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开展集体经济培优壮大行动,育产业、扩主体,做优增量,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基层根基。围绕这一要求,席张乡西胡村积极引进特色产业项目,成功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
金秋时节,走进西胡村的蔬菜大棚,十余位村民正俯身忙碌,精心栽种着一株株嫩绿的蒜苗。西胡村地处中条山北麓、硝池滩南岸,土地多为荒草石头滩和硝池盐碱地,可用耕地十分有限。过去,不少村民因耕地匮乏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为了给村民创造更多“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村“两委”经过反复调研,最终决定推动建设蔬菜大棚。
![]()
盐湖区供销社驻西胡村工作队
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任志国
我们考察这个项目的时候,对于大棚的经验,包括村民的种植经验,相对而言都比较少,所以我们就选择了这个对种植经验要求比较少的、温度把控不是那么高的蒜苗来种植,这个经济效益也比较可观。盐湖区基本上咱们是首次开始推广种这个东西,这个(亩)产量基本上稳产在五六千斤,春节前的批发价估计在2元到2.5元左右,一个棚的产值就是一万多元。
西胡村以“集体建设、村民承包”的方式,共建成五个蔬菜大棚,每个占地1.2亩。这些大棚预计每年可直接为村集体创收约一万五千元,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了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重要平台。
盐湖区供销社驻西胡村工作队
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任志国
一个大棚现在就要用十几个劳务人员,一天的劳务费将近2000元,一直到以后覆膜、覆毡以及浇地、打药,还有培土,方方面面都需要非常多的劳务,从现在种植到春节前出苗,能给大家创造两万多元的劳务收入。
![]()
大棚建成后,不仅为村民带来了稳定可观的收入,更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家门口就业”的便利。通勤时间从过去的两小时起步缩短至如今的五分钟,即便在农闲时节也能稳定增收。对于这种“不出村就把钱挣”的新生活,村民张爱国深有体会。
![]()
盐湖区席张乡西胡村
村民 张爱国
在我们村里面,一个是路途比较短,吃了饭就能到这里打工,安全、方便,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可观,一天能挣个百十元。
![]()
除了发展蒜苗大棚,西胡村今年还启动了40亩黄花菜试种项目。任志国告诉记者,希望借助这一项目,有效吸纳村内闲散劳动力,并计划在试种成功后,逐步扩大种植规模,着力将黄花菜发展为促进村民稳定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
盐湖区供销社驻西胡村工作队
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任志国
黄花菜这两到三年之内的亩产值能达到一万多元,所以就把这个项目引进到我们村,劳务(费)这块一亩地能达到六千到七千元,又非常需要人。我们今年种植了40亩,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在两年,最迟三年之内,要达到百亩的基地,以后会正常每年发展30亩到50亩。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西胡村进一步明确了“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抓手”的发展路径,正稳步推进更多增收项目,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增长与村民就业的新渠道。
盐湖区供销社驻西胡村工作队
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任志国
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首先是围绕党建,充分发挥党员和干部的带头作用,领导就要领,干部就要干,这样的话,我们的村集体会有更大的收入,我们的村容村貌会有更大的发展。然后我们要继续流转土地,在现有的黄花菜基地的基础上,再流转土地来做红薯合作社、做油桃合作社,围绕着我们这“三驾马车”,我们村的集体收入会有非常大的发展。
【来源:盐湖融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