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地藏经》《金刚经》《观无量寿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间常说"好人有好报",可真到了阴曹地府,并非所有做过善事的人都能逃过地狱之苦。这话听起来让人费解,难道善恶有报是假的?天理不公?
恰恰相反,天道最公。问题出在世人对"行善"二字的理解太过肤浅。有些人一辈子烧香拜佛、捐钱修庙,自以为功德无量,死后却被打入地狱;有些人做善事不多,却能安然过关,甚至升入善道。这中间的差别,就在于什么才是"真行善",什么只是"假行善"。
佛经中有个专门的称谓,叫"功德主"。指的是那些出资修建寺庙、供养僧众、印刷经书的施主。按理说,这些人对佛门贡献极大,应该福报深厚才对。可为何有的功德主寿终之后,不但没有享福,反而堕入恶道?而有的功德主,明明做的善事也不算最多,却能免受地狱之苦?
《地藏经》中记载:"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说的就是世间众生,起心动念都可能造业。行善也是一样,看似在做善事,心里装的却是私念,这样的"善",在阴司判官眼中,根本算不得真善。
那么,什么样的行善才算真行善?真正的行善之人,到底具备哪些特征?判官手中的功过簿,又是如何记录这些的?这些答案,要从一个功德主死后的遭遇说起。
![]()
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城里有个大户人家,主人姓陈,名文卿,经营着几家当铺和绸缎庄,家资万贯。陈文卿这人信佛,而且信得很虔诚,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
他每年都要拿出上千两银子布施寺庙,城里城外大大小小的寺院,都受过他的供养。观音庵的大殿是他出钱修的,天宁寺的藏经楼是他捐建的,连郊外那座破败的小庙,也因为他的资助重新翻修。和尚们都说陈施主是大善人,是真正的功德主。
不只是修庙,陈文卿还常常请高僧到家里讲经,每次都大摆斋宴,请来城里的士绅名流一起听法。他家的佛堂金碧辉煌,供着各路菩萨的金身,香火从没断过。逢年过节,他还会拿出米粮,在寺庙门口施粥,救济那些乞丐。
城里人都夸陈文卿是大善人,说他积了这么多功德,来世肯定能投个好胎,说不定还能修成正果。陈文卿听了这些话,心里美滋滋的,脸上却装出一副谦虚的样子:"哪里哪里,这都是在下应该做的。"
就这样过了二十多年,陈文卿到了五十八岁那年冬天,突然得了场急病。请了好几个大夫,都说是心脉不畅,回天乏术。陈文卿躺在床上,心想自己这辈子做了这么多善事,佛祖菩萨一定会保佑自己的。
可病情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临终前,陈文卿把家人都叫到床前,有气无力地说:"我这辈子,该做的善事都做了。你们要记住,多烧香拜佛,多做功德,才能有好报。"说完,闭上了眼睛。
陈文卿的魂魄离开身体,飘飘荡荡地往一个方向去了。他心里想,自己做了那么多功德,应该会被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吧?就算去不了极乐世界,起码也能投生到富贵人家。
可没想到,他眼前出现的,是一片阴森森的景象。四周灰蒙蒙的,看不清远处,只有一条黄土路延伸向前。路边站着两个衙役打扮的人,见他过来,上前就要拿铁链锁他。
"等等!"陈文卿大叫起来,"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我是陈文卿,是功德主!我修了那么多庙,捐了那么多钱,你们凭什么锁我?"
两个衙役对视一眼,其中一个冷笑道:"功德主?就凭你?走吧,到了森罗殿,判官大人自然会跟你说清楚。"
不由分说,陈文卿被押着往前走。他一路上心里慌得不行,嘴里却还在嘟囔:"我做了那么多功德,怎么会被带到这种地方?一定是搞错了,一定是搞错了..."
很快,他们来到一座宏伟的大殿前。殿前匾额写着"森罗殿"三个大字,气势逼人。陈文卿被押进殿中,只见正中高台上坐着一位判官,正在翻阅着什么。
"跪下!"衙役喝道。
陈文卿还想反抗,可膝盖一软,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
判官抬起头,看了陈文卿一眼,又低头翻着手中的册子。过了好一会儿,判官才开口:"陈文卿,苏州人氏,生于康熙五十六年,殁于乾隆三十二年,可对?"
"是、是的。"陈文卿战战兢兢地答道。
"你可知道自己为何会被带到这里?"判官问。
陈文卿壮着胆子说:"大人,小人不知道。小人这辈子做了那么多善事,修了那么多庙,是城里有名的功德主。按理说,应该有福报才对,怎么会..."
"功德主?"判官打断了他的话,语气中带着讽刺,"你确定你做的那些,算得上功德?"
"这..."陈文卿一愣,"小人修庙建寺,供养僧众,施粥济贫,这些难道不算功德吗?"
判官叹了口气,把手中的册子翻到某一页,说道:"你说你修庙,可你修庙是为了什么?让我来看看这里的记录。"
![]()
他念道:"乾隆十年,你出资修观音庵大殿。修建前,你对方丈说:'本施主出了这么多钱,大殿里要给我立个长生牌位,写上陈门历代祖宗的名字,以后每逢初一十五,都要为我家祈福。'对吗?"
陈文卿愣住了。这话他确实说过,可这有什么不对吗?
判官继续说:"乾隆十五年,你捐建天宁寺藏经楼。捐建之后,你逢人就说:'天宁寺的藏经楼是我捐的,花了三千两银子呢。'别人夸你,你嘴上谦虚,心里却洋洋得意,巴不得全城的人都知道是你捐的。对吗?"
陈文卿的脸一下子红了。
"乾隆二十年,你在寺庙门口施粥。"判官的声音变得冷了几分,"可你知道吗?你用的米都是陈年旧米,里面还掺了不少砂石。有个乞丐吃了你的粥,硌坏了牙,你不但不赔,还让人把他打了一顿,说他敢讹诈你这个功德主。"
陈文卿听到这里,额头上冒出了冷汗。
"你请高僧讲经,表面上说是为了弘扬佛法,实际上是想在士绅名流面前显摆,让别人知道你家有钱,让别人高看你一眼。"判官一条条念下去,"你供养僧众,却要求他们每天为你诵经祈福。你印刷经书,却在扉页上大书特书'陈府功德主敬印'。你放生,却专挑便宜的小鱼小虾,从来不肯多花钱。"
每念一条,陈文卿的心就往下沉一分。这些事他都做过,当时还觉得理所当然,可现在被判官一条条念出来,他才发现,自己的那些"善行",原来全都带着目的。
"你做善事,是为了求福报,为了求名声,为了在别人面前显摆,为了让佛菩萨保佑你发财、保佑你平安。"判官合上册子,盯着陈文卿,"你从来没有真心想过要帮助别人,从来没有真正的慈悲心。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一场交易——我给你钱,你给我福报。这样的'善事',在我们这里,不算功德。"
陈文卿听得目瞪口呆,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更可恶的是,"判官继续说,"你做生意心黑手辣。当铺里,别人拿东西来当,你压价压得狠,到期不赎就立刻拿去卖,从中大赚其钱。绸缎庄里,你克扣伙计的工钱,骗顾客用次品当好货。你家里的下人,稍有不顺心,你就打骂,甚至卖掉他们。这些事,你可记得?"
陈文卿低下头,不敢回答。
"你一边做着坏事,一边拿出一小部分赚来的黑心钱去修庙,以为这样就能抵消罪孽。"判官冷笑道,"可你知道吗?善恶不能相抵。你做的恶事要受恶报,你那些假善事,根本算不上功德。按照你的罪孽,本该打入十八层地狱。"
"大人饶命!大人饶命!"陈文卿一听要打入地狱,当即磕头如捣蒜,"小人知错了,小人真的知错了!求大人给小人一个机会!"
判官摆摆手:"你先别急着求饶。我问你,你知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功德主,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陈文卿摇头,他这辈子都以为自己在行善,哪里知道还有什么"真行善"和"假行善"的区别。
"真正行善的人,和你这种假行善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判官说,"我们阴司记录功过,看的不只是你做了什么,更看你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去做的。同样是修庙,有人修得有功德,有人修得没功德,甚至还有罪过。"
陈文卿急忙问:"那、那要怎样做,才算是真行善?"
判官沉吟片刻,说道:"真正的行善之人,都具备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缺一不可。你若能做到这四点,那才算是真正的功德主。可惜你一条都没做到,所以你所谓的'功德',在我们这里,一文不值。"
"哪四个特征?"陈文卿迫切地问。
判官看着他,缓缓说道:"第一个特征,是..."
话说到这里,判官却停顿了。他似乎在思考什么,又似乎在观察陈文卿的反应。
殿中安静得可怕,只听得见烛火噼啪的声音。陈文卿跪在地上,心跳如擂鼓,他迫切地想知道那四个特征是什么,可判官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不说了。
"这四个特征,"判官缓缓开口,"是区分真假行善的根本标准。历朝历代,真正做到这四点的人并不多,但凡做到了,不说能够成佛作祖,起码能在轮回中获得善报,免受地狱之苦。"
陈文卿听得心急如焚。他想开口问,可不敢打断判官的话。
"可惜,"判官叹了口气,"你虽然做了二十多年的'善事',可这四个特征你一个都不具备。你不知道什么是真慈悲,不知道什么是真发心,更不知道行善的真正意义。你把行善当成了一种投资,一种交易,这样的善,能有什么功德?"
说到这里,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一个衙役匆匆进来,在判官耳边说了几句什么。判官点点头,对陈文卿说:"刚好,今天还有一个人要过堂,他生前也是个功德主。不过和你不同,他才是真正的功德主。你就在这里看着,看看真正行善的人和你有什么区别。"
很快,又有两个衙役押着一个人走了进来。陈文卿抬头一看,竟是个熟人——王县令的老管家王福。
王福今年六十五岁,在王家做了一辈子管家,两个月前刚刚去世。陈文卿认识他,因为王福也常常做善事,虽然不像陈文卿那样大张旗鼓,可在城里也小有名气。
奇怪的是,王福进殿之后,判官的态度明显不同。他没有让衙役用铁链锁王福,甚至让人给王福搬了把椅子。
"王福,你这一生,做了不少好事。"判官翻开另一本册子,脸上竟然带着笑意,"按理说,像你这样的人,应该直接被接引到善道投生,不需要来这里过堂。不过今天正好有个陈文卿在,我想借你的事例,让他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行善。"
王福拱手道:"判官大人吩咐,小人自当配合。"
![]()
"你生前做管家,每月工钱不过二两银子,可你却拿出一半来救济穷人。这钱虽然不多,可你从不炫耀,都是悄悄地送到人家手里。有人问起,你还说是老爷家的赏赐。这份心,难得。"
"你看到路边有冻死的乞丐,用自己的棉衣给他盖上。你看到有人落水,不顾自身安危跳下去救人。你帮别人,从不求回报,甚至连名字都不留。"
"你做善事,不拜佛,不求福报,只是觉得能帮一个是一个。你说,'我们这些下人,没什么本事,能做一点好事,心里就舒坦。'就凭这份心,你所做的善事,都是真功德。"
判官说完,对陈文卿说:"听到了吗?这才是真正的功德主。他做的善事,没有你做得多,花的钱更是你的几十分之一,可他的功德比你大得多。你知道为什么吗?"
陈文卿摇头,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花了那么多钱,还比不上一个老管家?
判官正要解释,突然殿外又传来通报声...