的船只多数仅能打捞遗体。现场许多儿童因成人救生衣不合身,倒栽水中,场景凄惨。
威廉号沉没后,德苏双方默契保持沉默。纳粹德国因十天后另一艘武装运输船“斯图本号”再被S-13击沉(5200人中仅650人生还),为避免动摇军心、损害形象,未公开事件。苏联则因艇长亚历山大名声不佳,且袭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为避免国际谴责,亦未宣扬。
战后德国成立海军调查委员会,调查威廉号沉没。船上四位船长均生还,但仅U型潜艇指挥官威廉·扎恩被调查。三个月后德国战败,调查不了了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