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王爷提醒:寿命的很多无常变数,可能与阳寿定数密切相关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优婆塞戒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法句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生死簿上记载着什么?阎王殿里又有着怎样的秘密?

佛经中记载,世间万物皆有定数,生死轮回自有因果。《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提到:"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每个人的寿命长短,看似无常,实则暗藏玄机。那本传说中的生死簿,究竟记载了什么?为何有人能延寿增福,有人却折损阳寿?

《法句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生命的长短并非偶然,而是累世因果的显现。只是世人被无明所蔽,看不透生死背后的规律。那些看似意外的夭折,那些突如其来的灾祸,真的只是巧合吗?

佛陀在世时,曾多次开示生死之理。他告诉弟子们,寿命虽有定数,却也存在变数。这变数从何而来?又该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奥秘,正是今日要探讨的主题。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讲法时,一日,目犍连尊者从禅定中起身,神色凝重地来到佛陀面前。

"世尊,弟子方才入定观察,见到一桩奇事。"目犍连尊者合掌说道,"城中有位长者之子,今年二十有三,正值壮年,却在三日前突然暴毙。其父母痛哭不已,不解为何天降横祸。弟子以天眼观之,见此子阳寿本应五十,为何提前二十七年离世?"

佛陀微微一笑,示意目犍连坐下:"你可知此子生前所为?"

"此子生于富贵之家,衣食无忧。"目犍连回答,"然其性情骄纵,喜好狩猎。每日必带弓箭入山,射杀飞禽走兽无数。村中老人多次劝阻,他却充耳不闻。"

"这便是答案。"佛陀说道,"生死簿上所记,是依前世因果而定的基础阳寿。但此生所造之业,却能改变这个定数。杀生之业最为损寿,此子日日射猎,所杀众生不计其数,每杀一命,便折损己寿。二十七年阳寿,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杀戮中耗尽了。"

阿难在旁听闻,心中疑惑,便问道:"世尊,若是如此,那生死簿上的记载岂非空谈?既然可以改变,为何还要记载?"

佛陀抬眼望向远方:"阿难,你可知农人种田?"

"弟子知晓。"阿难回答。

"春日播种时,若风调雨顺、精心照料,秋日便能丰收。"佛陀缓缓说道,"但若中途遭遇旱涝虫害,或是农人疏于管理,收成自然大打折扣。生死簿上的记载,如同春日播下的种子,是基础;而此生的所作所为,便是后天的照料。照料得当,不但保住收成,还能增产;照料不周,甚至颗粒无收。"

这番话让在场的比丘们陷入沉思。

这时,舍利弗起身问道:"世尊,弟子有一疑问。若说杀生能折寿,那放生是否能增寿?"

"善哉善哉。"佛陀赞许道,"舍利弗问到了关键。"他环顾四周,"我且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

"过去世时,有一国王名叫毗楞竭梨。此王慈悲为怀,爱民如子,最喜放生。每逢初一十五,必定大开国库,购买即将被宰杀的牛羊鱼鳖,悉数放生。如此行善二十年,从未间断。"

"有一日,国王正在殿中处理政务,突然心口剧痛,昏厥在地。太医束手无策,眼看就要不治。就在此时,国王元神离体,被两个阴差带到了阎罗殿前。"

"阎王翻开生死簿查看,只见上面写着:'毗楞竭梨,原定阳寿五十三岁。'可算日子,国王当年正好五十三岁。"

"阎王正要下令勾魂,忽然有鬼差来报:'大王且慢,此人阳寿簿上还有批注未看。'阎王仔细一瞧,只见原本阳寿五十三的记载旁,密密麻麻批注了许多小字。"

"'放生牛三千头,增寿三年;放生羊五千只,增寿五年;放生鱼龟不计其数,增寿十年......'如此算来,国王实际阳寿已达七十一岁。"

"阎王大惊,连忙命鬼差将国王送回阳间。国王醒来后,方知自己差点丧命,从此更加精进放生。最终活到七十二岁,无疾而终。"



听完这个故事,众比丘恍然大悟。原来生死簿上的记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今生的善恶业力而不断调整。

迦叶尊者沉吟片刻,又问:"世尊,若是如此,是否只要多做善事,便能长寿无疾?"

佛陀摇头:"迦叶,你这问题还需细分。寿命长短固然与善恶业力相关,但也要看是何种善业。有些善业能直接增寿,有些则增福不增寿。"

见众人不解,佛陀继续说道:"布施财物,能得富贵之报,但不一定增寿;持守戒律,能保人身不失,也不定增寿;唯有不杀生、放生、救命这三种善业,最能直接增寿。你们要明白,寿命与慈悲心最为相关。一个人若能真正生起不忍众生苦的慈悲心,自然会远离杀业,多行放生,如此方能延年益寿。"

"那除了杀生放生,还有什么会影响寿命?"富楼那问道。

"多矣。"佛陀说,"嗔恚心重的人,肝火旺盛,易折寿;贪欲炽盛的人,耗损精气,也损寿;愚痴颠倒的人,做事不明智,常遭横祸,亦折寿。"

"还有不孝父母者,必定折寿。"佛陀神色严肃,"父母恩重如山,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人。若是不孝,违背天理,削减福报最快,折损阳寿也最重。我见过太多不孝之人,年纪轻轻便遭灾祸,皆因福薄寿短。"

"邪淫之人,也损寿元。"佛陀继续说道,"淫欲本就耗损精气,若再犯邪淫,伤人伤己,削福折寿。有些人年纪轻轻,却面容枯槁,精神萎靡,多是纵欲过度所致。"

阿那律听到这里,忍不住问:"世尊,弟子曾听说有人行恶多端,却也长寿;有人一生行善,反而早逝。这又该如何解释?"

佛陀听罢,面露赞许之色:"阿那律问得好,这正是世人最大的疑惑,也是最容易让人对因果生起怀疑的地方。"

他环顾四周,见众比丘都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便缓缓说道:"这其中的奥秘,涉及到生死簿记载的根本原理,以及三世因果的深层规律。你们可知,生死簿上记载的阳寿,究竟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众人摇头,神情专注,等待佛陀开示。



"这生死簿的记载方式,远比你们想象的复杂。"佛陀顿了顿,"它不仅记录今生定数,更牵涉前世因果、来世果报。那些看似不公的现象背后,都有着严密的因果逻辑。"

"至于为何有人作恶却长寿,有人行善却早夭......"佛陀的声音变得深沉,"这背后隐藏着生死轮回中最核心的秘密,也是修行人必须明白的根本道理。"

佛陀示意大家坐好,开始详细解说:"生死簿上的记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本命定数',这是根据前世业力所确定的基础寿命。第二层是'现世增损',记录今生善恶对寿命的影响。第三层是'业力余额',显示过往累世积累的福德与罪业。"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