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群人,曾经叱咤风云,却最后连面子都保不住?他们是三国晚节不保的七大名将,其中三人遗臭万年,一人更成了刘备的死敌。究竟是谁,能从辉煌跌入污名?又是谁反手成了仇敌?我们从头说起。
当年曹操最放心不下的,都是自己家人。可有一个例外,于禁。跟随曹操几十年,他治军严明,平日里不苟言笑,晋升神速,直接授权兵权,被称为“外姓武将第一人”。襄樊之战,寒风凛冽,于禁列阵待敌,可关羽一声厉喝,水淹七军,他阵脚大乱,最终选择了投降。次日曹操看着回来的档案,叹道:“我信他二十年,竟至此!”从此,于禁成了晚节不保的代名词,落得个遗臭万年。
![]()
再看李严。他早年投奔刘备,才干出众,刘备临终把托孤大权,一半交给诸葛亮,一半给了李严。起初他配合无间,北伐在外,诸葛亮催他出兵,他却开口谈条件,请求加官进爵,甚至假传秘命,把丞相骗回成都。诸葛亮无奈,忍他良久,却终在功亏一篑后果断将他拉下马。这李严,也成了忘恩负义的典型,遗臭万年。
![]()
第三个是夏侯渊。定军山前,他闪电出击,连马超也不是对手。可拂晓将至,黄忠伏箭如雨,一箭射中将军肩头,寨中一片慌乱,夏侯渊坠马。曹操听罢报信,无限惋惜:“渊死矣!”昔日金戈铁马、一呼百应的猛将,就此被贴上“不善用兵”的标签,名声一落千丈。
![]()
而此时,蜀汉帐下的魏延也闹了大幺蛾。诸葛亮死后,他不肯撤军,固守汉中,还欲自立为后。有人急促他撤退,他反而怒斥:“此地若丢,我死无面目!”结果一纸停战令没发出去,就先跟马岱大打出手,迟暮时分被斩,连招安的机会都没捞着。由忠勇到大逆不道,他成了叛贼的代名词。
![]()
糜芳是刘备一手提拔的心腹,曾卖家产助粮饷,将妹许给刘备解愁闷,狼狈时拒绝曹操招揽。可荆州易主后,他始终没等来与地位相符的封赏,又被关羽排挤。他心一横,给孙权递降书:“愿共吴业,镇守荆江。”荆州沦陷,关羽首级上船,刘备痛失雄图。糜芳从此成了刘备的死敌,满江湖骂他忘恩背义。
![]()
钟会本是魏国宿将,随司马昭灭蜀有功,手握重兵,眼看功成名就,却忍不住野心。他与姜维暗暗密谋,要在蜀土自立门户。夜半密计泄露,司马昭冷笑:“汝等都是我手中沙子。”钟会和姜维遭部下围攻,尸横两道,声名一落千丈。只是想坐稳王座,结果却葬身乱军之中。
最后一个,是姜维。有人说他是蜀汉最后的脊梁,也有人骂他是穷兵黩武的掘墓人。每次北伐,他誓师百万,号令满天,可五次出征,无一捷报。军粮耗尽,百姓哀号:“又去送命?”他坚持再战,甚至私下垂泪:“若不灭魏,誓不归!”可供兵已尽,蜀破刘禅低头称臣,姜维也只能黯然。归途上,有人低声嘲讽:“他这一出,换来的只是满地尸骸。”于是他也被贴上晚节不保的标签。
从忠臣到叛将,从猛将到懦夫,他们的落差到底因何?是野心使然,还是命运弄人?三国英雄本没有下一程的票,只有当下的选与不选。于禁、李严、夏侯渊、魏延、糜芳、钟会、姜维,这七大名将,每个人的转折都如利刃,斩断了他们昔日的荣光。你可曾想过,何为大义,何为私心?到了最后一刻,保不住的,不只是名声,还有那颗最初忠诚的心。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三国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