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官开示:阳寿将尽的人,黑白无常已至,行此善事可保你延寿增福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冥报记》《地藏经》《优婆塞戒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人都道生死有命,阳寿一尽,黑白无常便会前来勾魂。可这天定的命数,当真就无法更改吗?

《冥报记》中记载着这样一桩奇事:唐代有位判官,亲口道出了一个惊天秘密。他说,世人阳寿将尽之时,黑白无常确实已经动身前往人间,可就在这最后关头,若能行得某种善事,竟能让判官改簿,无常退散,不仅保住性命,还能增福延寿,彻底改变命数。

这究竟是怎样的善行,能有如此殊胜的功德?为何连阴司判官都要为之改簿?佛经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善行千万种,为何唯独这一桩能在生死关头力挽狂澜?

这桩公案背后,藏着因果业报最深刻的秘密,也揭示了修行人最容易忽略的一条命门。



故事要从唐代开元年间说起。那时长安城中,有位姓崔的县令,为官清正,待民如子。这崔县令平素最敬重的,便是城南一座古寺中的慧远法师。

慧远法师德行高深,讲经说法透彻入理,崔县令每逢公务得闲,必定前去请教佛法。这一日,崔县令又来到寺中,却见法师面色凝重,正对着一卷经书沉思。

"法师今日为何如此忧心?"崔县令问道。

慧远法师抬起头来,叹了口气:"施主可知,昨夜贫僧做了一梦,梦中所见之事,着实令人难以释怀。"

崔县令连忙请法师细说。慧远法师便将梦中情景娓娓道来。

原来昨夜三更,法师梦中忽见一位身着黑袍的官员,自称是冥府判官,特来向法师请教一事。这判官在冥府掌管生死簿已有数百年,见过无数生死轮回。他说,近日翻阅生死簿时,发现一桩蹊跷之事,令他百思不得其解。

"何事如此难解?"梦中的慧远法师问道。

判官说:"世间有个叫李德仁的商人,按生死簿记载,此人今年四十五岁,阳寿本该在三个月后尽绝。我已派黑白无常前去勾魂,一切都按天定程序进行。可就在半月前,此人忽然做了一件善事,这善事的功德之大,竟让生死簿上他的寿数开始模糊不清。"

"什么善事有如此功德?"慧远法师问。

判官摇头道:"正是此事令我困惑。按理说,放生、布施、诵经、造寺,这些善行我见过太多,也确实能增福延寿。可那些都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改动生死簿。而这李德仁所行之善,只做了一次,竟有如此威力。我翻遍冥府卷宗,想找出究竟是何种善行,可始终找不到明确记载。"

判官顿了顿,接着说:"更奇怪的是,此人做这善事时,并非专门为了延寿,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阳寿将尽。可正因这份无所求的真心,这善行的功德竟比那些刻意为延寿而行善的人,强出百倍千倍。"

慧远法师听到这里,心中一动,问道:"判官既然前来询问,想必是认为贫僧知晓此事?"

判官合掌道:"法师您是得道高僧,对佛法因果洞若观火。我虽掌管生死簿,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今日特来请教,这究竟是何种善行,有如此殊胜功德?日后若再遇类似情况,我也好知道如何判断。"

梦到这里,慧远法师便醒了过来。他仔细回想梦中情景,觉得这必定不是寻常梦境,很可能是那位判官真的托梦前来请教。

"那法师可知道那李德仁做了什么善事?"崔县令听得入神,忙问道。

慧远法师摇摇头:"梦中判官并未明说,只说那善事非同寻常。贫僧醒来后思索良久,突然想起《地藏经》中的一段经文。经中说,世人临命终时,若有人为其做某种功德,能令其离诸恶道,增福延寿。"

"是何功德?"崔县令急切地问。

慧远法师正要回答,忽然寺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小沙弥慌慌张张跑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师父,城中李记绸缎庄的李掌柜突然晕倒,他家人说李掌柜醒来后神智不清,口中一直念叨着什么'黑白无常'、'还有三个月'之类的话。他们听说您佛法高深,特来请您去看看。"

慧远法师和崔县令对视一眼,都意识到这李掌柜,很可能就是判官梦中提到的那个李德仁。

两人立刻随小沙弥来到李记绸缎庄。只见李掌柜躺在床上,脸色煞白,额头冷汗直冒。他妻子和几个儿女围在床边,个个愁眉不展。



"李施主醒来了?"慧远法师问道。

李掌柜睁开眼,看到法师,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挣扎着要坐起来:"法师救我,法师救我啊!"

慧远法师让他先躺下,然后问道:"施主方才见到什么了?"

李掌柜浑身颤抖着说:"法师,我刚才明明在账房算账,突然眼前一黑,就见到两个人,一个穿白衣,一个穿黑衣,那白衣的手里拿着一条铁链,黑衣的手里拿着一本簿子。"

"他们对你说什么了?"

"那黑衣的翻开簿子,对我说:'李德仁,阳寿四十五年,三个月后寿尽,今日特来通知,让你准备后事。'我吓得魂飞魄散,连忙跪下求饶,说我还有老母要养,还有儿女未成家。那白衣的冷冷地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你的寿数早已定好,求也无用。'"

李掌柜说到这里,眼泪扑簌簌往下掉:"我正绝望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声音,好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说:'且慢,此人命数有变。'那两个人一听,面色都变了,连忙查看簿子。我趁机问他们,究竟怎么回事。那黑衣的看了半天,抬起头来,脸上露出惊讶之色,说:'奇了,你的阳寿本来只剩三个月,可簿子上显示,半月前你做了一件善事,功德极大,已经改动了你的命数。'"

"什么善事?"崔县令忍不住问。

李掌柜茫然地摇摇头:"我也不知道啊。我这半个月来,不过是照常做生意,照常过日子,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那黑衣的说,这善事非同小可,判官大人已经注意到了,正在核查。他们两个说完就消失了,我也就醒了过来。"

慧远法师沉思片刻,问道:"李施主,你仔细回想,这半个月来,可曾救助过什么人?或是做过什么布施?"

李掌柜想了想,说:"布施倒是常做,我每月都会拿些银钱施舍给乞丐。救人的事......"他突然停住,眼睛一亮,"对了,半个月前,有件事我差点忘了。"

原来半个月前的一个傍晚,李掌柜从绸缎庄回家,路过一条小巷时,听到巷子里传来微弱的哭声。他走进去一看,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倒在墙角,旁边还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正拉着老人的手哭。

李掌柜上前询问,才知道这老妇人是个外地逃荒来的,身上带着一个孙儿,一路乞讨到了长安。可到长安没几天,老人就病倒了,身上仅有的几文钱也用光了,已经三天没吃东西。

"我当时看她病得厉害,就把她背回了家。"李掌柜说,"我请了大夫来给她看病,又让家里做了些粥饭给她吃。她病了五六天,我一直让她住在家里养病。等她好些了,我给了她十两银子,让她带着孙儿回老家。"

慧远法师听完,微微点头,却并未多说什么。他看着李掌柜,问道:"除了这件事,还有别的吗?"

李掌柜又想了想:"哦,对了,那老妇人临走时,一直拉着我的手感谢,还说要给我磕头。我没让她磕,只是嘱咐她,路上小心,好好照顾孙儿。她走的时候,我还让账房给她准备了些干粮路费。不过这些都是小事,算不得什么大善吧?"

慧远法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那老妇人和孩子,你可知道他们的来历?"

李掌柜摇头:"不太清楚,只知道她说是从河北逃荒来的,家里遭了灾,儿子儿媳都死了,只剩下她和孙儿相依为命。"

"她可说过他们姓什么?"

"好像姓王。"

慧远法师闭上眼睛,口中念了几句经文,然后睁开眼,对李掌柜说:"施主,你可知道,你救的那个老妇人,来历非同寻常?"

李掌柜一愣:"法师这话是何意?"

慧远法师说:"贫僧方才入定观察,发现那老妇人虽然只是个普通百姓,可她前世曾经是一位在寺院中修行的优婆夷。她那一世虽未出家,却一生虔诚礼佛,供养三宝,功德颇深。只是因为晚年时起了一念贪心,想求佛祖保佑她儿女富贵,有了执念,所以这一世投生为贫苦之人,要受些磨难来消业障。"

"那和我救她有什么关系?"李掌柜不解。

慧远法师说:"她虽这一世受苦,可因为前世的功德,她身上还带着三宝的庇佑。你救她的时候,并不知道她的来历,也不是为了求什么福报,纯粹是出于善心。这种无所求的善行,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冥府。"

崔县令在一旁听着,突然明白过来:"法师的意思是,李掌柜救的不是普通人,而是有修行功德的人,所以这善行的功德特别大?"

慧远法师点点头,又摇摇头:"不完全是。关键不在于他救的人有修行,而在于他救人时的那份心。"

他顿了顿,接着说:"世人行善,大多是有所求的。有人放生是为了延寿,有人布施是为了求财,有人诵经是为了消灾。这些善行当然也有功德,可因为心中有所求,这功德就打了折扣。而李施主救那老妇人时,并不知道她是谁,也不知道自己阳寿将尽,更不是为了积累功德。他只是看到一个老人和孩子在受苦,生了恻隐之心,就去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善。"

李掌柜听了,若有所思。

慧远法师继续说:"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老妇人虽然这一世贫困,可她毕竟是个修行过的人,心中有佛。李施主救她,不仅救了她的命,也让她能够继续照顾孙儿,让那孩子不至于成为孤儿流落街头。这一善行,实际上救了两条命,也保护了两颗可能向善的心。"

"所以判官说,这善事功德极大,能改动我的命数?"李掌柜问。



慧远法师点点头,却又叹了口气:"改动命数是真,可究竟能延寿多少,能增多少福报,这却要看后续。"

李掌柜一听,脸色又白了:"法师此话怎讲?难道我还是逃不过三个月的劫数?"

慧远法师摇摇头:"并非如此。只是有一件事,贫僧必须要告诉施主。"他看着李掌柜,一字一句地说:"你救那老妇人,确实是一桩大善,可这善行能否真正改变你的命运,还要看你接下来做什么。"

"还要做什么?"李掌柜急切地问。

慧远法师欲言又止,看了看崔县令,又看了看李掌柜,似乎在斟酌着什么。就在这时,寺外又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差役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对崔县令说:"大人,城南出事了,有人在河边发现了一具尸体,看样子是自尽的,您快去看看吧。"

崔县令皱起眉头,正要起身,慧远法师突然说:"且慢,贫僧有话要说。"他看着李掌柜,缓缓说道:"施主,你可知道,那个老妇人为何会对你如此感激?"

李掌柜不解:"她一个受人恩惠的人,感激不是应该的吗?"

慧远法师摇头:"她感激的,不仅是你救了她的命,更是因为你救她时说的一句话。"

"什么话?"

"你还记得吗?那老妇人临走时,一直要给你磕头,你说了什么?"

李掌柜回忆道:"我说,不必如此,人活一世,能帮就帮,这是应该的。我还说..."

"你还说了什么?"慧远法师追问。

李掌柜想了想:"我说,好好照顾孙儿,让他将来做个好人,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慧远法师闭上眼睛,口中念了声佛号:"阿弥陀佛。施主,你可知道,正是这句话,彻底改变了你的命数。"

"为什么?"不仅李掌柜,连崔县令都忍不住问。

慧远法师缓缓说道:"因为这句话里,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个秘密,判官想知道,贫僧也想告诉世人。可这秘密若是说出来..."

他的话戛然而止,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